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不容情》:善與惡的糾纏,一部講述人生得失與因果的港劇

上世紀末的八九十年代,內地的電視劇製作能力還比較薄弱,經驗也略顯得不足,所以大陸的電視劇市場基本上呈現港、臺和新加坡三足鼎立的趨勢。而相比臺灣和新加坡,香港的影視業因為成熟的體系,以及完善的造星機制,將香港的影視文化帶進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曾幾何時,香港影視劇在中國內地是多麼的火熱,每一部倫理劇,武俠劇,喜劇甚至神話劇都能在大陸掀起一陣陣的收視狂潮。而那時候港劇的一大特點,就是盛產傻瓜式的“好人”,更盛產讓人恨的咬牙切齒的“惡人”。這好人和惡人就像一根油條上的倆面塊一樣纏在一起,說不清也分不開,品起來卻膩呼呼,油汪汪,味道十足了。

要論說起那時候的港劇第一惡人,那就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嘍,相信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心裡選擇,但大可估摸著會有不少人選擇《義不容情》裡那個讓人咬牙切齒,恨不得一腳將其踹翻在地的丁有康。

《義不容情》是1989年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製作的一部電視劇,其監製就是曾執導過《和平飯店》的大名鼎鼎得韋家輝。黃日華,溫兆倫,劉嘉玲,周海媚,邵美琪、藍潔瑛,現在看,可謂星光閃耀。該劇講述了一對親兄弟之間的愛恨情仇,一經播出,便獲得了非常高得人氣,更在無線電視臺28週年臺慶上獲得“全球最多華人收看的電視劇集獎”。

這個“阿康”有多惡呢?回答就是要多惡有多惡。他儀表斯文,卻內心惡毒。為了保護自己,哭求大哥替自己坐牢,理由是他拿到律師牌照不易,而大哥只是一個底層,結果沒那麼嚴重;為了另攀高枝,甩掉包袱,他害死自己有孕在身的女友;為了掩蓋自己殺人惡行,他無情的殺死了含辛茹苦養大他的養母;後來更是氣死妻子,綁架兒子,毒殺親侄,總之就是一個人所能做的惡事,幾乎都快讓他做盡了。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那就是“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

人們說慾望會讓人失去理智,而讓阿康失去理智的,不僅僅是對權和利的慾望,更是一個無法滿足的內心深淵。因為年幼失母,接踵而來的貧窮和顛沛流離,讓丁有康的內心一直都是極度自卑的,雖然有大哥丁有健近乎溺愛的關心與保護,但其對名利已經形成了一種偏執的追求。

與大哥的仁義寬厚不同,阿康雖從小也面臨著困境,但卻無需像大哥那樣要直面困難,去做出抉擇。大哥就像他面前的一面遮風擋雨的破牆,雖然保護了他們的生活,但卻也處處漏風,捉襟見肘。所以阿康在這面破牆的洞裡也同樣看到了世界的殘酷與無情,為了達到擺脫這個局面的目的,他選擇了不擇手段。

電視劇的開始一段,丁有康雖然有些任性,但表現也是善良的。可這種善良其實只是一種偽善,就如同披著羊皮的狼一般,是因為周遭的一切還不值得他撕下偽裝。而一旦機會出現了,這頭狼也就露出獠牙,親人,愛人,都不過是一隻只可以撕碎的肥羊而已。

都說凝望著深淵,也會被深淵凝望,而真正讓丁有康開始認真去凝望深淵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大哥,那個好到爆裂的丁有健。從這個好大哥答應了替自己坐牢的開始,阿康內心的惡魔,就徹底被釋放出來了。如果說在乞求大哥替自己坐牢的時侯,他還有內心的不忍的話,那麼在那之後,他意識到,已經沒有什麼人或事是不可以放棄的了。

他的掙扎,他的懺悔,都只是他想表現的溫順與無害。他的情,他的愛,如果他有的話,也許他更愛自己。

丁有康的扮演者溫兆倫,是那個時代著名的帥哥,但因為丁有康這個角色的原因,大可那時候對他十分的不感冒,怎麼看怎麼都是滿心的厭惡。這種印象一直到看過他另外兩部電視劇裡飾演的角色後,才發生了改觀。一部就是《我本善良》裡的那位氣質上亦正亦邪的大少齊浩男。另外一部就是《灰網》裡浪子回頭且正氣凜然的姚家誠。

至此,大可才徹底將溫兆倫從壞人堆裡拽了出來,也被他精湛的演技所折服。一個演員,能在不同的角色和情景裡自如的切換,將兩個完全對立的角色都演繹的這麼出色,不也正是專業能力的體現嗎?據說溫兆倫飾演丁有康後,走在街上還曾被人追罵和扔過雞蛋,我想溫兆倫先生狼狽的同時,也許會不會有一絲絲內心的驕傲呢?

因為“大惡人”丁有康惡的徹底,劇中第一主角,也是正面角色的大好人,丁有康的大哥丁有健,反倒被蓋住了一些風頭,哪怕丁有健的扮演者,是著名的射鵰大俠郭靖。《義不容情》拍攝於1989年,黃日華時年剛剛28歲,比溫兆倫年長三歲的他,那時已經因為《射鵰英雄傳》而名滿天下,也因為《義不容情》中好大哥丁有健,他還在1993年獲得了TVB十大經典電視人物獎。

而黃日華也十分擅長飾演這種正面的角色,雖然他也演過大反派,曾在《銀狐》飾演過心理扭曲的段紹祥,但可能郭靖角色的珠玉在前,無論怎麼樣,人們都無法脫離他正面的心理形象了,黃日華已經成了好人的代名詞。

前言所說,若丁有康是那極度的惡,那麼丁有健就是這極度的善。丁有康惡的讓人切齒,而丁有健善的同樣讓人憤怒,他和弟弟自幼就失去母愛,雖然養母一直視若己出,但大可想,可能幼年失去母親的痛畢竟太深入骨髓,阿健對弟弟一直有一種近似父親的溺愛在裡面,無限的妥協與退讓,想用自己的愛去修補年幼弟弟那充滿傷痕的心,雖然那時候他自己同樣年幼,同樣傷痕累累,沒想到這種妥協變成了惡魔的營養液,所以丁有康的極惡,其實也有丁有健的極善的功勞。

丁有健是一個好大哥,他不但疼自己的親弟弟,也對收養他們的養母雲姨如生母一樣敬愛,為了貼補家用,供養弟妹們上學(雲姨還收養了其他孤兒),他16歲就是輟學打工,在弟弟阿康學業有成,拿到律師牌照的同時,他卻是一名出租司機,但他卻為弟弟自豪。

可他也是一個年輕人,有自己的理想,這個電視劇很多細節都記不住了,但一個情節一直記憶猶新,阿健一次喝醉了,訴苦道“我25歲了,沒有女朋友,沒坐過飛機“,是他不想嗎?那肯定不是啊。丁有健雖然是一個大好人,但不是一個大傻瓜,傻瓜才沒有自己的追求。他放棄自己的生活,只是想家人能過得好,能有一條更寬闊的道路。所以說他更似承擔起一個家庭裡父親的角色,雖然有時候看起來會那麼低微,那麼弱小,但其實是一個家庭的山牆,任風吹雨打,滿身滄桑。

但丁有健仍然算是一個大傻瓜,他只懂得妥協與退讓。也正因為他無限的放縱,終於害死了自己的兒子和一班老友,自己的愛人楚君也離他而去。雖然最後他完全對丁有康失望,親手送弟弟上了刑場,但一切也都無法挽回了。

如本文一開始所說,好人與惡人就像一根油條一樣,抱在一起,翻滾著飛進油鍋,或膨脹,或酥脆,最終也都逃不開粉身碎骨的命運。丁有健與丁有康兄弟倆,就是這一根油條,他們可以被視為一個人自我矛盾的兩個對立面,我們有時候會同情自己的無辜,也會痛恨自己的懦弱;會苦惱老天的不公,也會仇視別人的擁有;最終也許會找個理由原諒自己的過錯,或者狠下心來正視自己的一切。

人要原諒自己很容易,要正視自己就非常難了。電視劇的名字叫做義不容情,但實際卻處處為情舍義,最終舍無可舍,才毅然決然的狠心下來,徹底的義不容情了。

最終結果無論怎樣,這根抱在一起的油條都消失的無影無蹤了。主角們的矛盾與追求都像是和自己開了一個玩笑一樣,充滿了黑色意味。丁有健沒想過發達,只要家人幸福,卻最終變成了成功的商人;他想和愛人長久,卻最終失去楚君;丁有康極力想抓住一切榮華,卻最終一無所有,連生命都失;他出生牢籠,卻在絞刑架上離開;這一切都迎合了電視劇的主題曲,陳百強的那首《一生何求》。

尋遍了卻偏失去

未盼卻在手

……

一生何求

迷惘裡永遠看不透

沒料到我所失的

竟已是我的所有

……

一生何求作為主題曲,充滿了對人生無奈的嘲諷與感慨,其本身也成為一首經久不衰的金曲。而這部電視劇的插曲也同樣經典,那就是王傑演唱的《幾分傷心幾分痴》。

那個時代的港產片,很善於塑造這樣極端的角色,也很善於製造這樣無法調節的矛盾,兄弟的情仇與糾葛,成為了那個時代港劇最熱衷的話題。對港劇熟悉的朋友,應該對港劇的片頭中幾個字記得很深刻,那就是“本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但劇是人導的,劇本也是人寫的,故事雖然高於生活,但確是來源於生活,哪一段又不是人心與人性的描述呢?

那麼朋友,你又想是誰呢?或者你又覺得自己是誰呢?在生活的水深火熱中是慾火自焚的丁有康,還是浴火重生的丁有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