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数(Reps)、组数(Sets)和组间休息(Rest)之间的关系

我之前带我朋友练了一次,今天她和我说,她教练和我带她的方式完全不一样。

我:你教练是怎么带你的啊?

她:一般动作很少,一个动作做5组,一组12次,休息也不会像你那么长,除了练臀会稍微长一点,基本都是不超过30s。(我上次带她练臀5个动作,除了器械和绳索休息30-60s,和臀桥让她休息1mins+)

我:他这么安排有说过你这个阶段的训练目的吗?比如增强肌耐力?增肌?

她:理论上是增肌的,他说不太算肌耐力。

我:。。。

其实,我很想说,这种5sets * 12reps + 30s- rest的训练方式是很不科学的。


对于组数、次数和组间休息的组合,我先说说我的看法,之后再附上一些其他人的研究供你参考。

基于我学习的NASM体系,OPT模型种5个不同训练阶段,次数、组数和组间休息的对应关系如下表:

我之前的文章中对NASM及OPT模型的介绍。

接下来,我从组数*次数和组间休息两个方面分别说下朋友教练训练计划的不合理性。

一、组数*时间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表格中的Phase 3:Hypertrophy中,如果取12reps和5sets,那么和朋友教练教得不是一样吗?

这里就要提一个力量训练中reps和sets变化的基本原则,

组数↑,次数↓,重量↑

组数↓,次数↑,重量↓

目的是:

防止过量训练,影响肌肉的恢复,包括组和组之间、这次训练和下一次训练之间;确保在强度合适的情况下,训练的效果最大化。

因此,基于NASM的理论,在Hypertrophy(增肌)阶段,应使用6reps*5sets~12reps*3sets。(重量相应增减)

二、组间休息

这里我再从三个角度解释为什么组间休息不能太短。

a. 能量恢复角度

休息区间主要根据能量(ATP和PC)的恢复量来划分,

来源于NASM ESSENTIALS OF PERSONAL FITNESS TRAINING FIFTH EDITION P330

可见,至少要40s以上,才能恢复绝大多数的能量。

在能量还没有恢复的情况下,急于做下一组动作,有可能根本无法完成设定的组数导致训练质量下降,或是受伤。

b. 代谢方式角度

在锻炼的时候,供能方式如下图,

来源于NASM ESSENTIALS OF PERSONAL FITNESS TRAINING FIFTH EDITION P155

前10-15s主要由磷酸肌酸系统(APT-PC)提供能量;

接下来的2-3mins主要由糖酵解系统(Glycolysis)提供能量;

这之后,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主要由有氧氧化系统(Aerobic)提供能量。

假设,组间休息时间过短,肌肉中的糖分没有充分恢复,在2-3组过后,身体就有可能进入有氧氧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如果身体储存了足够的碳水,就会开始燃烧脂肪。但是,如果体内没有足够的碳水,就有可能通过分解蛋白质(肌肉)产生能量,给身体功能。

因此,这样的训练计划和所谓的”增肌“也是相违背的。

c. 肌肉纤维角度

理论上说,肌肉纤维主要分为Type I和Type II两种。

两种纤维的特点:

Type I(Slow-twitch):

细胞颜色偏深红色,收缩慢,适用于长时间收缩,耐力强,运氧能力强,但是产生的力量小。

Type II(Fast-twitch):

细胞颜色偏浅,收缩快,爆发力强,产生力量大,但是耐力差,容易疲劳,运氧能力差,不适合长时间收缩。

而小重量,高次数的锻炼可以刺激Type I纤维的生长;而大重量,低次数的锻炼可以刺激Type II纤维的生长。这也是为什么在一次的锻炼中,既要安排大重量,又要安排小重量的动作。当组间休息太短,整个锻炼过程就如同跑马拉松一般,这样做更偏向于刺激Type I纤维,而Type II纤维得不到刺激,增肌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无论从组数、次数或组间休息,5*12 reps+30s- rest的训练方法对于增肌来说是不科学的。

我简单介绍下,我自己的组数、次数或组间休息设置的方法和理由。

我一次的训练计划,会根据动作的不同将高组数和低组数相结合。

复合或多关节动作,80%-85% intensity, 5sets*5reps,组间休息3mins以上至心率平缓;

孤立或单关节动作,50%-70% intensity, 3sets*10reps,组间休息1mins以上。

之所以这么安排,是为了尽可能的增加当天自己的训练容量,从而达到当前水平最大的训练容量。

这就好比,

有一个大腕,你需要用杯子将水舀入腕里,将碗装满。

如果你只用一个大杯子舀(大重量低次数),那么最后一下,要么没有将碗装满(训练容量不足),要么可能会溢出来(受伤)。

如果你只用一个小杯子舀(小重量高次数),那么你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将碗装满(训练时间过长)。

但是,如果你用一大一小两个杯子,前面用大杯子舀,最后一下再用小杯子一点点填满,这样旧能将碗装满。(确保你每次训练都能达到足够的容量,又不会受伤。)

又或者像是电力系统里,潮流计算中PQ分解法的雅各比矩阵的作用。


网上很多人都对组数、次数、组间休息做过研究,比如Youtube的博主Jeremy Ethier和Jeff Nippard。我依次介绍下。

增肌主要是和锻炼容量(Volume=sets*reps*intensity)有关

并且,

2-6 reps = 增强力量(大重量)

6-12 reps =增加纬度(中等重量)

12-15+ reps = 增加肌耐力(小重量)

Jeremy认为,之所以6-12 reps是最适合的增肌次数,是因为从理论和实际出发,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区间,使得一个人可以在这个区间内能够做到最大的容量(Volume)。

假设,用低次数(2-6reps),

那么你就需要用大重量,多组数,才能累计达到和6-12reps相同的容量。

这会造成,受伤机率增加和锻炼时间增长(组间休息变长)。

假设,用高次数,(12-15+reps)

这么做容易使得身体疲惫,尤其是做复合运动,这会影响你在当天接下来的训练,甚至会影响你锻炼后的恢复。

然而,6-12reps,

a. 使用的重量足够给肌肉提供压力;

b. 受伤的机率较小;

c. 不会是你疲惫,影响了训练和恢复。

再来看下Jeremy是怎么看待组间休息的。

之所以有些人认为高组数,短组间休息的训练方式能够增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训练方式满足了增肌三大要素之一的”代谢压力(Metabolic Stress)“,即,可以增加训练后肌肉的紧绷感。(其他两个要素是:Mechanical tension和Muscle damage)

但是,减少组间休息是有代价的。相比于长组间休息,短组间休息后肌肉无法得到恢复,就可能无法推起更大的重量,或者无法做到你本该推起的次数,这可能使你的总的训练容量(Volume=sets*reps*intensity)减少,而容量也是影响增肌效果的因素之一。

那么,对于肌肉增长来说,受”代谢压力“影响更大还是受”训练容量“影响更大?

在2016年的一篇研究中表明,更长的休息时间,能够让实验对象完成更多的容量,增肌的效果也更好。

而在其他研究中也有类似的发现,

并且Jeremy指出,目前没有研究表明相对更长的休息时间有什么不良的影响。虽然更长的组间休息会使得肌肉没有那么强烈的泵感(紧绷感)或者不像短组间休息那样流很多汗,但这些并无法衡量训练的效果,因为肌肉的增长并非可以轻易观察到。


到底高次数还是低次数的训练更利于增肌,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Jeff讨论了Dr. Schoenfeld的两篇研究。

2014年,Dr. Schoenfeld做了两组的对照实验,一组使用高组数(10 reps)低重量,另一组使用低组数(3 reps);

2015年,Dr. Schoenfeld又做了两组的对照实验,一组使用高组数(25-35 reps)低重量,另一组使用低组数(8-12 reps)。

结果发现,在训练容量和训练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两组增肌的效果都是一样的。

接着,Jeff又讨论关于6-15reps。

广为流传的次数是6-15,被称为增肌最好的次数区间。但是,Jeff认为这实际上还待考证和研究。

Jeff认为,一次训练中,3/4的动作应该用6-15 reps,1/4的动作用6- reps和 15+ reps。

原因是:

1、过多的多次数动作会影响训练后的恢复。

2、过度的低次数动作会增加受伤风险。

3、假如使用的是10 reps 可以大大减少以上两个的可能性。

再来看下Jeff是怎么看待组间休息的。

过去的研究对于组间休息的看法是,

增加纬度= 1 min

增强力量= 3-5mins

增强耐力= 30s

Jeff又研究两篇最新的研究,

在Dr. Schoenfeld 2016年的文章中,两个对照组分别用1 min组间休息,和3 mins组间休息,7周后3分钟组间休息的实验组在某些部分有更好的增肌效果和力量增强,而实验对象的肌耐力增长并没有区别。

在Dr. Grgic 2017年的文章中,发现多于1 min的组间休息比低于1 min对于训练的效果更好。可以让实验对象完成更大的训练容量。

Jeff认为以增肌为目的,组间休息至少需要1min以上,这样可以帮助组间的恢复,这样才可以让你完成下一组,并在下一组尽全力。

对于大重量的复合动作,建议组间休息3-5 mins

对于孤立动作,建议组间休息1-2 m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