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老北京皇城根下的乡愁,彰显被世俗遮蔽的人性光芒


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剧照

导读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康德说: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的确,高亮星空之本真、人类初始之本善和内心道德之本美,让人神往。在人类意识里,真善美常常是道德评价的一杆秤,人性的光芒往往通过真善美来彰显。

生活中从来不缺乏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什么样的"窗户"才能挖掘人性之美呢?那就是儿童纯真净透的眼睛,透过儿童纯洁善良的视角来体验客观世界里人性之高光,如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短篇小说《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说:"我特别欣赏孩子的眼睛,他们有和大人截然不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诚然,很多年了,这样一双眼睛一直在我脑海萦绕,挥之不去。

《城南旧事》

是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文中小英子原型就是林海音自己。全文以林海音6到12岁的童年生活为背景,通过"英子"纯真净透的双眼,见证成人世界里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充满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以及对25年老北京生活的眷眷乡愁等,如一幅如诗画卷徐徐展开。多少年来,这双眼睛、这份哀思、这种乡愁,风靡海内外,"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实至名归。

文中主人公小英子纯真净透、探询求知的眼眸

一、“疯子”秀贞:世俗眼中引以为耻、受尽歧视的她,骨子里透露出女性少有的、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光芒

20世纪20年代末,6岁的小姑娘林英子跟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一来就是25年,直到1948年才回台湾,北京算是她的第二故乡,也是她的精神家园。

秀贞,是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是人人歧视的可怜人

她不仅遭受凄惨爱情的折磨,还忍受骨肉离散的痛苦。曾经年轻勇敢的她喜欢上了惠安馆大学生思康,并与之私订终身,还怀了小桂子。但恋人背叛了她,回老家一去不复返;私生孩子被作为耻辱扔到齐化门,她就成了人们眼中的"疯子"。

但秀贞怎么能是疯子呢?这只是人们为躲避封建世俗,自欺欺人而冠之的"美名"或"标签",也是世俗铐给她的"精神枷锁"。连秀贞自己也怀疑:"人家疯子都是满地捡东西吃,还乱打人,我怎么会是疯子呢,你说我疯不疯?"单纯善良、喜欢秀贞的英子立刻斩钉截铁的说:"不!"。孩子眼里的世界最真实。

小英子与人人歧视的“疯子”秀贞成为好朋友

心理学上说,疯子是精神病人的俗称,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功能紊乱的神经系统疾病,由家庭或社会环境等因素引起。小说中秀贞在悲惨爱情和骨肉分离双重刺激下,心理难以承受,而经常回忆或幻想以前及将来的美好,但思维大抵是清晰的,也无过激异常行为。依钰姐浅见,可能有些心理异常,如多沟通疏导,定很快恢复。

英子同情秀贞,要帮她找到女儿;同时也同情被养父母当成挣钱工具而遭受毒打的孤苦女孩妞儿。当英子证实妞儿就是小桂子时,晚上冒雨带病的领妞儿去找秀贞相认。母女二人喜极而泣,即刻收拾行李南下去找思康,但不幸双双被火车轧死。秀贞和妞儿的悲惨命运交织着,带着时代的烙印悲伤着我们。

然而,从秀贞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她骨子里的勇敢善良、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她对思康勇敢坚贞的爱情,她对小英子亲切温暖的疼爱,她对女儿六年如一日的思念,以及找到女儿后奋不顾身、迅速反应的逃离和寻找等,让秀贞这一坚强的人物形象鲜活、饱满和厚重起来。

她从来都不是一个认命的人,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不介意思康的贫苦,她有她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她有对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是那个社会没有给她实现夙愿的契机,以致让这样一个鲜活的灵魂消失在车轮之下。她的人性之美和英子的善良真诚,都是那个时代人性的光芒。

秀贞怀抱给女儿小桂子做的衣赏

二、“小偷”叔叔:大人眼中幸灾乐祸、下场很惨的厚嘴唇年轻人,内心充满了人性善良,为供弟弟上学而不惜铤而走险,成为时代的受害者

为让英子摆脱伤痛,全家搬至新帘子胡同。这里英子偶然在荒园里结识了奇怪的厚嘴唇年轻人,她想起看相伯伯说的:"嘴唇厚厚鼓鼓的,是个老实人相"年轻人为供弟弟上学,不得已铤而走险,偷东西变卖换钱。虽然不能分辨好人与坏人,但英子认为他很善良,和他推心置腹谈心事。

后来英才捡小铜佛让警局暗探发现端倪,带巡警来抓走了年轻人。人们说他是下场很惨的"贼",对他的被捕幸灾乐祸。只有英子知道,他是被迫而为的,是为他每年拿第一,还立志去国外留学的弟弟才走上的不归路。年轻人内心也在煎熬,他是那个社会压迫下底层人民被迫生发的善良的"恶行"。

成人们往往受社会习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在世俗眼光的蒙蔽下,往往会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往往也无法看到潜藏于表象之下的人性的真善美。而儿童对世界的感受往往是生命的最初体验,他们用天真无邪的目光来观察这个世界,儿童眼里的人性之美才是最真实的。

小英子与“小偷”叔叔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著名的两难故事"海因兹偷药":海因兹的妻子病危,而他却无钱支付高额的药费。在药商既不肯降价,又不答应延期付款的情况下,为了救妻子的性命,海因兹破门而入偷了药。

文中"年轻人偷东西

"与柯尔伯格"海因兹偷药"是同样的道理,同样是两难的道德认知问题:是应该遵守法律,还是要维护个人生命的权利。而当事人在两方权衡下,都选择了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成全所爱的人。

个体的道德认知超越了社会法规和法律,普适于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个人可按伦理原则进行选择。而在不完善的法制体系下,人们的选择往往遵从于自己的内心。但我认为,这是两者人性真善美的高光。

其实,好人也好,坏人也罢;善良也好,丑恶也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架道德的天平,我们应该如天平一样以公正的心去衡量和评判他人的行为。

“小偷叔叔”来学校看望每年考第一、学生代表的弟弟,他弟弟同英子一个学校

三、青楼女兰姨娘:从小辗转被卖、被施大爷轻视的她,骨子里充满了积极乐观,拥有向恶势环境反抗的勇气,以及追求幸福生活和自由的新思想

兰姨娘是个命运多舛的人,命运没有给她好的原生家庭,她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最悲哀,触发读者的泪点。3岁时为救生病的哥哥而被母亲卖苏州,14岁时又被辗转卖到北京城做青楼女,20岁时勉强做了60多岁施大爷的姨太太。

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命运真的不由她。以致后来提及自己身世时,仍会眼闪泪花而情绪难抑。当她认清了施大爷及其家人轻视的嘴脸和封建大家庭的本质后,她选择毅然离开。

如果说幼年的她没有自主的思想,而此时的她却足以与命运抗争,用她的话说:"我还有几个五年好活!我不愿把年轻的日子埋在他们家"。她到了英子家,不因命运多舛而自怨自艾,反而

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给大家带来语声笑影,还打趣说施家老头吝啬刻薄、不通情理等。

小英子眼里,外表美和心灵美兼具的兰姨娘

后来,在热心"红娘"小英子的牵线下,她结识了进步新青年德先。她身上的品质被德先感受到,德先说她是"很有志气的、敢向恶劣环境反抗的女性

",他欣赏她身上可嘉的勇气。两人终是情投意合,共同奔赴了新生活。

世俗眼里曾经的兰姨娘是"刮男人的钱、毁男人的家的坏东西",即使从良嫁人后也同样被人歧视。但在孩子眼里,她是有着"白牙、酒窝、打漩儿笑声、俏皮发髻"等的外在美,更有热心善良的人性之美,因而能够吸引大家。

小说本质是反映成人对某些观念和往事的思考和追寻,但呈现的方式是以儿童的视角在观察世界,孩子的眼里是真实而澄透的,能够过滤人间的丑恶与黑暗,看到成人忽视的人性的真善美。

兰姨娘勇敢追求新生活,与进步新德先喜结美好姻缘

四、佣人宋妈:失去儿女却深爱他人孩子的她,有着骨子里的隐忍与坚强,有着对英子一家真挚的爱,有着底层人民的质朴与善良

宋妈是旧时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是那个时代命运的悲剧者,但她骨子透出的坚韧让人敬佩。她迫于生计而不得已把一双儿女给了本以为可以信赖的丈夫,勤劳善良的她成了赚钱养家的工具,挣的钱尽数给了丈夫。她对英子及弟妹无微不至的照顾,以致英子弟弟一刻也离不开她。

她用四年的光阴悉心照料英子一家。但是,当她等到可以回去看她自己儿女的那一天,却发现什么都没有了:儿子早早夭折,女儿被狠心丈夫卖了。真相来得太突然,她所有的思念、寄托,乃至精神支柱顷刻间倒塌了。她试着和英子一同去找被卖的女儿却也无果。

宋妈4年来悉心照料英子一家,英子他们很喜欢她,不舍让她离开

宋妈把她所有的挚爱都给了英子一家,自己日夜思念的儿女却消失不见,相形之下,怎么看都觉得太过悲凉。在英子父亲肺病去世后,她不得已跟着黄板牙丈夫,坐上毛驴嘚嘚离去。宋妈的隐忍与坚强,对英子一家真挚的爱,以及身上底层人民的质朴与善良,让人哀叹。

影片中,宋妈坐毛驴远去的背影,不仅让英子依依不舍、眼泪婆娑,更让观众挥之不去、触动泪点。让我想起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感受到如山的父爱,而宋妈之于英子有着春风般的母爱,这种背影、这种母爱终是刻骨铭心的。

现在骑小毛驴的儿歌,骑的是"清新与活泼",而宋妈骑小毛驴的背影,骑的却是"辛酸与别离"。

坚强隐忍的宋妈,在英子父亲去世后,不得已离开英子一家

五、英子:遭受家庭变故的英子,明白了成长是一种勇气与担当,年龄不是记号,责任才是标志,这是成长的光辉

英子的视角是新奇独特的。文中没有描写光芒四射的大人物,都是底层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如疯子、小偷、青楼女、佣人等,但我们却透过她的双眼,以小窥大的洞见小人物身上人性美的光芒,这是最难能可贵的。以小孩视角看大人世界,以小人物生活看大时代背景,这是小说的高明之处。

英子的心灵是纯净透明的。当大人们忽视掉生活中的人性美,看不清真善美、假恶丑的时候,她却能看得清,因为她关心同情弱者,她的心纯真善良。她与底层人们平等对话、和睦相处与疯子秀贞做好朋友并帮她找女儿;与小偷叔叔推心置腹并相约一起看海去;喜欢青楼女兰姨娘并作红娘巧妙牵线她与德先的美好因缘;同情关心宋妈失去儿女的遭遇等。

英子的善良、仗义、倔强、聪明和勇敢,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所需要的,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失却了这些人性光芒。

英子与底层人们平等相处,与“小偷”叔叔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还相约一起去看海

英子的性情是天真无邪的。儿时的英子,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说骆驼脖挂铃铛是为了增加行路乐趣,模仿秀贞家的鱼儿喝水,会雨天懒床不想上学而被父亲胖揍

等等。林海音温婉的语言里折射了人性质朴美,让我们看到了童年的影子,也会对生新生事物玩味半天。最初写英子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为后来她经受事件后产生的心灵孱弱,做了强烈的对比和铺垫。

英子的成长是代价的衍生品。人在舒适区的成长是最慢的,但在经历各种遭遇后再成长,却又太过悲凉。英子的成长轨迹里就见证了众多悲剧:好朋友秀贞和妞儿的双双离世,小偷叔叔被警察抓走,宋妈失去儿女后随毛驴得得离去,疼爱自己的父亲肺病离世等等。

英子来北京时,在冬日底下学骆驼咀嚼草料,玩味的表情让人怀念童年

这些人都离英子而去,英子的童年在沉重悲悯中一去不返,美好愿望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她幼小的心灵愈发孱弱。面对父亲去世噩耗时,虽然镇定和安静,我们却能感觉到她内心的波澜。她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寥寥数语,让人泪目。

成长的代价太大,而长大之后我们才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不仅因为爱而成长,也会因为痛而成长。成长难免有得失,成长就是一种勇气与担当,年龄不是记号,责任才是标志,这就是成长的意义。

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了小英子,她依依不舍的看着宋妈远去的背影

结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当经典的《城南旧事》悠扬童声的小学毕业离歌响起,你是否眼眶湿润,脑里影像浮现?那是一代人记忆深处的温情。林海音皇城根下的人、事、物和场景等乡愁,是否也和风细雨的打动了你?

余光中说:"上海是张爱怜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张爱玲骨子里的孤傲和优越代表了上海的精英意识,而林海音内心的赤子温情是老北京情愫。她《城南旧事》的京味儿文学:地道北京口语,井窝子,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白塔寺庙会、厂甸春节、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等,感同身受般的令人神往。老舍儿子舒乙称林海音为"台湾京味儿作品的代表人物"。

《城南旧事》-一个女孩与一座城的故事,一个游子与故乡的乡愁

林海音作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她的《城南旧事》独特新奇又温婉唯美的。《城南旧事》显著特色是白描手法的以小见大,以儿童视角审视成人世界,小人物也能有大情怀,全书充满怀旧的情感基调。它是一部充满人性美的佳作,林海音对童年的缅怀眷恋和对世间真善美的呼唤,符合每个时代下人们对人性光芒的追寻、崇尚和认知,它确实是不可不读的精神食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