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拜师 薪火相传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向有拜师一事,传承技艺,源远流长。京剧界概不例外,自有其中意趣。当下,很多文章辨析徒弟、弟子、学生等异同,不必赘述。

京剧小生名家于万增老师寥寥数语却道出个中妙趣:当初钱宝森(钱金福哲嗣)先生深谙身段表演,有钱氏身段口诀流传后世。钱先生曾言有些绝技只能教授给徒弟或儿子,并非保守,而是在训练过程中的苛刻要求以及枯燥程度,乃至打骂斥责,非此亲情关系不能为也。当然,科班打戏亦残酷异常,但属童子幼蒙,与成人拜师不类同。

在京剧界,收徒拜师,得列门墙,尽管比比皆是,但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艺人在大多事情上慵散不羁,唯有上台演出丝毫不疏。除此之外,最具契约精神的就是这个拜师了!师徒都有各自的权利与义务,而且受到多方面的监督。据闻,过去戏班多不排戏,到了园子看后台戏圭上写什么就演什么,派戏人会根据需要以及师承关系安排戏码 ,这对徒弟难道不是个考验吗?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笑话,袁世海先生观看某后辈演出后,握着演员的手连说\\\\'不赖\\\\',演员惶恐兴奋,袁先生忙道\\\\'我的话没说完呢!不赖你,赖你师父\\\\'。此事真伪莫论,可见师父的责任有多大?反过来说,有些徒弟肆意妄为,被师父逐出师门,大家也就好理解了。因此,一般来讲,说戏教戏尚可满足,收徒拜师则会慎重考虑,往往加以考察,不单是艺术,还要看人品。



一位师父收下很多徒弟十分正常,尤其是名师,梅兰芳纪念馆展厅一面墙上写满徒弟名字,彪炳史册,其他名家亦然。一个徒弟叩拜多位师父也并非新鲜事,李少春先后拜余叔岩、周信芳、盖叫天,得道成\\\\'李神仙\\\\' ,李慕良既是马连良、又是徐兰沅的徒弟,四大名旦易子而教更是梨园佳话。



另外,票友拜师是京剧界的一件极有趣的事情。本来,拜师在原理上是为牢固地捧个饭碗,除了要下海的票友,票友拜师本身是个悖论。这事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是票友拜专业老师,痴迷其中,求得深造,往往师徒相得,虽天赋及功力有限,但照虎画猫,精准一斑。如,张伯驹,刘曾复等等,太多了!二是专业演员拜票友为师,并不多见但是确实有,欧阳中石先生除了书法弟子外,也有京剧专业徒弟,传承奚派真谛。三是票友拜师票友,有句老话\\\\'票教票,瞎胡闹\\\\',确不中听,正面理解毕竟是切磋琢磨,于弘扬京剧是充满着正能量!

当年,李少春、孟小冬拜师余叔岩,那可是轰动京城的大事,二人先后拜师相隔一天,同聚泰丰楼,如今在前门箭楼往西路南有几层小楼,还叫泰丰楼,京腔京味,尚有余韵,是京剧界老人常去之地,在此亦偶有拜师仪式举行。

近年来,伴随网络团购的流行,京剧界也盛行起组团拜师,一位师父在一个仪式上同时收下数位、十数位甚至数十位徒弟,跪倒一片,山呼师父,场面壮观。其实,这都是好事,薪火相传,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进入到京剧这个大家庭里来,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