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丝绸之路”

这首脍炙人口的《使之塞上》是唐代大诗人王维所作的,它描写的是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边塞景象。大漠孤烟直,展现在诗人眼中就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


而诗人能看到这幅美丽的塞外景象,其实要归功于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一个人,此人名叫张骞,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塞外,开辟了一条影响后世几千年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路上丝绸之路。


路上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之间,直到16世纪之前都在使用,是世界上路线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化路线,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很少人知道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为了促进商业交流。他当时是为了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共同抵抗匈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他经历千辛万苦,前后用了十几年时间,到达了当时位于中亚和西亚的月氏、大夏等国。但是因为机缘巧合,张骞的西行没能达到最初的政治目的,却开通了一条连接西域与西汉的商贸通道,被视为丝绸之路的开端。



后来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原与西域的经济与文化交流逐渐频繁。在中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往来中,最重要的便是丝绸贸易。丝绸产于中国,其制作技术也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一直为中国所独有。通过丝绸之路,各种精美绝伦的丝绸被源源不断地出口到西方。“丝绸之路”一名由此而来,而中国的丝绸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享誉世界。


除了中国的

瓷器、漆器、茶叶以及种植技术也传到了西域,带给了他们先进的文明。而西域地区的宝石、香料、玻璃和良驹也被引入中国,极大的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




除了这些物品以外,丝绸之路还少不了文化的交流。著名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唐玄奘就是从大唐的都城长安出发,一人一马独自经过丝绸之路,以非凡的毅力,历经三年,行程两万五千公里,最终到达了佛教圣地天竺,也就是现在的印度。随后他在那里求学十年,于645年载誉归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了中原。



也就在那时印度佛教东传。随着丝绸之路上商旅们的往来,逐渐流传到中原地区。现如今我们沿着丝绸之路还能看到多处佛教石窟遗址,见证了这一信仰进入中原并逐渐本土化的过程。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期的著名高僧,也是中国佛经翻译第一人。344年,鸠摩罗什出生于龟兹国的名门之家,他七岁便开始出家修行,佛学造诣极高。位于现在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便是他曾经修行的地方。后来龟兹被前秦所灭,鸠摩罗什被带到中原,并于413年在长安圆寂。鸠摩罗什一生共翻译佛经94部、425卷,对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经过了哪些地方?


内容仅选取作者认为的重要地点,非官方数据

第一站


长安(陕西省西安市)


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大唐都城长安。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它从西汉开始称为长安,直到明朝改叫西安。长安是丝绸之路时间和空间的双重起点。两千多年前,张骞正是从这里出发,踏出前往西域的第一步;其后,无数商队从这里启程,载着满满的货物向着西方进发。


从西周开始,共有十三个朝代在长安建都,而长安的富丽与繁华,在唐朝时达到顶点。在唐朝长达289年的统治期间,长安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欧洲罗马仅为其三分之一。而长安也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超过了100万。

国力强盛的唐朝是个极富包容力的国家。当时的长安街道上流动着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群。他们来长安的目的,或是经商,或是做官,或是求学,或是定居。作为国际大都市的长安,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睹风采。


第二站


彬县大佛寺石窟(陕西省咸阳市)


建于公元7~10 世纪,是中原文化鼎盛时期唐代都城长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的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



第三站


麦积山石窟(甘肃省天水市)

开凿于公元5-13世纪,是河西走廊及其周边地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大型石窟寺。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石窟遗产中西魏、北周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也是中国佛教石窟群经云冈石窟汉化的进一步延续与发展。



第四站


悬泉置遗址(甘肃省敦煌市)

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的重要驿站遗址,见证了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邮驿制度。



第五站


玉门关遗址(甘肃省敦煌市)

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作为丝绸之路上至今保存最好、类型最完整、规模足够大的关隘遗存,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交通管理制度、烽燧制度与长城防御制度。



第六站


交河故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

公元前2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重要的中心城镇,见证了古代西域地区车(jū)师、高昌国、高昌回鹘等文明,见证了唐帝国“都护府”等边疆管理模式及其对丝路交流的重要保障,展现了丝路沿线有关城市文化、建筑技术、佛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七站


克孜尔石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

公元3-9世纪开凿于天山南麓古龟兹地区,是西域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它以独特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明显揭示出佛教经西域地区由西向东的传播轨迹,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佛教遗迹之一。



第八站


开阿利克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公元8~14 世纪卡鲁克国的首都。卡鲁克国是喀喇汗国突厥-卡鲁克人的独立王国。13 世纪中期,法国国王路易九世派出的大使鲁布鲁在出访蒙古汗国的途中参观了开阿利克城,把这座城市描述为大的贸易中心。



第九站


卡拉摩尔根遗址(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

公元9~12世纪伊犁河三角洲地区中世纪农耕文明最北端与最大的城市,是丝绸之路巴尔喀什部分的重要中转站,丝绸之路自此向西通往哈萨克斯坦中心地区,然后到达东欧。



第十站


阿克托贝遗址(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

公元7~13世纪的初期大型贸易和工艺城镇,是七河地区的文化中心贸易和文化价值观传播的一个独特的例子,楚河和塔拉斯山谷的游牧与农耕文明交汇地。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是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个国家联合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项目全长5000公里,把古丝绸之路从汉唐的长城/洛阳节选到中亚的七河地区,包括古丝绸之路的一段路线及相关古遗址遗迹。项目共涉及33个遗产点,其中中国22处,哈萨克斯坦8处,吉尔吉斯斯坦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