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巴頓危機”的刺激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美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M48A2,對印度裝甲部隊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不可否認的是,在印度人決定建立其坦克工業的歷程中,所謂的“巴頓危機”有著重要地位。儘管在1962年的戰爭中,印度人在喜雅拉瑪山的另一側被中國人揍了個鼻青臉腫,但在1960年代初,印度發展國產坦克計劃的針對性目標,卻並非是針對中國人而是真正意義上全面毗鄰的巴基斯坦,既便是在1962年與中國的軍事冒險失敗後,這一目標也並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只不過在客觀上加快了印軍重新武裝的進程而已-----巴基斯坦仍然排在印度地緣軍事目標的第一位。事實上,印巴關係是印度外交和安全戰略的核心問題。自印巴分治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地區的武裝衝突持續不斷,而且不時呈現升級態勢。克什米爾問題久拖不決不僅因它是英國在次大陸“分而治之”政策的後遺症,也是印巴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突出反映(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佔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餘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且因為世界大國涉足其間,將它與冷戰攪和在一起,再加上印度更是另有圖謀,不僅為了對付巴基斯坦,也是為了主宰南亞和爭當世界大國,從而大大增加了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和尖銳性,也使得戰爭的幽靈始終徘徊印巴兩國之間,難以消散。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印度從1962年戰爭中汲取的重要教訓就是增強國力並壯大軍力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解放軍繳獲了大量印軍裝備

1960年代初,就印巴兩國武裝力量的整體規模而言,印度相對巴基斯坦佔有4:1的絕對優勢(英屬印度時期,英國殖民者招募當地印度人組建了一隻規模龐大的現代型軍隊,成為大英帝國維護其殖民統治的支柱和進行殖民擴張的工具,這隻軍隊的中上級軍官都由英國人擔任。二戰後,英屬印度軍隊已形成了包括海陸空三軍約50萬人的正規軍,根據印巴分治協議三比一的分配額,印度分得30多萬人,這些殖民軍轉而成為獨立後印度的國防軍)。但在質量上,由於美國的大力援助,情況卻未必如此了,以至於巴基斯坦完全有能力憑藉一支規模較小,卻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與印度這個龐然大物進行軍事上的抗衡。美國新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大師肯尼思·華爾茲(Kenneth N.Waltz)曾說,“在國際上,如果本國在實力上被其他國家落下,各國就會更加奮力地增加自己力量,或者與其他國家建立聯盟。”巴基斯坦便是一個典型。與印度相比,巴基斯坦不僅面積更小,人口也更少,經濟相對落後。1947 年印巴分治時,從領土方面看,巴基斯坦只分得原英屬印度11個省的兩個省、600 個封建土邦的48個土邦,面積共 94.6 萬平方公里,不及印度295.2萬平方公里的三分之一,而且分列在印度的東西兩側。從經濟方面看,巴基斯坦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而且,印巴分治時,“90%已勘探的礦藏,90%的採礦工業和加工工業,以及幾乎全部種茶場都留在了印度;全部黃麻工業和幾乎全部棉紡織工業企業也都留在印度”。這樣一個新生的貧弱國家,從誕生那天開始就充滿了安全憂患。強大的印度一直對其虎視眈眈,欲實現“統一”大業。為了防止被敵對國家顛覆,捍衛國家的利益,巴基斯坦政府從立國那天開始就堅定不移地採取了親西方的外交政策,通過與西方大國主要是美國的合作,獲取美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來與印度抗衡,尋求與印度的“均勢”。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巴基斯坦空軍第19戰鬥機中隊飛行員與他們的美製F-86“佩刀“戰鬥機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1959年,美國開始向巴基斯坦提供12架當時最為先進的F-104A“星戰式“兩倍音速戰鬥機

此後,在巴基斯坦建國者們高明的政治手腕引導下,巴基斯坦逐步開始成功的“俘獲“美國人的信任。此外這一時期印度與美國之間的眾多分歧也成為美國發展與巴基斯坦親密關係的一個主要因素。印巴在對待美國的許多政策上的態度,與巴基斯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樣,從立國之初就堅定不移的走親西方的道路的巴基斯坦,此時又用實際行動再次向美國證明了其堅定的與美國合作的態度,積極協助配合美國。更何況,雖然冷戰初期,美國在選擇盟友時更傾向於勢力強大的印度,但事實上,如果僅從地理位置考慮的話,巴基斯坦其實更具有戰略重要性。分治後的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地處北緯 23°30'至 36°45'、東經61°至 75°31'之間,國土南北長 1600 公里、東西橫跨 885 公里,面積為 79.6 萬平方公里,東部和東南部與印度的旁遮普邦和拉賈斯坦邦交界,有長達 1800 公里的共同邊境線;東北部與我國新疆毗鄰,共同邊界長約 595 公里,且多為山地,尤其帕米爾結合部是中印巴的重要三角連接地帶,南亞次大陸的許多河流也是從這裡發源;北部與塔吉克斯坦之間僅隔一條寬約 10-20 公里的阿富汗瓦罕走廊,南瀕阿拉伯海,扼波斯灣出口;西南部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接壤,兩國有 800 公里的邊境線;西北面以長約 2252 公里的杜蘭線與阿富汗為鄰。隨著美國軍事和外交官員對巴基斯坦作為地區軍事力量的獨一無二的地理優勢和潛能的認識,巴基斯坦開始成為美國南亞政策更為關注的焦點。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態度由此開始逐漸發生實質性的變化,由原來的忽視、懷疑變為重視並欲將其作為反蘇反共的軍事基地。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1965年的印巴戰爭中,巴軍軍官正在檢查繳獲的印軍英制25磅炮

於是,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大批美國軍援的到來,巴基斯坦軍隊開始了迅速的重新武裝,並很快因為裝備質量的改善,對印度形成了一定的優勢。比如巴空軍共擁有戰機141架,而印度空軍則擁有755架,但在美國軍援的支撐下(當時美國的政策是援巴-拉印-反華,但對身為東南亞條約組和和巴格達條約組織核心成員的巴基斯坦,美國人給予軍事援助在力度上遠遠超過了印度),巴基斯坦空軍的技術裝備水準卻較印度空軍為高----巴基斯坦空軍的102架F86F早在1958年便率先改裝了響尾蛇導彈(印度空軍直到1964年都沒有裝備任何空對空導彈),1959年開始交付的12架兩倍音速的F104A戰鬥機更是力壓印度空軍的殺手鐧(甚至於連美國提供給巴基斯坦的B-57,這種英國堪培拉轟炸機的仿製品,在配置上也較之印度人手中的英國版高出許多----美國版重新設計了座艙,採用戰鬥機式的串列雙座,飛行員和領航員都有彈射座椅,而印度的堪培拉只有飛行員有彈射座椅)。這種情況同樣也反應到了兩國裝甲力量的對比上,而且差距更為明顯。在1960年代初的巴基斯坦裝甲部隊中,除了二手的美製M24“霞飛”輕型坦克、M4“謝爾曼”中型坦克和M36反坦克殲擊車外,中堅力量是230輛M47和202輛M48“巴頓”主戰坦克。這其中,雖然M47“巴頓”的綜合性能較為一般(M47實際上是在朝鮮戰爭的背景下,將裝有T119/M36式90mm坦克炮的T42炮塔安裝在M46坦克底盤上(這種T119/M36 90mm坦克炮與M26 的90mm坦克炮系出同源,均由M1 90mm高炮改進而成,採用立楔式炮閂,炮口裝有T形或圓筒形消焰器,有炮管抽氣裝置,M78型炮架由防盾和液壓同心式反後坐裝置組成,實際上仍是在M26潘興的火力水平上原地踏步,但也足以在對付同時期的絕大多數蘇制坦克),然後又對車體前部裝甲進行了稍微的改進,如改善了前裝甲傾角,取消了駕駛員和航向機槍手間的風扇殼體等等,倉促製成的一種M46E1坦克改進型,雖然總產量高達8676量,但只是一種過渡性裝備,並不受美軍待見,除了少量留作試驗平臺和靶車外,剩下的全部作為軍援物資處理了),但巴基斯坦陸軍接收的202輛M48A2卻是當時一等一的一流裝甲戰鬥車輛(在M60於1960年3月定型入役前,M48A2也是美軍裝甲部隊的當家裝備)。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在M60於1960年3月定型入役前,M48A2也是美軍裝甲部隊的當家裝備

具體來說,M48A2的M41式90mm坦克炮,在結構上相對M36式90mm坦克炮有了一定改進,主要是炮管前端有一圓筒形抽氣裝置,炮口有導流反射式制退器。更重要的是,M48A2的彈藥種類和火控系統的完善性相對M47和M48早期型號進步甚大。比如M48A2配用的彈藥有,M580曳光殺傷彈、M82曳光被帽穿甲彈,M77曳光穿甲彈、M318曳光穿甲彈、M336和M337榴霰彈、M71曳光榴彈、M431破甲彈、M332A1曳光高速穿甲彈、M353曳光教練彈和M313黃磷發煙彈。至於M48A2的火控系統則更代表了1950年代中後期的先進水準。車長配有1具M13A1E1合像式光學測距儀,取代了原來的體視測距儀,最大測距距離為4400米,放大倍率為10×。炮長有1具潛望式瞄準鏡和1具觀察潛望鏡,放大倍率均為8×,前者與主炮相連。採用機電式彈道計算機,通過機械導杆將目標距離傳入計算機,通過炮長面板上的6個選擇鈕用手工輸入溫度、炮膛磨損、彈藥種類等彈道參數。彈道計算機驅動導杆調整炮長/車長瞄準鏡中的十字線而完成瞄準角裝定,此時炮長即可操縱主炮進行瞄準和射擊。車長配有主炮超越控制裝置。炮塔為液壓驅動,備以手動。整體來講,通過對火炮、彈藥和火控系統的改進,M48A2是1960年代初綜合戰鬥效能最高的西方主戰坦克之一,巴基斯坦裝甲部隊能夠得到這樣的技術裝備,不僅僅體現了在當時美國冷戰的大棋盤上,印巴兩國的份量究竟孰重孰輕,更在客觀上對印度裝甲部隊形成了空前巨大的壓力。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巴頓”的刺激

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印軍繳獲了幾輛巴軍的M4A4“謝爾曼”,並將其納入自己的戰鬥序列,然而幾年以後,巴軍在美國軍援的支撐下,其裝甲部隊開始“舊貌換新顏”,接收了400多輛先進的M47/48A2“巴頓”坦克,而印軍卻仍在使用這些老爺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