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你知道读文献时怎么做笔记最有效率吗?

相信大学老师都知道在撰写论文之前阅读大量文献的重要性,也明白在看文献的同时做笔记的事半功倍。那么,如何做笔记才更有效率?几个要点可供大学老师参考。

1.确认哪种类型的概念是笔记重点


首先,检视欲研究主题的已知事实,了解其思维范畴及论述。可以参考课堂笔记、教科书、百科全书或其他资料来源。

其次,试着简单列出预计阅读资料应解答的细项。这些子标题能帮助读者不失焦,也是相当实用的笔记标签。

再次,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切入点,建议由已知有争议空间的角度下手。接着,开始撰写自己的研究问题。这个问题应包含归纳、演绎和资料搜集两部分。此时,甚至可以先拟好一个初步解答,作为暂定的实验假设。

接下来,便能开始寻找合适的阅读材料,例如:哪些已知事实及理论能帮助自己回答研究问题,哪些他人的意见与论述能协助判定研究结果是否适切。

2.避免抄写过多内容


笔记上只应出现和研究主题有关的概念,总结(而非抄写)相关叙述,改写他人论述只是浪费时间。

避免过度依赖划线等重点标记。选择最重要的概念作为标签或子标题,其余则用自己的话说明,也可以在页缘(或使用自粘贴)用自己的话写下说明笔记。

只有以下情形应完整记下精确文字:该概念已设计成好记、清楚的名词;若为此情形,论文中亦应正式引用。

3.有效地为笔记做分类标签


养成以编排书目的顺序编排资料的习惯,节省日后综合各种资料时重新整理条目的时间。以作者姓名与页数编排笔记的另一好处,是撰写论文时,若须标出参考资料,只需再补上出版资讯。

尽量试着将笔记纸/卡上的各条目维持分离与独立。这么做能让笔记不失焦,往后重新组合亦较方便。将笔记条目完全打散,利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重新连结,是极具成就感的经验。

笔记各条目间留下空白,以便日后加注。重新阅读笔记时,补上自己对内容的相关疑问、回应及交叉参照等。这些评论内容能形成论文初稿的原型。

4.阅读时,避免想着记笔记


记笔记很容易成为一种机械式的习惯,抄写文字,却对加强记忆内容没有什么帮助。因此,试着将阅读的文章内容分成片段,每看完一段就阖上书,试着回忆内容,并写一段总结。如此一来,阅读吸收的内容得以藉由回想这个动作强化。

这么做也有另一好处:在准备要写总结的心境之下,会发现自己的阅读效率变好,分析力变得更强,对所谓“重点”的敏锐度也更高。试试看,你就知道了。

来源:麦可思研究、社科学术圈、社科智讯、募格学术等。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