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三次易主,宋江认为自己是赢家,实则是个高级“傀儡”

引言:

五代至北宋初期,因为一些漕路、水库多次决口,河水汇集于梁山四周,并逐渐与南旺湖连成一片,才形成了所谓的“八百里水泊梁山”。若干年后,一位文人以梁山为基础,谱写了一段江湖交织庙堂、热血浸染阴谋的英雄赞歌《水浒传》。

小富即安一一白衣秀士王伦

王伦本是一位书生,十年寒窗挑灯夜读却不及第,由此心生怨念,一气之下拉着杜迁落草为寇,并将梁山选做根据地,安营扎寨,呼啸山林,随着宋万、朱贵等人的相继入伙,梁山也初具规模。


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这也不过是书生自谦之语,古代的读书人文化素养还是挺高的,即便是落第秀才,也不全然是无用之辈,就譬如王伦,暂且不论他的文学水平如何,至少他的眼光是不差的,梁山的确是当时的一块宝地。

王伦和杜迁等人武力稀松平常,人马也不足,他们首先要面临的是官府的围剿,因此,若想站住脚,必须依靠地势之利

。而梁山地势险峻,有天然的关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加上外围浩浩荡荡的湖泊,山路水路重重险阻可赖以拒敌,实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天然堡垒。

当然,组建一支势力,钱财是必不可少的,王伦、杜迁均非富贵人家,最初是依靠柴进的资助,如果没有经济来源,终归不是长久之际,打家劫舍风险太大,且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并非明智之举。


因此他们需要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地盘,而梁山正好符合这个条件:靠万顷碧波,则水产丰富;有山高林深,故资源繁多;更何况山谷之中还有一块广阔肥沃的土地,完全可以开垦成良田。

无奈王伦有眼光无眼界,空守宝山而不知取,拉着三、四位能力平平的头领、聚着七八百喽啰便心满意足,一种“小富即安”的心态显露无疑,殊不知,当时民生凋敝,似他这样的落草者只会越来越多,如果一直固守自封,梁山这块宝地迟早会被更强大的势力占据。

不仅是“地利”,“人和”方面王伦亦是失败之极,作为领导,他不思考如何壮大自己的团队,只是担心自己地位不保,从而排挤能人好汉,只招纳平庸之辈,妄图以这种方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殊不知,一个优秀的头领,靠的从来不是武力,而是以德服人。


就譬如林冲来投,王伦如果能够以诚相待,那么林冲必然会记住这份恩情,他也就有了一个强大的助力,无论是进取还是退守,都游刃有余。一方面,他没能阻止林冲入伙,另一方面,又摆出副妒忌贤能的嘴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坏人做了,还没达到目的”。

最终的结果,是王伦没能守住自己的“小富”,反而丢了性命,梁山第一任主人,下场可谓自作自受。

​江湖道义一一托塔天王晁盖

晁盖是一村保正,颇有财资,虽然比上不足,但是比下有余,平时也会周济一些英雄好汉,在江湖上也是鼎鼎大名的“托塔天王”,在他上了梁山之后,这个组织的名声才逐渐传扬开。

并且晁盖七人还带着劫来的生辰纲,可谓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也正是这段时间的建设和发展,为今后梁山的盛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第二任梁山之主,晁盖心中秉承的是一种“江湖道义”。


他对于来投的好汉,只要心胸坦荡、能够同甘共苦,都一律接纳,大家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当然,对于那种打着梁山的名义招摇撞骗的奸邪之辈,也会被他拒之山门外,这从杨雄、石秀、时迁三人上山的经历便能看出。

晁盖的性格可以概括为“忠厚侠义,恩怨分明”,对于为他通风报信的宋江,晁盖几次相救,这样的性格,具有江湖气,也更适合做山寨大哥。但是随着宋江上山,不善权谋的晁盖被一步步架空。

最后攻打曾头市,被一支毒箭射中面颊,一命呜呼。关于这支毒箭是谁射的,《水浒传》的读者一直颇有争议,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晁盖的死是非常憋屈的,他重情重义,放弃财主的身份来和众兄弟落草,只想大家在一起活的开心,不受朝廷官府的鸟气,但是这种江湖道义,最终被宋江一系给破坏了。


盛极一时一一及时雨宋江

在第三任大头领宋江的带领下,梁山迅速发展:

设忠义堂、竖起替天行道的大旗,打祝家庄、攻大名府,排天罡地煞座次,退童贯、败高俅……,可谓盛极一时。梁山的成功,给了宋江极大的信心,他相信凭藉着这个大筹码,一定能够换来朝廷的重视。

最终,宋江带着全盛时期的梁山,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朝廷这笔帐是不亏的,只是一百来个虚名,却换来了一支战斗力强悍,而且指哪打哪的军队。与方腊对战,梁山损失惨重、十去七八,那些战死沙场的好汉,固然有贪图名利之辈,但那些只想逍遥于江湖的兄弟,谁又能为他们的死说一声对不起。

宋江班师回朝,以为等待他的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他认为,梁山三易其主,他成为了最后的赢家,但这短暂的浮华,终是黄粱美梦,当一坛毒酒送到他的面前时,他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也不过是一个高级“傀儡”。


是非成败转头空一一终极BOSS吴用

其实仔细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三任梁山之主的存亡,背后都有吴用的身影。

林冲火拼王伦,是因为吴用有意无意的挑拨离间,引出了林冲郁积在心中的愤怒和不满,一招借刀杀人,将晁盖成功推上第一把交椅;之后,宋江上山,他又站到宋江这一派,来帮忙架空晁盖,吴用在晁盖攻打曾头市之前的那一番劝告,意味深长,包含着很多用心。

所以,梁山几番易主,看似是偶然,实则为吴用的因势利导,他为何要这样做呢?因为他比宋江更渴望名利,金榜题名、进士及第,这是古代大部分读书人的理想,吴用亦不能免俗,但几次落第,岁月蹉跎,他只能做一个教书先生。

书中描写吴用是“满腹经纶、通晓文韬武略、满腹经纶”,对于教书匠这个结果,吴用当然是不满意的,他常以诸葛亮自比,诸葛亮可是与管仲乐毅一般的名相,所以说,吴用之志向,比宋江更大。


北宋末年,奸臣当道,吴用或许也曾想过和张良、刘伯温那样,辅佐一个明主,最后建立新的王朝,自己也能留名青始,所以他一直在寻找契机,包括劫生辰纲、撺掇晁盖落草都是为了自己实现目标而做的准备。

然而现实逐步让吴用意识到了推翻朝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退而求其次,他便想转寇为官。在发现晁盖江湖气太重时,他将目光投向了一心想招安的宋江身上,因此,他又借势将宋江扶持上位。虽然招安是宋江提出的,但背后出谋划策,一直是吴用,甚至当他们二人的路线产生了偏差时,梁山的轨道是按照吴用的方向前进的。

就以招安为例,听闻朝廷第一次派人来招安时,宋江的态度是“大喜”,然后吩咐众兄弟:

我们受了招安,得为国家臣子,不枉吃了许多时磨难,今日方成证果。

吴用则认为:

这番必然招安不成,纵使招安,也看得俺们如草芥。等这厮引将大军来,到教他着些毒手,杀得他人亡马倒,梦里也怕,那时方受招安,才有些气度。


简单来说,宋江主张“顺杆往上爬”,吴用主张“待价而沽”

,结果这次招安,因为阮小七偷酒、李逵撕诏书,以失败告终。由此可见,并非是吴用神机妙算,而是他一直掌控着梁山的走向和局势,宋江也不过是他利用的工具,只是众好汉没能发现吴用不动声色的手段。

从吴用踏上梁山开始,他已经成为了梁山无形的老大最终,他完成了从白身到贼寇、再到士大夫的转变,虽然这离他的理想差距很大,却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有平方腊之功,或许能在青史中留一评传,他最后在宋江坟前自缢,未尝不是出自愧疚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