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谈“趣读”系列外一篇——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学习类型

在上一篇文章里谈到人的大脑不同,习惯运用的感官系统不同,学习类型也有差异

,可以分为三种: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触觉学习型(更准确的是动觉触觉学习型)。


有朋友问,怎么判断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类型,今后可以因材施教。

其实,一个成年人也应该了解自己的学习类型。


所以,今天补一篇文章。


视觉学习型、听觉学习型、动觉触觉学习型


不同学习类型的人最适应的学习方法不同。当然,学习类型不是泾渭分明的,有些人兼具两种以上的类型特质。


另外,学习的类型既有先天的禀赋,也有后天外在激励的影响。


比如,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幼儿时期,都是触觉动觉学习型,通过肢体接触学习外部世界,什么都要摸一摸,甚至放到嘴里尝一尝。长大的过程中,有人看书被父母表扬鼓励,更多的向视觉型发展;有人因侃侃而谈被人鼓励,更多的向听觉型发展;有人本来多动,但被家长、老师训斥,没有形成动觉触觉型学习习惯。


如何判断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类型


视觉学习型的人,喜欢形象的东西。

买东西,要挑是不是好看。闲暇喜欢看电视、看电影。遇到问题相信眼见为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找路,愿意看地图。独处静思的时候,脑海中有画面感。


听觉学习型的人,喜欢声音的东西。

很难忍受噪音,对交流环境的安静或者背景环境声有更高要求。闲暇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听书。遇到问题喜欢与人讨论达成共识。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愿意问路。独处静思时,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有的甚至会轻声的自言自语。


动觉触觉型的人,喜欢感觉的东西。

闲暇时,喜欢手工或者运动。遇到问题注重细节,相信直觉。买东西,比如衣服,要挑穿起来是否舒服,买车,会在意座椅的材质。不喜欢讨论说服别人,喜欢直接行动。到陌生的地方直接找路。独处静思的时候,能够感受身体的细节,比如空气拂过身体。


试试这种测试方法


还有一种测试,但我不确定是否百分之百准确,应该结合观察。


就是闭上眼睛,倒着说你的手机号码或者让你的孩子倒着说你家里的电话号码。重要的是一个人试图倒着说这组号码的时候,脑海中是浮现一幅画面,上面写着电话号码,倒着读呢?还是耳边响起一串声音,是每次告诉别人号码的那个声音,倒着说呢?还是眼前仿佛有一支手机屏幕的按键,或者自己的手指在手机上按动呢?


看到画面读的人往往是视觉学习型,听到声音倒着说的往往是听觉学习型,有操作按键感往往是动觉触觉学习型。


因材施教



视觉学习型适合阅读,听课也爱看板书或教学PPT,对看过的事物记忆深刻,也擅长观察细节与察言观色。

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种,在教室里适合坐中间或前排,坐窗边也容易看外面,鼓励他读书就好了,最好鼓励他同时观察自然与社会现象,与读书相结合、相印证,会更爱读书。如果你是视觉型,读书的时候可以划线、画图、使用图像联想,把抽象的道理具象化,都更有利于学习与记忆。


听觉学习型,容易记忆并复述别人的说话,擅长学习方言,口头表达能力强,和人聊天就能吸收知识。

如果你的孩子是听觉学习型,上课的时候,他趴着不看老师,未必没在听讲。越爱插话,越是证明在学习。这种孩子鼓励他把读过的书说出来,和他一起讨论、抬杠,让他讲故事,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好方法。我小时候喜欢给周围的小朋友讲故事,为了积累故事素材,只能大量读书。如果你是听觉学习型的人,和人聊天的时候博闻强记就很好,今天有各种听书的平台,更是你的福音。


动觉触觉学习型,生命力强健,具有创造性,喜欢与别人近距离接触、身体语言较多,喜欢活动。

如果你的孩子是动觉触觉学习型的,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让孩子乱动,他听老师说话的时候乱动,未必不在听,为了防止被教育体制错杀,提前跟老师解释。

我小学时参加无线电班,见过这样的小朋友,上来就敢拆电视重新组装,在美国估计能成为爱迪生或者乔布斯。

如果偏理工性格,结合动手实践,鼓励读相关书籍,会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说明书他都能读得津津有味;如果偏人文,可以让他表演自己读的书。适合编、导、演一肩挑,披上床单就是仙风道骨,抄起笤帚就恍惚兵刃在手,音响靠嘴,可以拟音动效,看完《西游记》就表演大闹天宫。


如果能够得到引导,读书就成为他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重要工具,学习不用扬鞭自奋蹄。如果你是这种,恭喜你,你们属于世界的少数,少数的人是宝贵的。


还有一点,最好能够打通。

如果是视觉学习型,也可以鼓励多听、多说、多分享、多动手;如果是听觉学习型,能够多阅读,多观察就更好。

三者兼备很少见,但很多人可以兼具两者。


在下一篇,我们继续聊聊如何找到这种与书的有趣的缘分。



彭健

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兼任大连市创业导师、中国-贝宁共和国合作委员会顾问、国家工信部中国中小企业促进中心特聘专家、大连中以英飞生物医疗创业投资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产业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

著有:《创业投资的逻辑》,201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文化众筹---从兴趣到信任》,2015年、知识出版社。

《城市文化品牌》,200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合著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蓝皮书、《中国电影产业2012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3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4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5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6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7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8年度报告》《中国电影产业2019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