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汤显祖之《牡丹亭》,品昆曲之美、感悟穿越四百余年的缱绻悱恻

先前看过《牡丹亭》的昆曲舞台剧,被《牡丹亭》的昆曲所具有的独特的唱腔和演员优美的表达方式震撼,听昆曲时,仿佛像欣赏一幅水墨画的创作,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地晕染开来,笔触浅浅淡淡,细腻绵长。这个春节因为疫情,赋闲在家便找来《牡丹亭》一书,重读文字剧本,感受汤显祖文笔的优美。

《牡丹亭.皂罗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牡丹亭》千古名言: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不可以与死,死不可以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 汤显祖



生死之恋,是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牡丹亭》一书的主题是爱情如若真挚深情到一定程度是可以跨越生死的,人可以因爱忧郁而病死,又可以因爱感召牵绊而复生。杜丽娘无疑就是因爱死,为爱复生的情种。一次双亲外出的机会,她与丫鬟春香来到后花园赏春踏青,在湖边倒影里看到自己迷人的青春美貌,感叹深闺重院,羁绊了自己的青春,韶华易逝,自己如花美眷却始终难敌似水流年,因思春过度,便于牡丹亭下小憩,不觉沉沉睡去,便得一梦

梦里遇到了个书生名叫柳梦梅,便与那书生情意缠绵,巫山云雨,如胶似漆,难舍难分。

汤显祖对此幽会一节描述:


“这一霎天留人便,草藉花眠。

小姐休忘了呵。

见了你紧相偎,慢厮连。

恨不得肉儿般团成片也,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

梦里正与那书生情酣意浓之时,难舍难分之际,随着柳梦梅临走表家门“既在梅边又在柳边”一句,杜丽娘醒来,急寻那书生却不见踪影,心头怅恨升起,自此害了相思病,抑郁而终。

临终前找人把自己容貌做了画像,便留在了这后花园里。


杜丽娘痴心感动阎罗,阎罗感叹想自己亦是痴情之人,便同情杜丽娘,许她还魂阳间,与那书生柳梦梅鹣鲽情深,伉俪偕老。


三年后柳梦梅进京赶考,阴差阳错来到了这园子里。捡得杜丽娘画像,知是梦里幽会姑娘,正寻思何以重遇这画中人,杜丽娘冥界托梦于他。

他便遵照杜丽娘指示掘茔还魂,杜丽娘生还。二人由梦里幽会,自阴阳两隔,劫难度尽,修成正果,奔向现实。



经典传承百年,永不褪色,历久弥新,恰似美酩,愈陈愈醇。跨越历史的悠久而永不退色,穿过山川的阻隔而芬芳依旧。经典终将为人传颂,为人铭记。

初闻及《牡丹亭》,是有位朋友推荐,当时不甚有兴趣,亦未曾记挂于心。后来,大学里去蹭别人的选修课,那是一堂中国文化古迹名胜的鉴赏课,教这门课的竟然是我们医学院的微生物学老师,一个做科研的人来讲文化,有点难以置信。他讲的医学专业课古板生硬,不甚称许。本以为他讲文化课也会枯燥乏味,敷衍了事,竟没料到,他于文化侃侃而谈,口璨莲花,得心应手。


有次他的文化课讲到昆曲,自然对于昆曲四大名曲经典之首的《牡丹亭》不得不提到。他说如果把豫剧比作通俗的下里巴人,那么昆曲就是古雅的阳春白雪。昆曲当时科举失意的文人,或是仕途不得志的隐士所作,其风格也自然古香古色,隽永含蓄,优雅极致。自此对昆曲印象加深,颇为挂怀。


然而真正领略昆曲风采,揭开其神秘面容的时候是2018年11月28日,这天下午学校大礼堂显示屏有通知国粹昆曲牡丹亭进校园云云,而各班班群辅导员也通知了这一消息,作为先前对牡丹亭有一定了解的我,自然不会错过这次宝贵的品剧机会。


初听牡丹亭,但闻及其前奏,便觉缱绻深秀,柔情绵长,雅乐缓缓漂浮仿佛袅袅炊烟冉冉升起,歌声婉转绵长宛如水墨山水画,毛笔触及宣纸,颜料缓缓晕开。整部剧(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犹如古老的清明上河图长卷,悠悠展开。


喜欢《牡丹亭》喜欢它的雅乐风飘,亦喜其词句古典活泼。最喜其中一句,“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看吧,多么生动俏丽的语言,没有料到镜子偷看了人一眼,竟引逗得姑娘害羞掩面,以至于梳好的云鬓都被闪偏。美哉,斯乐!美哉,斯语!美哉,斯剧!吴侬软语里的芬芳,笛清箫和里的婉转,吴越之地的浓情,此时俱化作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等人在那牡丹亭畔相候!


希望通过小编的讲述,各位看官能够对牡丹亭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小编愿同大家一道重回牡丹亭畔,去感受一场穿越四百年审美的缱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