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皇黑泽明的武士人生

疫情期间闲来无事,又重温了一遍黑泽明大师的经典作品,即便对剧情已有所了解,还是忍不住发出瞠目结舌之叹。

真的,经典就是不过时。你说母女(《秋光奏鸣曲》)、姐妹(《沉默》、《哭泣与耳语》)、夫妻(《婚姻场景》)、家族(《芬妮与亚历山大》)、死亡(《野草莓》)、信仰(《处女之泉》、《第七封印》、《冬之光》),这些屡见不鲜的题材,怎么到了大师手里,全都翻腾成不怕火炼的真金极品呢?

形上之影

想想黑泽明(1910~1998)也离开人世22载了。没看过也一定听过大名鼎鼎的《罗生门》。本片在1951年成为首部在威尼斯影展拿下金狮奖的亚洲电影,隔年更在奥斯卡荣获最佳外语片,

不仅开拓了东方电影通向国际的大门,也让西方多开一扇认识亚洲文化的窗户。

《罗生门》,1950。

虽说大多数人记得的是它通过多人对一个事件的不同描述,表达出相互揭穿、人人为己、不可尽信的涵义。但那神采灿烂的树林外景,树下小寐的盗贼(三船敏郎)被一阵风吹过醒来,睁目恰见一名女子骑马经过:

微风、树影、汗粒、刺眼的阳光、飘动的面纱,神乎其技又不愠不火地勾勒出欲望的轮廓,更叫我着迷。

《生之欲》也是心头爱之一。身罹绝症的公务员(志村乔)疲于奔命,在生命尽头划下不足为外人道、实则发人深省的句点。乍看也是个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八股的故事,

黑泽明却以力透纸背的劲道,把人性与体制讲得入木三分,堪称他时装电影的颠峰。

《生之欲》,1952。

古装片里最杰出的应为《七武士》。描述不堪山贼威胁的山村农民找武士来保护村落、齐心抵抗。影片以三个多小时的巨大篇幅,呈现出巴洛克式的华丽手法。

不仅人物立体、各擅胜场,动作场面调度得精彩万分,就连文戏都大有看头。光是横亘在年轻武士与村姑之间的那把火,就兼具了时间、欲望、阻挠等多重意象。

谁说只有文学才有“赋比兴”?黑泽明光用一把火就能道尽现实与形上的不同层次,却又面面俱到,为电影语言作了极佳脚注。

七武士,1954。

大师风范

除此之外,《天国与地狱》、《红胡子》堪称文学改编典范,《蜘蛛巢城》更是东方新诠“莎剧”的先锋。所以无需太惊讶《战国英豪》、《大镖客》、《椿三十郎》会成为西方电影模仿效法的活水源头。

《影武者》,1980。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等大导演都对黑泽明奉若神明,甚至在他八〇年代遇到困难时,义不容辞奔走效力。

无论是《影武者》或《乱》,气势及高度都不只是宝刀未老足以形容,前者拿下了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后者则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八十年代最佳外语片。

《乱》,1985。

但大银幕真的才是他的魔法画布,从一撮柴火到千军万马,可细腻可豪气的掌控力,20年后也难有比肩者。电影院,还是有它难以取代的魅力,尤其是大师作品,相得益彰。

武士人生

1910年3月23日黑泽明出生于东京的一个武士家庭。18岁中学毕业时,他疯狂地爱上绘画,并立志成为一位画家。

少年时代影响他最深的是年长他四岁的兄长丙午,全因当年其兄在神田电影皇宫担任默片解说员的关系,年幼的黑泽明常混入场内,他才有机会看到来自欧美的不同类型电影。

1936年,黑泽明以助理导演和摄影的身份受聘于PCL电影公司(东宝电影公司的前身),并跟随大导演山本嘉次郎边做边学习导演及编剧技巧。黑泽明做了7年的助理导演后,于1943年间,33岁的他终于有机会开拍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并且获得日本国内影评人一致赞赏。从此,黑泽明便踏上了长达60多年的导演生涯,共拍摄了31部电影。

1990 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导演乔治卢卡斯联同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将终身成就奖颁授予黑泽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台上说:“黑泽明是我电影创作上的启蒙老师,他更堪称是电影史上的莎士比亚。”

在全场观众站立致敬及掌声雷动下,黑泽明站在台上竟谦卑地说:“电影是美妙的,但要抓着其中的真谛却非常困难,在电影领域中,我永远是个学习者和探索者。”

黑泽明是一位充满睿智的武士,而电影便是跟随他一生的利剑,他常挥动这把利剑在孤独而纯粹的一生中,自信而坚强地直抵人性的善与恶,诠释着孤独而勇敢,坚定而容忍的武士之心。

黑泽明的一生犹如一个武士般的执着,自信并坚毅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