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质:内在人格与外在行为的沟通桥梁(3.2)

《八佾》的3.1提出即使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仍需要重视礼,因为,礼是仁的载体,没有了礼,仁就失去了外在的承载体,由此,“礼”在孔子的学说中是非常重要的,与“仁”具有密切关系。要实现“仁”,必须要遵从“礼”;如果不讲“仁”,“礼”也就没有意义了(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见《八佾

)。“仁”与“道”是第一位的,礼从属之,目的在于实现仁或道,也就是实现内在自主人格的成长。孔子讲这个“礼”大量用于个体性行为,成为个体通向“仁”的特定行为标准。孔子的“礼”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并不是政治意义的,而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规则。“礼”是美德的基础,也是行动守则,是一种“度”,也即处事的智慧。在大变动时代,孔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3:2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参考译文]: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在祭祖完毕撤去祭品时,也命乐工唱《雍》这篇诗。孔子说:“(《雍》诗上这两句)‘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严肃静穆地在那里主祭。’这样的意思,怎么能用在你三家的庙堂里呢?”

此章(3.2)与上一章(3.1)的深入,3.1章指出即便在礼崩乐坏之下,仍要重视礼。此章(3.2)指出,礼是有内涵的,正是这种内涵,使得礼具有了意义。鲁国大夫谮越天子之礼,只是在于虚荣和显摆之心,而忽视了礼的内涵。“礼”适用于一定的身份、等级,不同的场景下会有不同的“礼”的要求,如果超越了这种身份、等级、场景,礼的功能也就消失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也就是人的伦理纲常毁坏殆尽,没有了内涵、过程的支持,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也就得不到实现了。

此章以《周颂·雍》为例,指出礼是有内涵的。

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於荐广牡,相予肆祀。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译文】

有抚慰兮皆和谐,至仪容兮则庄重。辅助计度法律公,天子执政颂美好。

呜呼进献众多兽,助我陈列祭祀品。赞美光明我父王,安抚我这孝子身。

明白智慧计度人,能文能武计度君。安乐关连光明天,能够昌盛是君王。

助我使我得长寿,助我得到众多福。既是保佑显赫父,亦是保佑文明母。

《雍》这首诗出自《诗经·周颂》,是周代天子在祭祀宗庙仪式完成之后撤去祭品时演唱的乐歌,诸侯演奏此曲,内容与形式严重不符合,完全无法达到礼需要达到的作用。因此,对于礼的理解,最为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内涵,否则,无法理想礼的真正意义,也无法真正地实践到位,据此实现仁。

此章以下至3.6章,均是指向理解“礼”需要超越形式,直指内涵,形成完成的对“礼”的理解。3.3章指出指出如果没有仁的内涵,礼就失去了意义,仁为礼之体,礼为仁之用。3.4章指出礼之本,礼的本质是“俭”与“敬”,需要防止只重要形式上的礼,而流于“奢”与“易”。3.5章指出即便有外在的礼,如果没有内涵,也没有意义,正如“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3.6章指出对于熟视无睹的僭礼行为要勇于声讨、反对。因此,“礼”与上面的“君子”、“小人”的理解一样,需要重要内涵和本质,而非形式,这正是仁学的基本特点,正是指向内在自主人格的成长,因此,需要以能够促进内在自主人格的诸方面因素,需要关注内涵和本质,外在的表现形式唯有能够达到此目的,才具有意义。

从本质、内涵出发是认识礼的基本方法,礼需要实现外在的美与内在的善的统一,“尽美矣,又尽善也”,而“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有欠缺了。射箭之礼,也是如此,“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对于“禘礼”也是如此,没有本质内涵的遵循,这种礼是没有意义的,““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而这种本质内涵,其实是礼本身自明的,并不需要多大的理解力,“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八佾》)

既然礼是内涵的,那么,为什么诸侯、大夫会僭礼越仪呢?相传礼乐制度是周公姬旦制定的。武王姬发死后其子继承王位,由于年纪尚幼,由周公摄政监国。周公制定了吉礼(祭礼)、凶礼(丧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朝觐,互聘)、嘉礼(婚宴,加冠)等,使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实行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规定了从周王、各级诸侯到卿、大夫等级别及官职配备,如王有九卿,诸侯有六卿等等,各种礼仪,婚丧嫁娶,各种礼节。

春秋的时候,王室衰微,各路诸侯逐渐开始违反礼乐制度,春秋霸主制度应运而生,通过维持基本的礼乐制度,如长子继承权、不得以妾为妻等礼制,但难以保障所有礼乐的遵循。而到了战国,礼乐彻底崩溃。天下诸侯纷纷称王,不尊周礼、不敬王室。因此,礼崩乐坏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诸侯和大夫实际权力的引消彼长,或是体现大一统的志向,最有名的就是现今秦公一号大墓中就用了只有天子才能使用的黄肠题凑,此等僭礼埋于地下,不为世人所知,但唯后续秦王自知,一者表示历代秦王均有此志,二者激励后世继承者,不可辜负先王之志。这种僭礼越仪之举起到了很好地激励历代秦王的作用,后终成统一大业。但对于当时鲁国而言,这种僭越只是没有意义的虚荣心而已,因此,礼乐治理是有前提的,孔子将之仅仅适用于千乘之国和个体的成长治理。至于大国治理,以及孔子仁学为政思想对大国治理的影响,我们将作专文讨论。

小国和个体在春秋大变动社会中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需要将组织中的组织成员或是组成要素充分地激发出来,才能够应对大变动社会的挑战,它没有大国可资利用的资源,唯有激发组织内的成员(对于小国而言)和培养内在的自主人格,而礼乐在这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这是孔子在《八佾》中要对礼进行全面深入讨论和分析的。

用仁学来解释经典,可以真实《论语》篇章间的空隙,让我们了解到完整的仁学,同时也能够见识到仁学的强大解释力,同时,也可以丰富仁学的内涵。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仁学的内涵,敬请加入视频慕课《论语启蒙:论语的法典化解读》,或参考《仁者无敌:仁的力量——大变动社会的生存之道》(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