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童言无忌”,是一颗射向成人的子弹

电影往往都会以美好的象征意义,指向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生活,而电影《狩猎》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直指谎言与真相,揭露人性的丑陋及黑暗面。

丹麦高分影片《狩猎》,是由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于2012年上映。凭借其独特的影片风格和故事情节一上映就赢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在豆瓣获得9.1的高分。该片也获得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最佳男演员奖,第25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剧本,以及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米克尔森)等17大奖项提名。

影片讲述的是在北欧一个寒冷的小镇,在托儿所工作的卢卡斯因本性善良加上对小孩子关爱有加,让他在这里备受欢迎。其中,好友的女儿克拉儿因家庭缘故,对卢卡斯尤为的亲近,面对克拉儿的早熟卢卡斯宛然的拒绝了,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彻底将他的生活推向了风口浪尖。

克拉儿报复性的谎言让卢卡斯背负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时间,他承受了整个小镇的排挤和压迫,面对好友的愤怒,前妻的不信任及陌生人的恶意,让他几近崩溃。当克拉儿说出真相后,谎言并未结束,随着最后一声枪响,他就像被狩猎的动物一样,无处可逃。


在我看来,看似黑暗压抑、悲凉的影片,背后却是无处不在的人性的黑暗面和社会现象,让人们反思做出这样选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去定义谎言与邪恶。

似乎大家都喜欢耸动的新闻,人们不关注真相本身,更关注这个故事是否与自己预想的一致,或是对自己是否有利,而恶意一旦形成,将会如影随形伴你一生,主人公卢卡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悲剧。

如果只是简单地从故事内容来解读,我们无法体会到这部电影所折射出的真正魅力。因此,我将从不同的纬度对该电影进行深度度的解析。

01、简朴平淡的叙事方式下, 呈现出不同人物内心的细腻变化,最终不断揭开事实的真相


逼仄压抑的氛围,不温不火恰到好处的叙事,娓娓揭示出人性的丑恶面。电影酝酿出了一种冰冷而近乎绝望的氛围使得整部电影张力饱满。


①卢卡斯本性善良的他,因小女孩克拉儿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言使得他的人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导演平静地讲述着别人的故事,一个善良的男人如何被围剿的故事。他想找一个契机,以缓解你在故事中感知的心理冲击,但是导演显然不想给你这样的机会,从头到尾你都在几近崩溃的生理边缘,你轻蔑你温怒你甚至找不到发泄的出口,凛冽至此。

深沉内敛又善良的卢卡斯,他只有在跟孩子们相处时才展露他的爽朗纯真,面对突如其来的恶意,他百口莫辩,于是他颓然逃避,他愤怒郁结,两次忍无可忍的爆发充满了无助的悲凉。

故事中当幼儿园园长轻易相信了女孩克拉儿的话,另一位男辅导员则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她对每一个问题点头承认。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却是成年人心中固有的偏见想象,他们宁愿相信一个变态男人的存在,从道德和法律上让他彻底身败名裂,无法翻身。

临近结局,他跟小女孩再次相遇,依旧心怀坦荡的将克拉儿抱起,从始至终他都是深入骨髓的善良,然而最终的遭遇,也不过是困在寒风四起的猎场,像一只仓惶的鹿,等着被不知名的正义感猎杀。

在这种伪正义的重压下,卢卡斯几乎崩溃,整个镇子只有儿子马库斯和教父相信他,而大家则认为年幼的孩子是不会说谎的。教堂里的怒吼是影片情绪的爆发点,卢卡斯忘我的表演,与剧中人融为一体,把一个父亲和男人在丧失尊严后的悲愤彻底倾泻出来。

②克拉儿:摧毁一个人,一句谎言就已足够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当然处于弱势群体,出于保护他们幼小心灵的需要,“宁可错杀一千而不放过一个”,这正是卢卡斯悲剧的滋生土壤。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男人,被控猥亵了自己最好朋友的女儿,无处辩解,被几乎所有人孤立排斥,甚至于恐吓殴打。


孩子一句漫不经心的谎言引起了轩然大波,改变了身边人的正常生活轨迹,尤其是摧毁了主人公卢卡斯的一生,但是原本天真的孩子为什么会撒谎,有果就有因:

影片中克拉儿的父母对于她其实是缺少关怀和管教的。父母长期的争吵以及不好的家庭成长环境都使得年幼的她过早的成熟,对于克拉儿来说无论是隐晦的情感依赖还是出于对父亲角色的缺失成分,她在卢卡斯的身上全部都感受到了。父母极力寻求真相又盲目治愈创伤。克拉儿说其实卢卡斯什么都没有做,她只是说了一些无中生有的蠢话,可父母依旧斩钉截铁的认为卢卡斯就是一个人面兽心的变态,就应该收到众人的指责和排斥。

在我看来,这就是现实,每个人都言之凿凿在捍卫正义,而你休想摆脱这个被围剿被猎杀的局。人的情感认知天然地伴随着个人偏见,各自的利益和立场不动声色地渗透进去,当情绪战胜理智,每一个人都成变成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刺向了人的心脏。

童言无忌是无知,错的也并不是她。正真的罪魁祸首是无知盲目、人言可畏的大众,他们才是导演正真着力讽刺与批判的群体。


③配角的塑造,从侧面烘托出了卢卡斯悲惨的命运写照


亲眼所见,都并非为实,更何况只是一味地道听途说,盲目的正义远比邪恶本身更加的可怕。他们看似伸张正义、维持公正,却毫无事实依据。表面上通情达理,却在实际的行为举止中透露着令人作呕的气息。


从园长到家长,再到让警方介入,在他们眼中似乎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所谓的正义和责任。殊不知这种被蒙蔽了双眼所驱使出来的伪正义其实一文不值。

如果我们以一种片面的角度去断定某些人事物的对错,那么这种观念远比散播谣言的始作俑者恶劣得多,这才是酿成罪恶的源泉。在影片《狩猎》中,卢卡斯的个人遭遇固然是个悲剧,不过真正悲剧的是那些盲目无知的群众,是那些睁眼睛说瞎话的看客,是它折射出来的一种道德缺失的社会风气!

影片中郁结到近乎暴戾的怨气充斥胸腔,让人意志中的理智与情感大乱阵脚,剧情爆炸式的张力让整部电影的氛围处在一种极其微妙、一触即发的精确位置,而这种微妙张力来源于人内心之间的斗争。给整体含蓄委婉的电影情节增添了一份活力与亮色,更加反衬出卢卡斯的悲剧特征。



02、电影融情于景,以精巧的镜头语言为技巧,剖析人物的矛盾冲突,最后以高潮结尾,令人回味无穷


整个影片基调比较压抑,沉稳略带写实的摄影风格也体现了这一点,剧情在缓慢的节奏中层层推进,几乎没有什么配乐,只是单纯靠着导演运筹帷幄的镜头语言和演员们精彩演绎向观影者们呈现出了一场跌宕起伏的视觉盛宴。


①导演运用对比和衬托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人物之间的冲突与和解


虽然影片的前一部分有点铺垫冗长、切入过慢的节奏,但是一过这个节点,影片便开始了其爆炸性的张力,导演对镜头的处理平静而理智,就像卢卡斯从开始对自己理智的克制一样,越到后面他的理智开始摇晃时,影片的镜头依旧平静如初。

面对众人的误解,在教堂里的卢卡斯最终还是爆发了。他愤怒的揪着好友的脖领对他怒吼道:“看着我!看着我的眼睛!看看我的眼睛里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

卢卡斯的眼里已经熄灭了对人性的希望,挥出的几拳不仅仅发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还有对往日兄弟不愿信任自己的一种痛心疾首。

在我看来,这种镜头内外的躁动和平静,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种极其强烈的愤怒,甚至是一种压抑到极点的暴戾情绪,正是因为镜头冷峻的袖手旁观与故事内的爆炸式的张力产生强烈对比,引起大家强烈观影共鸣,也为观影者带来了极大的带入感和精准的人物塑造。

卢卡斯感动我的不仅是善良而且还有坚守与尊严,影片最后那一声枪响让狩猎这个故事寒透人心。


②影片的故事节奏细腻悠长,卒章显志,在结尾随着一声枪响将情感推向了高潮


影片的故事其实很简单,以欢乐的群戏场面开始,又以欢快的聚会结尾,可其中人物早已物是人非。导演用舒缓的节奏带动压抑的情绪。面对童言无忌,成人们总是自以为是的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视着所谓的罪恶制造者,其实自己才是罪恶的源头。

而且导演对细节的把握非常好,以至于他并没有采用特殊的艺术场面来表现内容就已经足够的吸引人了。为了将人性的黑暗面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导演总给设置了三个转折点:

第一,杀狗以表“公愤”第二,店员对卢卡斯的殴打和欺凌第三,店员对卢卡斯儿子的警告和排斥

在影片中的这三个转折也是导演着重刻画的。通过三次事件的转折导演将以部分群众的那种心理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看来,这样的故事发展虽然在我们的情理之中,却也是意料之外,与之前平平稳稳的剧情推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它在将卢卡斯的遭遇拉到了谷底的同时,也一下子将观影者的情绪波动带到了顶端。然后戛然而止,也给大家充分的回味空间。


03、基于电影《狩猎》我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它对于人生的感悟


①盲目的正义比邪恶本身更可怕


虽然卢卡斯一次次的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但是依旧无法摆脱小镇居民侵入骨髓的恶意。我觉得你就是一个猥亵儿童的变态,既然你逃脱了法律的制裁,那就由我们来制裁你,排斥你、打你、杀你的狗,甚至想要在狩猎时开枪杀你,因为我们是正义的。

但事实上,盲目的正义才是人性中最可怕的黑暗面。人一旦相信自己是正义的,便自动带上了有色眼镜,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支持自己想法的伪证据,与之相悖的线索全部被刻意忽略或者曲解。

我们害怕偏见,但很多时候却亲自促成了偏见。相信类似影片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少见,而我们唯一能够告诫自己的就是,童言不应无忌,人言真正可畏。


②学会信任,才可以抵御外界更多的恶意

在影片的结尾,克拉儿在睡梦中呼喊着卢卡斯,而父亲则坐在克拉儿的床边,泪流满面的回忆着自己与卢卡斯的往事。他们曾经是最好的朋友,骑着摩托车一起偷苹果。于是女儿克拉儿再次说道:“我只是说了些蠢话,他什么都没有干”。

父亲摸摸克拉儿的头,告诉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恶意,但如果我们相互支持的话,恶意也最终会消散“。可即便如次,他依旧没有站出来亲口说出事情的真相。

在我看来,一切的恶意可以通过彼此的“支持”来驱散但是要做到相互支持,彼此间的信任就非常地主要。无论是子女、兄弟还是朋友,学会信任彼此才会让你获得更多的温暖。


总结一下:

在电影《狩猎》中,卢卡斯就是社会群体森林中那只被追猎的麋鹿,毫无防备,甚至心怀感激的袒露在黑暗丛林之中,无数躲在暗中的猎人可以随意射杀他,而最后那惊人心魄的一枪,既是外界恶意的中伤,也是善意的警告。走吧,这片森林再也不欢迎你了。这种无意引起的社会群体对个人的排斥,让人看清社会的部分阴暗面貌,寒彻刺骨深不见底。


导演巧妙的利用克拉儿的谎言所引发的悲剧进一步对人性发出质疑。身而为人,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导演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给出我们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自己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