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款“防护服”来了,都是杭州小学生做的!穿着体验一回医生的艰辛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戴欣怡

前段时间,为了避免接触到新冠肺炎病毒,部分网友自制“硬核”防护服,于是就有了拿着菜篮子的“公鸡”、去买药的“长颈鹿”、坐飞机的“太空人”等神奇场面:

看起来裹得严实,但专家也说了,类似充气玩偶服起不到绝对防护作用,若不消毒,还会把附着的细菌病毒带回家,把充气服当防护服并不可取。

充气服不管用,那我们可以自制靠谱的防护服吗?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一群五年级学生最近做了尝试。其实只要搞清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利用一次性雨衣、桌布、垃圾袋等材料,就能做出简易防护服——

施海丰是学校五年级科学老师,从2月底开始,他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综合实践活动——制作与设计防护服。

施老师说,当时网上经常有穿着玩偶服出门的趣闻,看着挺好玩,而且前段时间口罩和防护服比较紧缺,新闻里也常报道医护人员穿上防护服的多种不便。“学生的微课材料有一节是关于口罩制作,我就想把新闻和科学课整合在一起,让学生也来自制口罩和防护服。”

任务布置下去到最终完成,师生花了有3个星期。施老师先是结合传染病特点、传播环节和预防措施等科学知识,介绍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和预防措施,并详细介绍了口罩、防护服的制作方法。

口罩制作

“最后成品展示,学生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比我想象中要好,有些孩子已经像个熟练的小裁缝。”施老师说,他们利用上了家里的各种材料——垃圾袋、一次性的雨衣和桌布,把自己穿的衣服拿出来比着尺寸画,办法一个比一个多。

防护服制作

最后做出来的成品,也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穿上量身定制的防护服,一眼望去仿佛一群小外星人。

模仿着做完一套防护装备,施老师的要求升级了,他让学生们穿戴上自己的防护装备,体验医务工作人员穿“防护服”的艰辛。“我让学生们穿上防护服进行日常活动,写作业、做家务等等,体验至少要有几个小时。”施老师说,“以前我们在学校上课,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机会并不多,现在他们在家上课,反倒可以参与进来,有更深刻体验。”

之所以让学生在疫情当下做一套防护服,还让他们试穿,施老师也有另外的考量——将《科学》学科与疫情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理性应对疫情、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培养创新能力,还能从这些“中国脊梁”身上读懂责任和担当的意义,坚定必胜信心。

很多学生试穿了一段时间的防护服,立马体会到了防护服的种种不便——呼吸不畅、动作笨拙费力、不能喝水进食……“穿上防护衣的几个小时,学生们立马发现防护服虽然防护效果好,但也有一大堆问题需要改进,还写下留言向我反馈体验,于是又有了后来的创新环节。”

穿着防护服,才过了几分钟,防护镜就开始起雾,几乎看不见什么东西。要喝水的时候必须先把帽子摘掉,再把防护镜往上一提,把口罩往下一拉,才能喝到水。在医院的医护人员为了不受病毒感染,经常几个小时不吃饭、不喝水,也是可以理解的。不久,衣服手套里就变得又闷又热,让我感到很不舒服。我真敬佩那些在前线与病魔直接对抗的白衣天使们,他们的防护服肯定比我们的要更加密封,更加让人觉得难受,但他们为了拯救更多人的生命,还是坚持了下来,真是不容易啊!

结合防护服带来的问题,学生继续开脑洞,思考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服进行改良,设计出了不少新颖、实用的防护服。施老师看到学生们交上来的设计图,忍不住嘀咕,“要我来画,估计都没他们画得好……”

结合体验时发现的问题,学生们设计的新型防护服可以用轻质呼吸头罩和空气净化设备,帮助人们更好呼吸,还配备饮水和导尿系统,以及通讯对讲装置。

施老师说,孩子们希望有一天自己设计的防护服能派上用场,而他也十分看好——“他们现在的设计,更多只是理念性的设想,毕竟五年级的知识储备还有限,但以后知识继续积累下去,说不定,他们可以慢慢把设想变成现实。”

学生们对于防护服的创意设想

你有什么建议或新点子?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更多新闻可在“小时新闻”APP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