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虚实兼蓄的艺术

当前,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家银行不仅要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努力把服务工作做深、做透、做细、做实,也要因人而异,善于逆向思维,运用沟通技巧,润滑情感,拉近距离,消除分歧,化解矛盾,让问题就迎刃而解,让风险防绝萌芽,在一部分疑难案例中如运用得当,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惊人效果。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小徒弟跟着师傅学做木椅。第一个主顾是个年轻人,椅子做好了,年轻人埋怨椅子做小了,小徒弟慌了神,师傅见状连忙过来对年轻人说:“小不占地方,您可以随处放,这样也是为了给您节约成本,既精致又实惠。”年轻人高兴地交钱走了。

第二位中年客人又嫌椅子做大了,小徒弟急出了一身汗,还是师傅过来微笑着说:“您心宽体胖,这椅子正是为您做的。再说,放在您的豪华大厅里,不是更显得落落大方吗?”中年人听了也很满意。

第三个客人是个农民,小徒弟精益求精,却没想到那农民一个劲地抱怨工期太长。这下徒弟又不知所措了。师傅却乐呵呵地说:“慢工出细活儿,为了出精品,我们宁肯为您多花点时间。”农民转怒为喜,满意地回去了。

第四个主顾是个商人,徒弟吸收了上次的教训,很快就把椅子做好了。然而那商人却嫌工期太快了,担心做工不好,徒弟感到无从申辩,师傅走过来不紧不慢地微笑着说:“您的时间我们可不敢浪费,您的时间就是金钱啊。我们为您加班加点,紧赶慢赶,这才完工。”商人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故事中,徒弟单纯关注产品质量,忽视了顾客个性化的需求和偏好,引起顾客质疑,几致交易失败。师傅根据客户的心理和需求,因势利导,化危为机,成功实现了双赢局面。椅子及客户都没有变化,但是师傅和徒弟营销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客户是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客户需求千差万别。我们要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以及心理偏好,准确把握和有效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及偏好,这是服务的根本,也是促进交易开展、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上之“上策”。在服务过程中万一出现瑕疵或事故综合运,要善于运用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以及沟通交流技巧,如故事中的师傅那样,从不同客户、不同角度出发,因势利导,积极补救服务瑕疵,这是促成交易的最后一招,虽为“下策”但终是唯一的选择。如果补救的好,可以让交易成功,让客户满意,使之逐渐成为忠实的回头客。如果补救失败,就会引发交易失败,甚至演化为投诉事件,带来声誉风险。特别指出的是,补救本身就是艺术,是长期积累的迸发。



做好客户服务工作,有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愿,有规范化的服务流程,带着感情做服务,这与服务的目标已近在咫尺。如果我们再向前跨上一步,把沟通艺术融入服务,激发引导客户需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换位思考,刚柔相济,方圆结合,增强艺术性,业务的交易就会顺利完成,客户的感受就会截然不同,服务的品质就会更胜一筹。

只有用心、用力、用功去雕琢,把服务做实并提升到艺术的水准,才能更好地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培育出为客户普遍称道的服务品牌。因此,服务必须虚实结合,虚功实做,实即根基,虚为境界,实为支撑,虚为牵引,在虚与实的结合与转换中,一步一步地推动着服务向前发展、进步。

服务既要做实,扎扎实实地做,也要做虚,让服务更具艺术。这应当成为我们对服务的诠释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