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特别的“楼长”:她为“战友”三次流泪

在番禺区中心医院的东北角,有一栋独特的三层楼建筑,它的名字叫“5号楼”。

5号楼里,活跃着一个特殊的团队。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麦艳君,2002年入职,今年已是她工作的第18个年头,她是5号楼的大管家,大家亲切地喊她“楼长”。

尽责的“楼长”,“失职”的妈妈

疫情发生初期,麦艳君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役,她把回老家的车票退了,把两个小孩留在家,而自己却守在医院。她在最短的时间组织完成5号楼两大区病房的调整和发热门诊的筹备工作,搬运物件、调整病房的床位布局、调配人员、筹备物资、梳理工作流程、反复培训,她全身心投入,与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付喜花吃住在医院。

在新启用的5号楼应急病区顺利收治第一例疑似患者的时候,她已经足足驻守了30多个小时。5号楼,成了她心里最大的家,而她就是这里的楼长。她捍卫的,不仅仅是她的护士,她的五号楼,还有她的病人们。她无比清楚,一旦失守的后果。

“大家辛苦了!非常感谢你们的支持!”在一次晨交班结束的时候,麦艳君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个躬。那刹那,在场的人都震惊了,有的小伙伴甚至哭了起来。或许,这就是“5号楼楼长”的魅力,她真的把5号楼当作自己的家,用心、用爱,甚至是用生命去维护。

她为“战友”三次流泪

2月20日,是呼吸中心一区护士黄莹莹支援感染性疾病科的第31日,她回想起支援的点滴,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麦艳君为“战友”三次流泪。

高负荷的工作量,加班工作到凌晨对于麦艳君而言,是常态,她没有因为工作流过一滴泪。“我们都害怕她累倒,劝她休息,但她却哭着感谢我们,这是我看到她第一次落泪。”黄莹莹回忆到。

病毒肆虐,每一个人都有被感染的风险,尽管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有水雾的护目镜,在高强度的环境下工作,没有一位同事说过辛苦与放弃。“我们是一个团队,每个人都心甘情愿地付出着,怀抱信念,目标坚定,这一场仗一定赢!”麦艳君一边说眼睛再一次泛红,她流下了感恩的泪水。

第三次落泪,是她收到一幅绘画的时候。关节外科护士黎婉诗,1月30日便来到感染性疾病科病房支援,她将麦艳君亲自给自己穿戴隔离衣,用无菌巾包裹脖子的场景绘成漫画,并送给了麦艳君。谁不知,麦艳君在收到画的时候开心得眼泪禁不住流下来。

护士分队的“定心丸”

面对未知的疫情,没有谁心里会有底,而前来支援的护士以90后居多,麦艳君看得出她们的不安,她把她们当作妹妹一样看待。上岗前,语重心长地一遍遍叮嘱她们注意防护,检查她们个人防护是否到位;下岗后,为了舒缓她们的情绪,还经常拿出自己孩子的逗趣视频一起分享。

90后的消化中心三区护士陈健婷,在感染性疾病科上了一个班后,头晕、咽痛、腿酸,当班后她忍不住哭了。“小健,把口罩戴好。” 麦艳君拍了拍陈健婷的肩膀,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轻轻地笑了笑。她似乎看穿了陈健婷的沮丧,“不必害怕。这段时间,我知道你们都很辛苦。但是一切都会过去的,我希望,我们都可以带着正能量去工作。你并不是一个人作战,还有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医院所有的人一直都在。”那天本来是她难得的休息日,但她不放心又回到了科室,从防护物资的准备、人员的调配与培训、水电信息后勤的保障、应急流程的梳理与演练等,她每天都必须反复查检、预演,确保万无一失。

“护长,有你在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这是大家的心声。

疫情面前展初心,一线斗士心向党。麦艳君在特殊时期庄严而慎重地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抗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了入党的决心,她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为打好打赢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肖桂来 通讯员 陈健婷 黄莹莹 李桂芳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李波 肖桂来 通讯员 梁健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