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砥柱——“巴頓”系列(中)90毫米M48

系列序

坦克發源於一戰時期。作為裝甲、火力、速度的結合體,其直至今日仍是陸上作戰的主力軍事裝備。其功能從最初的塹壕戰漸漸發展至如今的反裝甲、反步兵、反工事等,幾乎無所不能。美國陸軍及海軍陸戰隊作為美國全球部署的先鋒兵種,對以坦克為首的陸上裝甲力量的運用極大地鞏固了美國的全球霸權。本系列文章將為大家介紹美國1945年至今的坦克及其發展史。本文為《全球霸權的馬前卒——美國戰後主力坦克發展史》系列之(三)。筆者將在本文介紹90毫米M48。

設計

筆者在M47文章中多次提到,M47是一款過渡性質十分濃厚的產品(其實M46也是)。從M26到M47,美國人一直在為陸軍主戰裝備標準化不懈努力,同時由於M46與M47坦克所搭載的90毫米M3系列坦克炮威力不盡人意,美國陸軍開始尋求一種新型的中型坦克。與M47改自T42不同,美國陸軍這一次把目光投向了T43重型坦克。

1950年,根據美國軍械委員會第33791號文件,美國陸軍委託克萊斯勒公司為其研發一型全新的中型坦克。1951年2月27日,項目正式啟動,研發代號T48。雖然“48”的編號承自M46、M47,但事實上T48是一型從炮塔到底盤都是全新的坦克。從外觀上看,T48與它的“巴頓”前輩們最大的區別便是船形鑄造車體和半球形鑄造炮塔(無獨有偶,大洋另一端的蘇聯T54坦克也是半球形鑄造炮塔,而這兩種坦克當時都不被對方所知曉)。40年代總結的經驗得出副駕駛即航向機槍手對於一款現代的坦克來說並不是必需的,因此,T48坦克使用4人車組。1953年,在獲得軍械委員會的許可後,T48被定型為M48,並由喬治·巴頓的夫人碧翠絲·巴頓女士正式命名為90毫米炮坦克M48“巴頓”。

T48坦克

底盤與動力

M48的底盤比M46/47更大,但更低矮。得益於低矮的底盤和寬大的車身,M48的重心得以降低,被彈率也得以減少。根據美國人對蘇聯Д-54坦克炮的初步情報,M48的主裝甲被提高至110毫米的標準。為了提高裝甲等效降低被擊穿幾率,克萊斯勒公司為M48研發了一種全新的裝甲形制,即“青蛙”船形車體。

船形車體的正面裝甲呈圓弧形,傾斜度從53°到60°不等,裝甲厚度從65毫米至110毫米不等。相信玩過軍武類遊戲的朋友都體會過,美國的“青蛙”車體的正面等效可以用“魔法”來形容。不難想到,船形車體的裝甲等效處處不等,這極大降低了被擊穿幾率。而船形車體的設計目的正是如此:使用堅固且詭異的首下迎彈,而首上採用大傾角斜面,可以削減裝甲、減輕質量。首下迎彈設計也是當今主流主戰坦克採用的思想。

M48的“青蛙”裝甲


M48顯眼的六對負重輪繼承自M46/47。而早期型M48與前輩們一致,擁有5對託帶輪和一對小輪(從M48A2起刪去小輪、託帶輪減為3對)。但M48使用相比其前輩更寬的履帶以減少對地壓強,提高其在崎嶇地形的機動性。同時採用雙面掛膠設計(即內外都覆有橡膠塊)最大限度地減少行動阻力。這款履帶一直沿用至今天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祖傳的大陸AV-1790汽油發動機又在M48上出現了。不過這次克萊斯勒公司使用的是大陸公司推出的最新改進型AV-1790-5B(M48早期型),810馬力在當時可謂澎湃,驅動一輛49噸的坦克到達30英里(48公里)的時速相當綽綽有餘。不過後期測試中發現,汽油的固有物理性質導致M48在被擊中後非常容易起火。因此從後期改進的M48A3開始,AVDS-1790柴油機便成為了美國坦克使用的主力發動機(此發動機的1500馬力終極“改進型”AVCR-1790甚至成為了M1坦克在研發中的備選動力)。

武裝與乘員

第一眼看去,M48的炮塔給我的印象便是與M46、T42截然不同的設計。克萊斯勒的設計者直接推翻了前幾型坦克的炮塔設計,打破窠臼,設計出了一款全新的半球形鑄造炮塔。這款炮塔的設計理念與其底盤一致,都是提高裝甲等效、降低重心。半球形炮塔的防護能力不必多說。在複合裝甲出現之前,半球形炮塔是提高跳彈幾率的最佳設計。炮塔正面裝甲達到了180毫米( 不包括炮盾部分),而顯眼的方形炮盾的厚度有110毫米。也就是說,同時代的任何一型蘇聯坦克都無法貫穿M48的炮塔正面(100毫米Д-54坦克炮在正常距離的穿深約200毫米,122毫米М-62坦克炮則約為250毫米)。

T48原先並未安裝車長塔,但是自M48A1投產,M48便擁有了一個顯著的特徵。不過有使用國如以色列、西德在改進過程中又刪去了這個車長塔。

筆者在T42與M47一文中提到過,美國坦克還有一個標誌即炮塔兩側的小耳朵:M48沿用了T42與T43坦克上的T46E1合像式測距儀。測距儀基線長約3.2米,能夠配合7.62毫米M1919A4同軸機槍為主炮射擊提供校射參數。

M48作為一款全新產品,自然也要使用全新的主炮:M41型90毫米主炮。其實在T48研製初期,克萊斯勒公司便有意使T48裝備105毫米主炮。但由於90毫米炮彈積壓,因此M48早期型採用自M3改進而來的90毫米M41主炮。M41主炮標誌性的特徵便是其T形制退器。M48搭載的M41主炮使用M87型炮閂,提高了炮彈的初速,增加了炮彈穿深至400米約350毫米均質鋼。M48可裝載各型90毫米炮彈共60發。

M48四視線圖,沒有碩大的車長塔,注意其車尾排氣口並不是格柵樣式

炮手的位置位於炮塔右側,而車長的位置在他的後方;裝填手則位於炮塔的左邊。

M48剖視圖

生產與初期改進

由於M48A3起,M48與M60並無顯著差別,因此本部分只提及至M48A2.

M48於1952年投產,其生產廠商除克萊斯勒公司外,還有費舍爾兵工廠和福特公司。根據廠商檔案顯示,各型M48共生產11703輛。最初的100輛M48因為主炮缺陷而被陸軍拒收,改為M48C成為教練車。M48在早期生產中還針對服役情況為駕駛員增加了紅外夜視裝置。

·M48A1推出於1955年,做了些小修小補,裝備M1車長塔。不過這個車長塔較擁擠,使得內部的M2HB重機槍的備彈減少至50發。M48A1增大了駕駛員艙蓋方便出入。

M48A1,安裝了M1車長塔


·M48A2是M48的第一個重大改進型,推出於1956年。換用AVI-1790-7燃油噴射引擎與新的變速箱。而車體後部的引擎排氣口也改為了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格柵樣式,目的是為了降低紅外信號。AVI-1790發動機體積更小,因此得以改裝一個1270升的油箱,提升M48A2的續航能力至約260公里(160英里)。M48A2的改進還有:

·新的炮塔控制系統;

·更高效的引擎空氣濾清器;

·重新調校的懸掛;

·刪去小輪和第二、第四對託帶輪(這麼多託帶輪的確是無用設計);

·M17測距儀(M48A2C)。

越南戰場上的M48A2,注意其車尾格柵排氣口


西德的M48A2,注意其託帶輪個數


AVI-1790發動機

出口與服役

第一輛M48坦克於1952年4月開下生產線。除美國外,M48、M48A1、M48A2的使用者還有:

·M48:西德、伊朗、突尼斯、土耳其、南越等;

·M48A1:西德、黎巴嫩等;

·M48A2:西德、以色列、約旦等。

西班牙的M48


M48坦克是多個國家多次衝突與戰爭中的主角。

在復活節攻勢期間,兩輛M48于山坡上對進犯的北越戰車展開攻擊,在交戰中擊毀了十餘輛T-54/55以及PT-76坦克,在整個越南戰爭期間,M48坦克表現得都十分活躍;

越南戰場上的M48


在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國防軍的M48和百夫長一起,給阿拉伯軍隊的T-54/55造成了很大損失;

在印巴衝突期間,印軍的百夫長和巴軍的M48曾有過多次交手,巴基斯坦陸軍手中的M48和印軍交戰的戰績並不是很好看,僅僅對印軍一個據點的進攻,巴基斯坦就損失了將近100輛M48坦克,後來掌握制空權的巴基斯坦依靠空中力量將百夫長一輛一輛打成廢鐵,巴軍才得以攻克印軍的據點。

無數次的戰役證明,M48坦克不一定是冷戰早期最優秀的坦克,但無疑是一款成功的坦克。美國的全球霸權正是在這逾萬輛的M48中一步步體現。作為冷戰早期裝甲力量的中流砥柱,M48在全球各地代表著屬於美國的利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