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 高校到底何时能开学?

2020年的这个春节,对于大学生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假期。

受疫情波动影响,寒假假期被不断充值,面对这个被无限拉长的假期,同学们是又爱又恨,越来越多的同学甚至在网络上表达想复学的强烈愿望,“何时能开学返校?”,也成了大家最关注的话题。

对于学生和家长的关切,教育部门和很多高校也及时回应,但是也只是以“等通知”和辟谣“开学”为主,又给急切盼望开学的学生和家长泼了一盆冷水。

根据最新的权威消息,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登峰表示:大学生开学涉及到相当多跨省流动的学生。我们国家现在有4000多万大学生,其中有1000多万要跨省流动,其他还有3000万是在省内流动。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就近的中小学开学的问题,在中小学基本上开学或者在疫情得到更进一步控制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大学的开学。所以,可以明确的是,大学开学要相对来讲继续往后延

这里很明确了,高校开学要等到中小学开学之后,或者是疫情得到

进一步控制,所以要进一步延期。其中,中小学开学时间完全没有确定,而“疫情得到进一步控制”更是一种十分模糊的表达,这实际上是官方又一次的假期充值通知。

由此看来,高校可能是最难开学的,那么为何高校开学如此之难?

一是高校开学涉及全国范围的大规模流动,乘坐公共交通,无疑会有很大的交叉感染风险。

二是大学生集中生活学习,可以说是为病毒传播提供了绝佳条件,一旦有人感染,将很难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会将全国几个月的防控努力化为泡影。

三是现有医疗防控物资保障严重不足,现在全国任何一所高校,可以说都没有能力为大规模的复课提供充足的口罩及其他消毒防护用品,更别说是隔离场所和充足的医疗人员保障。

四是大学复学管理成本过高,之前河北某市发布高校复课管理制度,洋洋洒洒数十页,全面细致,咋一看面面俱到,措施缜密,但是就其管理的细致度、精度、成本,笔者认为可操作性不大,一旦哪一环节出现错漏,其潜在风险无人能够承担的起。

五是大学复学不具备高的紧迫度,目前,各高校都已经开始网络教学,实际情况虽然不如课堂教学,但这是目前成本和风险最低的授课模式,大部分理论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完成。另一方面,大学学习更加强调自学,课堂面授并非少之不可。在主课程通过网络教学进行的前提下,复学后再集中开展实验和实践课程,另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暑假进行课堂教学,对整个教学进程影响不大。

所以,复学复课的紧迫度远远低于复工的紧迫度,复工涉及到国计民生生产,关系大量民众的生存生活,复工是持续打好打抗疫持久战的基础保障。

有人指出,那何不通过分批次开学的方式复学?

其实原因都是一样的:

一是分批次开学还是涉及人员流动;

二是存在管理难度;

三管理成本没有降低;

四是涉及到教育公平;

......

总之,这是一种弊端大于利的操作方式。

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开学?

这似乎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根据现有的信息,我们不妨可以做一个预测。


根据教育部的三个原则性要求

一是疫情没有得到基本控制前不开学;

二是学校基本防控条件不具备不开学;

三是师生和校园公共卫生安全得不到切实保障不开学。

第二、三个条件是很难评估的,第一个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好预测,也是前两个条件的基础条件。

那么什么是“基本控制”?


2月24日央视《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对话了被称为天津“福尔摩斯”的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张副主任表示:

“在流行病学上,最后一个病例真正‘清零’以后,要连续观察两个最长潜伏期。对新冠肺炎来说,潜伏期为1~14天。如果出现了零增长,一个省或者是一个地区零增长,要观察两个14天,也就是28天,28天以后真的没有病例再报出来,这个时候就可以百分之百的放心了。”

这里的表述很明确,最后一个病例“清零”,也就是说,目前所有“确诊未愈”,“疑似病例”,全部清零,还要再有“两个最长潜伏期”(28天)。

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医科大学疫情防控专场新闻通气会上预测。“在中国来看,有信心4月底基本控制疫情。”

相关人士表示,该预测借助流行病学模型和人工智能建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预测模型,发现预测值与真实值几乎重叠,误差小于10%。

也就是说,权威预测基本控制疫情是在四月底,那么开学的时间乐观估计也要五月初。

所以,就全国大部分地区而言,同学们,你们至少还有一个半月的假期充值卡,不要再对短时间内开学抱有什么幻想了,还是安心在家上网课吧,顺便多陪伴下父母,帮父母分担些家务,利用这个百年难遇的长假,做些有意义的事。

结论:5月初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