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駕遊感受,分散是汽車盛行的原因之一

有人認為,中國與美國同樣幅員遼闊,因而咱們對汽車的需求,與美國是一致的。通過實地探訪,我認為,這種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美國之所以被稱為“車輪上的國家”,主要是源於自身情況。而這種情況,與咱們存在差異。

  美國恐怕是世界上汽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在那裡,汽車與人們的生活緊密聯繫,除非身處紐約等極少數城市,家裡沒車的話,幾乎寸步難行。所以,美國人口3.3億,汽車保有量2.6億。反觀我國,人口14億,汽車保有量2.5億。不過,如果以此斷定,咱們的汽車業還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話,或許會陷入誤區。為什麼這麼說?

  我認為,主要原因在於,美國人的居住比較分散,公共交通無法全面覆蓋,只能靠私家車解決出行問題。

  美國人的居住,特別分散。分散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比如:普利茅斯是美國源頭之一,當年的五月花號,就是在這裡停靠的。鎮內只有幾條街,房屋不多。當我來到鎮的外圍,沿著一條僻靜的小路,往山谷深處走時,驚訝地發現,密林中,竟然還藏著一座座屋舍。

  後來我才注意到,全美國,幾乎每個地方都能見到類似畫面。

  許多房屋,零零散散地分佈著。十分密集地擁擠在一起的場面,有,但不多,起碼不像歐洲那麼多。

  由於居住過於分散,住家附近,往往沒有任何商業設施。在我看到的範圍內,零散分佈的居民,只能駕車來到高速公路出入口附近,那裡通常會有個面積很大的商業集中地。

  著名的硅谷,也是如此。與我腦海中的高科技發展區完全不同,它更像是個巨大的森林度假村,諸多公司並不像北京五道口、上地那樣緊密排列,僅靠公交或走路,真是難以想象。一位移民到此的友人,花費70萬美元買了個住宅,除去房屋、車庫、倉庫,還有個400多平方米的花園。環境雖美,可就連日常買菜,也必須開車數公里。

  即使收入不算高,只能租一間公寓,照樣住的很分散。比如這所我在得克薩斯州看到的“居民小區”,小區面積很大,但主要是湖泊、草地和樹林,居民樓只有10餘棟。

  小區裡的兩居室每月租金1500美元,附帶車庫。其中有一戶居民,夫妻倆每天各自開車上班(因為方向不同),行車時間40分鐘,孩子則是乘坐校車,無需家長接送。據介紹,這座城市公交車很少,且僅限於部分地區。對於他們來說,乘公交車上班,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僅用買車便宜、油費便宜、收費公路少等經濟原因解釋美國的汽車盛行,我認為不一定準確。

  事實上,私家車對於美國人來說,僅僅是個必需具備的交通工具——這是他們的居住特點所決定。反觀新加坡、東京以及我國香港,雖然當地人收入水平很不錯,許多人買得起車(即使新加坡有擁車證制度),可由於居住密集,公交發達,汽車並非生活中的剛性需求。事實上,我國許多大、中型城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