脱下“战袍”是“奶爸”,这位淳安“80后”男护士在武汉战斗54天后回来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 通讯员 汪苏洁 方俊勇

“苹果,读作apple,开头字母是A,和我家安安的‘安’字开头字母一样哦,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3月29日,杭州淳安县千岛湖镇丰家山小区的一套房里,一场手机视频连线“云教学”正在进行。手机这头,是已读幼儿园小班的“安安”,手机的另一头,是他的爸爸——圆满完成支援武汉战“疫”任务并在外地疗养的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护士强健。

两个月前,强健作为淳安首位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去了武汉。

两个月后,支援武汉54天的强健凯旋。脱下“白色战袍”的他,尽管还在隔离休养,却马上变身“云奶爸”。

1】

除夕夜,淳安县接杭州市通知——淳安需派一名拥有呼吸、感染、重症岗位经验的护理人员支援武汉。

当相关信息在重症医学科护士微信群里发出时,31岁的强健第一时间报了名。

“医护人员的职责就是和病魔斗争,如果我们不去,那谁去呢?”这是正月初三,强健出征前说的话。强健和妻子滕甜甜都是县一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平常工作都忙,今年领导特意给他俩调班,没想到他还是最早交了请愿书。

1月28日,强健到达武汉市肺科医院后,被安排在重症监护室工作。

从他正式进入重症区到增援结束,这个重症室一共收治了56名重症、危重症患者。

“我所在的科室,有10张病床,因为人手紧张,每次值班个人要应对2到3个病人,这是我们平时工作量的2倍。”强健说,陌生的环境,相关制度、流程甚至医疗设备操作方式都不同,加上接触到的都是重症患者,一下子让他处于紧张状态。

没有时间去适应,便在战斗中熟悉情况。一周后,强健就适应了武汉市肺科医院工作。

2】

重症室的护理工作远比想象中要精细。每隔30分钟,强健需要测量并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身体状态,按需为患者吸痰、翻身、化药、上液、更换各类引流装置。

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护师,尽管见惯了生离死别、生命的脆弱与无奈,但强健依然深深体会到了这座与病魔赛跑城市背后的伤痛。

“从接收患者到抢救重症病人,往往需要三头六臂才能解决问题,虽然有一种无能为力之感,但是我们依然要全力以赴。”强健说。

大多数患者进入重症室时都是处于昏迷状态,并插管使用了呼吸机,所以强健几乎没有机会和病人交流,但他还是相信这些患者能感知周围,一直在努力求生。护理救治过程中,强健会尝试跟他们说话,给他们鼓劲。

前一段时间,一个危重患者经过11天精心护理后突然醒来,生命体征暂时稳定下来。强健发现情况后,把拨通的手机放在他耳边:电话那头,隐约可以听见患者家属喜极而泣的呼唤,以及对医护人员深深的感谢。

“每遇到一个渐渐好转的病人,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我们不但要唤起他们信心,也要坚定自己的信心。”强健说。

3】

身处异乡连续54天,家人的支持永远是他的力量源泉。每天在值班任务结束后,妻子和儿子都会通过视频给强健鼓劲。

强健习惯用“微信朋友圈日记”来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平时工作比较忙,也没有精力和心思想家人,有次听到有人提起跟孩子的日常互动,然后就会特别想回家抱孩子。”2月17日,他在朋友圈发了唯一一张全家福。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3月21日,强健接到了返杭通知。

“从逆行那一刻开始,我就抱着战斗到底的决心。近2个月一直奋战在武汉市肺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从最初不适应,到习惯武汉紧张繁重的工作和单一的生活,和当地医护人员建立了感情,学习了很多新知识。”强健说,不断更的“微信朋友圈日记”记录下了自己在武汉的记忆,这会是一笔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来时,不惧危难;走时,春暖花开。

相信多年以后,强健依然会记得3月22日从武汉返杭的这一天,在武汉市肺科医院住院部门口,那一棵棵樱花树正迎风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