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境界:绿水青山 和谐发展——庆祝辽河油田开发建设50周年系列报道之五

  每年夏季,辽河油田欢喜岭油区所在的百里苇荡风光旖旎,芦苇摇曳掩映蓝天碧水,各种禽鸟翻飞其间。白天,身着红色工装的石油人,在苇海绿矿中忙碌;夜晚,他们卸去一身疲惫,回到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的小区放松身心……

  50年来,辽河油田在持续贡献油气资源的同时,始终坚持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关注安全环保,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企地共荣,呈现出一派和谐气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黑色石油绿色生产

  辽河油田多个主力产油区毗邻辽河口自然保护区,其间湿地、苇塘、农田、养殖场,纵横交错。坐落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生态环境中,油田在生态环保方面承担了很大的压力,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多年来,油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提高政治站位,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高效低耗型、清洁环保型企业,展现安全绿色、生态美丽的辽河形象,彰显了能源国企的绿色担当。

  阳春三月,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成群的候鸟时而聚集觅食,时而迎空飞舞。为了还鸟儿一个更和谐的栖息家园,在湿地另一边,欢喜岭采油厂工人们正忙着“关井”,随后进行生态恢复。

  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黑嘴鸥等世界珍稀濒危水禽及双台河口的湿地生态环境,辽河油田部分油水井位于自然保护区内。为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保护要求,油田公司主动履行环保责任担当,编制了保护区油井退出方案,分区、有序组织生产设施退出工作。2013年以来,油田共投入1.7亿元,用于关停拆除自然保护区内所有油井及附属设施,共关停退出油井862口、井站13座、进井路26条,生态恢复井场178座。

  “不管是先有油田还是先有保护区,一切发展都要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油田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在保护区内,昔日抽油机轰鸣的井场恢复了宁静,曾经垒筑的井台被芦苇、碱蓬等植被覆盖,这片湿地也愈加宁静、优美。

  在逐步退出保护区的同时,辽河人还在保护区外探索更加绿色的生产方式,实现“黑色石油绿色开发”。

  在锦2-9-117井修井现场,防渗布铺得密不透风,作业井口流出的油水自动流进导流装置,最终汇集到油槽中,点滴油污不落地。

  “通过推广应用绿色修井平台,我们成功实现作业油水的有效回收,减少土壤污染事故发生。”现场负责人说。

  多年来,油田始终坚持生态良好与油气生产并重,推进污染隐患防治、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先后投资3.6亿元,建成了曙采、锦采两座污水处理厂,投资0.7亿元用于油泥处理厂升级改造,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投资8.1亿元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对262台燃煤锅炉进行燃料调整,年减排二氧化硫3534吨、氮氧化物1514吨。

  为了让“绿色油田、生态油田”真正落到实处,辽河油田还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明确违法违规问题查处和问责惩戒措施。同时,全面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健全环保管理、监督、考核长效机制,实现生产作业活动全面受控。

  油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让辽河的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

人企和谐共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员工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郁郁葱葱的树木,簇拥着干净整洁的街道;环境优雅的小区,住着互助友善的邻里……33万职工家属,组成辽河和谐一家人。

  50年来,辽河油田各级领导始终把职工的生活放在心上,全面加强矿区建设,全力发展各项事业,实现生产与生活共同进步。

  会战初期,老石油们住帐篷、睡芦席、烧土炕……随着职工队伍越来越庞大,居住成为头等难事。1979年,油田开建第一批住宅楼,从此油田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5年,油田大规模建设住宅楼,两室一厅的“851”成为标配……

  既要有房住,还要住得好。近10年来,油田累计投资近40亿元,先后完成84个小区的绿化、亮化,广场、公园新建翻新、离退休活动场所建设、外墙保温改造、数字电视网络等惠民工程。油田有53个小区被评为“全国示范住宅小区”“全国优秀住宅小区”“辽宁省优秀小区”,多个二级单位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近年来,随着“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辽河矿区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保证矿区业务移交后,职工家属继续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油田继续投入资金对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建立由驻矿单位、小区住户、矿区专业部门组成的多元监管体系,收集居民诉求,代表职工与接收方沟通,继续当好职工群众代言人。

  员工的幸福生活,与企业的稳健发展密不可分。多年来,油田公司领导始终坚持发展为了员工群众、发展成果由员工群众共享的理念,把“保持千万吨稳产、完成集团效益考核指标”作为油田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职工生活的幸福线。特别是近年来,面对国际油价低迷,勘探开发难度逐年加大、成本刚性增长等难题,油田始终将提高产量、提升效益作为第一要务,最大限度保障全员收入、维护全员利益。

  截至目前,辽河油田已实现连续34年保持千万吨稳产,累计生产原油4.8亿多吨,天然气880亿多立方米。油田员工人均收入稳步增长,在巩固原有五大保险的基础上,油田建立完善了企业年金、高额补充医疗、员工健康疗养等福利,员工的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进一步提高。

  关心民生民意,帮助困难职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是油田提高员工幸福感、获得感的另一重要内容。

  对此,高采职工李想感触颇深。2018年的春天,他因患尿毒症急需肾移植手术,但高额的手术费用,曾让他几乎绝望。得知情况后,油田公司工会非常关切,迅速启动了重病应急机制,多方筹集资金,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是油田这个大家庭挽救了我!”他说。

  目前,辽河油田以职工服务帮扶中心为主阵地,巩固50个二级单位服务帮扶工作站和千余个基层服务帮扶工作小组,全面落实油田公司党委“不让一个困难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个困难员工看不起病,不让一个困难家庭的生活没有保障,不让一个困难家庭脱不了贫”的庄严承诺,每年帮扶、慰问员工1.1万次以上,把组织的温暖送到了困难员工心坎上。公司工会还注重变“输血”为“造血”,启动创业帮扶计划,帮助困难员工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各级工会还成立EAP项目组,引入“员工帮助计划”,每年完成团体心理辅导200余场,员工课程培训500余场,成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油地和谐共荣——融合支持,互助互利,共谋发展

  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建设,始终得到了当地各级政府、驻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而油田的不断发展壮大,又强有力地拉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形成了油田与地方相互融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986年,辽河油田突破年产原油1000万吨大关,生产天然气14.97亿立方米,提前实现了“油老三”的奋斗目标。为支持地方经济,油田出资建厂,帮助盘锦市建成了“油气头、化工身、轻纺尾”的工业产业格局。1990年10月新华社发布,在全国450个城市中,已有36个达到小康水平,盘锦市名列第20位。可以说,辽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为这个年轻的城市在短短6年多时间内实现大跨步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近几年油田积极配合“创城”行动,投入资金修缮矿区道路设施,以“国检”不丢分的优异成绩,让广大职工感受到生活在“全国文明城市”的舒适、惬意和自豪。

  忆往昔,油地互融历历在目;看今朝,和谐发展日新月异。

  去年9月,油田公司与盘锦市建立了定期、不定期高层会商机制和油地联席会议机制,在该机制下加速推进储气库群建设、油田开发生产、闲置资产利用、“三供一业”移交等领域合作,油地融合发展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当前,辽河“百亿方气库”建设,纳入了盘锦发展的重大战略。2019年11月,油地双方正式签订《辽河储气库群项目战略合作协议》和《辽河储气库群项目建设运营合资合作协议》,成立了合资公司推进储气库建设。双6储气库扩容上产调整工程在开工手续、环境保护、征地协调、施工建设等环节中得到盘锦市大力支持,比计划提前两个月启动实施。雷61储气库建设也在双方努力下,加快推进。

  在盘锦市支持下,油田存量低效闲置土地资源进一步盘活。2019年,油地完成闲置土地复垦置换880亩,获得价值1.46亿元的“占补平衡”用地指标,同时处置闲置土地25亩,获得土地权益费580万元。

  和谐共进,是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国有企业应有的历史担当。这担当,从来不局限于自家门前。

  打响脱贫攻坚战,辽河油田出人出钱出点子,带着老乡奔小康。“十三五”以来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口帮扶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苍土乡和锦州义县等地区,派出17名干部到辽宁的15个村镇开展定点帮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油田两级党委、各级领导作为扶贫事业的强劲后盾,多次到对口村镇调研慰问,帮助解决困难。在油田帮助下,新庄子镇投入29.2万元开展“虾稻共生”新型农业试验项目,班吉塔村和杂木林子村各投入14万元进行棚菜种植,二道河村建起了文化广场和活动室,西苍土村72个贫困户脱贫摘帽……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油田对口支援下,扶贫村镇的经济产业逐渐壮大,党建、文化、教育等事业持续改善。乡亲们家门口路通了,灯亮了,水清了,对油田干部交口称赞。

  时光飞逝,岁月峥嵘。在建设高质量“千万吨油田、百亿方气库”的进程中,辽河油田将继续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推动油气生产与自然、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主动把企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融为一体,以和谐共赢的大好局面,迎接发展的春天。(信息来源:《盘锦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