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人生是一趟与自己和解的旅途

《少有人走的路》前三本是M·斯科特·派克的,第四本是托马斯·摩尔的。个人比较推荐按顺序先看前三本,第四本专业性略微强一些,可以放到最后看。如果先翻开第四本,很有可能被其诸多的专业术语吓到,而放弃了通俗易懂的前三本。

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做事,先做人,做好工作固然重要但为人之道才是根本。有德的人才能够把事作对,有了好的人品做保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正气。做人要时刻持续一颗自律的心,看到自己的不足,守住自己的道德准则,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变会得到多少,若你没有得到那便是付出的不够,我们不该去埋怨别人,更不该起埋怨人生。没有谁辜负我们,辜负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M·斯科特·派克是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心理医生,这样的阅历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如果再拥有慷慨的分享精神,那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了。

作者在前言里强调“心智成熟的旅程不但是一项既复杂又艰巨的任务,而且是毕生的任务。”我个人一直在倡导我们国家心理方面能切实落实到普通人身边,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哪怕是一点点的犹豫和痛苦,都值得认真面对。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承认其重要性。这真的是对漫长一生的基础配置。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基础心理医生干预能走进大、中、小学校园。正如第一步开篇说的“人生苦难重重。”“遗憾的是,大多数人却不愿意正视人生的苦难。”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因为身边太多消极的人,太多把一切生活中的烦恼和不顺遂,把工作中的难题和挫折,把人生中的意外和痛苦,一股脑归结到宿命。我做过一个社会调研,加过几个所谓养生、静心的微信和qq群,每天看三教九流的人在里面发发祝福,这个“祝福”有很多名称,很多叫法,鉴于上一次荐书被莫名其妙扣了分,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我觉得这些信各种各样神仙的人很蠢,当然,他们看我应如是。

为什么这样?去信一个什么虚无缥缈的概念,甚至连传统的神灵都不是,只是凭空杜撰了这么一个概念。在这种概念里,你就像一个影子,什么也逃避不了。只有面对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如果信一个宗教,找一个心灵寄托,我倒是切实的支持的。因为我以前写过:“虽然我自己不相信任何宗教信仰,但是我支持任何一种有信仰的生活方式。”

建议这套书这样读:快速的通读一遍。你会在里面发现一些与自己经历或者思维相关的案例,把那些引起共鸣的部分标注出来。然后放在那里,等这些触动你的或感兴趣的消化沉淀掉。因为自我剖析从来都是痛苦的。你急于开始,会导致你把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尴尬和苦涩混淆,会放大痛苦,会让你逃避。

我们应该同情撒谎成性的人,而不要憎恨他们,因为他们完全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之下。


从小缺乏爱,长大就容易变坏。

信仰宗教也好,信仰自己也罢,你总要相信有人爱着自己。这是心灵成长的必要元素。小区里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医生,一直单身。他的父母都是性格温和的人,开了个店做点小生意,也算小康之家。我一直暗暗地想,如果不是他父母性格温和的话,他一定会是个坏孩子。他相当聪明,就业几年后再考研究生也很轻松地过了。他完全没有任何和人沟通的渴望和经验,虽然已经开始秃顶了,看见我还是客客气气地叫着十几岁时候的称呼。没有人爱他,父母只要求他学习好、找个好工作,然后互相几乎不怎么说话。有时候他在父母店里帮忙,店邻居也常说这家人整天整天的互相也没有一句话,只是有人来的时候客客气气地打招呼。

我看到书里的某个案例的时候,突然的想到了他。如果有机会聊聊,他一定可以重新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

可惜,没有意外的话,永远不会有这个机会了。

幸好,他只是成为一个愚人,没成为一个坏人。

这是一本与心理学有关的书,也是一本能让你了解自己的书,了解自己的爱、责任、恐惧和痛苦的根源。

强烈推荐这一套书《少有人走的路》。如果没有太多时间和耐心,可以把重点放在前三本,第四本专业性强一点儿,可以暂时忽略。我也很喜欢这套书前三本章节分解的方式。一段一段的看,就像漫长旅途上一个一个的十字路口、一个一个的转弯。

这是一趟跟自己和解的旅程,走完这一段,可以让你更舒适、更有激情,或者心平气和的走下去,直到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