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杨沫《青春之歌》丨林道静两次的爱情选择体现了怎样的爱情观

《青春之歌》是17年文学中,对中国青年影响最大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杨沫为读者讲述了革命者林道静成长的故事。这部作品是创作于50年代,是中国政治革命话语为主流话语的时代,作者杨沫在主观上也在追求一种和时代相适应的政治话语体系。

尽管这样,在《青春之歌》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追求个性自我的林道静,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一群令人崇拜的男性革命者,林道静和卢嘉川的革命形象与热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一、林道静:单纯、浪漫而有个性的女学生

林道静是一个让读者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她之所以不能被人忘却,并不是因为她向往革命,追随革命,最终走向革命,成为一个领导学生运动的革命者。

林道静吸引人的闪光点,恰恰在于她单纯、浪漫的天性及个性独立、勇于追求的品质,她就像是无意之中被裹挟进革命浪潮中的普通人。

林道静的第一次出走,是充满浪漫的,也是感伤的,17岁的林道静是师范大学的女学生,她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有着同龄女生同样美好的人生理想。不料家里突生变故,继母想把她嫁出去给一个有钱人当姨太太。

这个情节与苏童《妻妾成群》里的颂莲被继母安排嫁给老爷陈佐千当姨太太的安排是一个路数。但是林道静却大胆地冲破了家庭的束缚,离家出走了!

这种能够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敢于去追求的魄力一直被看做是最能体现“五四”青年坚决与旧时代决裂的精神,林道静也因此被称作是最有光彩的“五四”青年形象。

林道静的逃离,是诗意而浪漫的。一个穿着月白色旗袍的十七岁美好的女孩子,带着乐器的逃离,在外人看来充满着青春的诱惑力。

在第一站北戴河,林道静又遇到了难题,再一次遭遇不幸:道貌岸然的小学校长居然想把她送给鲍县长做姨太太。

林道静当然不甘心,书中她问:“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天地如此之大,难道竟连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的立锥之地都没有吗?”

在大雨滂沱中,林道静投了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带着决绝的精神准备与世长辞。然而她的自杀却使得她被别人“英雄救美”,得救后的林道静和北大学生余永泽相爱并同居在一起。

电视剧《青春之歌》2007版(剧中余永泽与林道静)

林道静的第二次出走是受到了革命者卢嘉川和江华的革命启蒙发现自己的爱人余永泽身上的自私,庸俗、目光短浅,毅然再次逃离那个世俗的只有爱情小天地的小家庭,从而融入到轰轰烈烈的时代大革命斗争中。

对于这两次逃离,作者都描写得浪漫而充满诗意,这也许与女作家本身的生命体验相关。

因为林道静这个人物的塑造是以作家本人的经历为蓝本的,这也就使作品本身带有明显的自传体色彩。作家杨沫出身于书香门第,确实也经历了当店员、当家庭教师等失学失业之苦,她也有与北大学生相爱后又分手的感情遭遇。

出于女作家本身写作的天性,在创作作品时,自然糅进了自己作为女性的许多真切的人生体验,如作品中对林道静的性格描写,更注重她的女性特征和浪漫天性。

在第一次出走时,我们看到的林道静是一个单纯、明静的少女林道静,虽然明明是抗婚出逃,实际上这女孩子却像旅行一样。

当大海第一次映人眼帘时,她竟惊奇地喊出了声,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景之中。海,神秘的伟大的海洋啊!

“林道静站在潮湿的沙滩上,心头充满了喜悦的激情,目不转睛地凝望着大海。早晨,天气晴朗,天边淡淡地飘着几朵白云,海水就像天空一样蔚蓝,明净,锦缎般闪着银色的光辉……林道静几天来紧紧压缩着的痛苦的心,渐渐舒展开来了,她掠了掠轻轻拂动的短发,掏出了心爱的口琴……”

二、 林道静的爱情故事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套路写法

①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恋爱和同居生活是绝处逢生的“英雄救美”+“才子佳人”

中国小说写作模式之一就是“英雄救美”,然后“才子佳人”生活在一起。林道静不过是个17岁的女学生,对于男性和爱情,以往在脑海中的想象无非是王子和公主的童话爱情模式,她自己对于未来的伴侣只怕在心里并不清楚应该是什么样子,能在自己最狼狈的时刻充当了救命恩人的余永泽,本人又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林道静心里,这就是

“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有志青年”,两个人相爱再正常不过了。

舞台剧《青春之歌》

如果没有卢嘉川和江华的出现,唤醒了林道静心里的关于革命的理想和热情,那林道静大概也能满足于和余永泽的家长里短的所谓爱中。但是在卢嘉川的引导下,林道静对于革命的热情和革命理想被唤醒后,余永泽的不满让林道静找到了一种对比,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对比,投身于革命浪潮和困囿于小家庭的对比。

林道静在对比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答案。

②林道静毅然决然地和余永泽分了手,继续自己寻找自身价值的革命之路,她心里有一个般配的爱人形象:卢嘉川

对于林道静来说,卢嘉川是一个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他的热情,他的端正的面庞,和善的笑容,对于林道静是安全的一个引领,林道静被强有力地吸引着,和卢嘉川一起参加了“五一”的游行,林道静知道自己的感情天平向着卢嘉川倾斜了。

而余永泽又用自己的格局上的“小”反衬了革命者格局的“大”,余永泽说“喊喊口号谁不会”,又说“我们成家了,以后还是走稳当的路好”,两相对比,林道静悲哀地发现自己以前喜欢的爱人原来这么琐碎,这么自私。这是典型的三观不合的情感类型。

③也许人生观、世界观相合,决定了两个人是否能走到一起,但价值观决定了关系是否能走得长久

三观不合是指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同,三观不合很难相处的舒服,关系也很难走得长远。

人生观,指的是对人生的看法,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生存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一些思考。人生观其实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有着怎样的世界,意味着你获有怎样的人生,这是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下的产物。人生观的不同,可能会反映在日常的小事上,比如不同的消费观,不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对待问题的不同乐观态度等都影响着双方的关系。 世界观,其实也叫做宇宙观,是一种哲学的朴素形态,代表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其实每个人的世界观是千差万别的,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是不同的,观察问题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所以世界观也会不同。所以如果世界观不同,可能会拥有不用的眼界,在问题的处理方式上会有很大的分歧。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其实会构成人行为的心理基础,拥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表现为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不同。有的人追求碌碌无为,岁月静好;有的人追求叱咤风云,醉心名利;也有的人追求崇高意义,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歌剧版《青春之歌》

卢嘉川牺牲后,林道静身边的革命者江华延续了卢嘉川的革命者爱人的形象,同时江华也变成了林道静走上革命道路的真正的引路人,江华对卢嘉川在革命者形象上是一种替代,替代了他伟岸高大、正直善良、热情奔放的爱人形象,对林道静在人生道路上是一种精神引领的男女之情的对象。

这也是时代要求作品传播正能量所致,尽力宣传的是革命者之间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将个人的感情和时代的洪流放在一起来进行表现,也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伟大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