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大白的“大白”~杨浦90后 “大个子”的机场战“疫”记

随着近期全球疫情持续蔓延,

严防境外疫情输入

成为当前最紧要的任务,

区司法局机关“90后”

党员干部沈骏福

第一时间加入杨浦机场值守分队,

在虹桥机场守好入境“第一关”。

抗疫“夫妻档” 诠释别样“浪漫”

“好的,我妻子在一线,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也应该去一线”。3月5日晚上9点,已经在社区一线值守两周的沈骏福接到去机场值守的任务后,一口答应下来。

沈骏福的妻子是上海市三甲医院的普通医护工作者,前两天也刚刚被紧急抽调到医院的发热门诊,直面最严峻的疫情。得知平日有些“马大哈”的丈夫要去机场一线,妻子小周心里不禁为他捏一把汗,一线的巨大风险身为医务人员的她比谁都更清楚,在丈夫临行前一晚,她急忙赶回家为他理了发,并做了防护服穿戴的专业培训,第二天一早,两人便奔赴各自的战场。

3月14日是白色情人节,“一起看樱花”的约定在疫情之下未能实现,多日未见的他们只能通过微信视频在各自的战场上互道一声平安、互喊一句加油,有一种浪漫叫做战“疫”路上共同坚守,携手逆行。

机场“大白”全天待命 16个小时

N95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手套,全副武装值守在虹桥机场的志愿者们被亲切称为“大白”,而沈骏福凭借1.8米的个子以及200斤的体重被小伙伴们评为最像“大白”的“大白”。但这样的身形在闷热的防护服面前并没有什么优势,基本穿上身一个小时衣物就全部湿透了,甚至连防雾眼镜都在起雾。

为了减少防护物资的消耗,减少上厕所的次数,沈骏福把每日三餐缩减为两餐,喝水量也严格控制,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他每天要在机场从早上9点驻守到次日凌晨1点半,回到家中往往已经是凌晨3点,“16个小时下来,脸上早已被口罩勒出深深的痕迹,皮肤也泡得发白。”


耐心细致疏导 温暖送走每位旅客

负责护送途径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旅客到集中隔离点是沈骏福这次机场驻守的主要任务,出入境人员往往只带着简单的口罩,从虹桥机场到杨浦的集中隔离点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中充满着风险,穿着防护服,他一刻也不敢懈怠。

送“情绪不稳定”的旅客回家是工作中的难点,甚至有许多“突发状况”。有一次,沈骏福在机场接到一家四口由美国经香港转机回上海的旅客,要求回家进行居家隔离。他及时联系街道核实相关信息,发现这一家人在上海租房居住,并无其他住处,而房东不同意他们“回家”隔离,因此只能到隔离点进行集中隔离。

这家旅客经过长时间飞行、多小时排队,情绪极不稳定,对于这样的安排一时之间无法理解,态度强硬,坚决不肯上车去隔离点,此时已经是晚上11点。拥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沈骏福就耐心进行心理疏导,边安抚情绪边解释上海疫情防控政策,希望取得他们的理解。一个小时后,旅客情绪缓和,但对于隔离点的住宿条件又提出质疑,沈骏福敏锐地铺捉到旅客两名年幼的孩子出现了焦躁情绪,他便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劝说,努力协调,凌晨1点,在寒风细雨中,一家四口终于坐上了去往隔离点的大巴,沈骏福这才松了口气。

从机场到社区,点对点无缝衔接,

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像沈骏福一样,

战斗在严防输入性疫情传播

最前线的守“沪”者的努力和付出,

筑牢上海的“安全结界”。

你们辛苦啦!


记者:杨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