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瘟神、挂符箓、贴门神……聊聊那些支撑先祖们走出苦难的习俗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对瘟疫并没有清楚的认识,面对猛烈的瘟疫,手足无措的人们只能将其认为是神明降下的灾祸。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西王母“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之神,也就是掌管瘟疫和五刑残杀的神灵。


这里的“天之厉”就是上天降下的瘟疫,反映了先民认为瘟疫的爆发是上天降灾的意识。


图 《山海经》西王母形象


在早期,西王母是一位有着豹子的尾巴和老虎的牙齿、顶着一头蓬乱之发的半人半兽之神。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说: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五大瘟神在帝都上空现身,并导致了当年的全国大瘟疫,染病致死者甚众。为了祈求瘟神护佑,隋文帝不得不为他们建立了神祠。


这里的五大瘟神,也就是《管子·轻重甲》中提到的“五厉”


昔尧之五吏五官,无所食,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


图 五瘟使者


通过驱逐或祈求鬼神获得庇佑,借此消除灾祸和疾病,中国民间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出了形式多样的驱逐病疫的民间习俗。


傩(音同“挪”)仪


图 现代赣傩


傩,初司驱鬼逐疫之职。《礼记·月令》中记载周朝每年会举办三次傩仪,分别是季春之月(3月)、仲秋之月(8月)和季冬之月(12月)。


人们相信在这些月份里,由于太阳在二十八星宿中所处的位置而导致阴阳不调,致使厉鬼横行、灾难疫病流行,必须举行傩祭以禳除鬼邪。


《后汉书·礼仪志》中详细记录了汉朝大傩祭祀的场景:


腊月七日晚,由黄门令主持,中黄门和仆射装扮成方相氏和十二神兽,十到十二岁的黄门弟子一百二十人为侲子击鼗鼓,先在帝王殿前齐唱驱傩歌,继而大呼搜索宫内三遍,把火把传到端门外,由骑兵递相传接一直送到洛水抛入河内。


宫廷驱傩仪式相当壮观盛大,参与人数特别多,程序复杂,庄重肃穆。


傩仪在民间也广为流传。宋朝东京、临安地区每年到了十二月,就会有成群结队的乞丐,敲着锣、打着鼓,到各家各户去索要钱财。


自入此月,即有贫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


人们为讨得好兆头,也乐于施舍钱财,好借乞丐所扮演的神灵驱逐疫鬼。


但是,傩仪每次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民众又发明了一种简单易于操作的驱逐方法——解除。


王充认为“解除”是对前代先民驱赶鬼魅的习俗的因循。


故岁终事毕,驱逐疫鬼,因以送陈、迎新、内吉也。世相仿效,故有解除。

——汉·王充《论衡·解除》


解除比正式的傩仪要方便得多,也节省了大量财力,而且解除不规定具体的举行时间,任何时候都可以。


祓(音同"福")禊(音同"细")


图 华清出浴图 清 康涛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古时有在三月上巳日进行沐浴以禳除灾害的习俗。


《后汉书》对此有相关介绍:


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


在古人的观念里,水是纯净的东西,可以清除一切疾病灾祸。人们遵循着古老的巫术沐浴方法,在沐浴时撒入带有香气的花草,目的还是驱逐疫鬼,消除病疫。


唐代上巳节这一天皇上还会赏赐大臣用六条制成的细柳圈,认为佩戴细柳圈可以躲避灾疫。


沈佺期作诗《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也提到了这一点:


宝马香车清渭滨,红桃碧柳禊堂春。

皇情尚忆垂竿佐,天瑞先呈捧剑人。


用柳枝驱邪的观念到宋代时也很普遍。


如吕原明《岁时杂记》提到人们过寒食节的时候都会在门上插上六条,尤其是江淮地区风气更重,没有任何一家会违背这种习俗。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


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端午节


图 清代端午节风俗图


端午节在古代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古人认为五月处于仲夏时节,五月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蛇虫繁殖也易伤人。


五月早在先秦时期就被视为恶月。


《荆楚岁时记》也言: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


所以在五月初五这天会举行辟恶除秽攘凶的仪式活动,以祈得健康。


明人谢肇淛的《五杂俎》详细记述了当时的端午习俗:


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饮蒲蒲也,悬艾也,作艾虎也,佩符也,浴兰汤也,斗草也,采药也,书仪方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并喷屋壁、床帐,婴儿涂其耳鼻,云以辟蛇、虫诸毒,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沸而浴之。


挂符箓、贴门神


图 山西新绛 门神年画


民间在岁末年初还会通过悬挂符箓、画门神来驱逐疫鬼,如王充《论衡·谢短篇》


立桃象人于门户……挂芦索于户上,画虎于门阑……除墙壁书画厌火丈夫。


又蔡邕在《独断》里面云:


岁竟十二月,从百隶及童儿而时傩,以索宫中,驱疫鬼也。桃弧棘矢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谷播洒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苇索、儋牙虎、神荼、郁垒以执之。……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竞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岁首画钟馗于门,不知起自何时?

——沈括《梦溪笔谈》


钟馗在古代也是驱疫鬼的一把好手。


《梦溪笔谈》中就提到皇帝会在每年岁末赏赐大臣钟馗的画像:


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拓镌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


每逢过年商铺便会出售门神等年货——“近岁节市井中皆印卖门神、钟馗、陶板、桃符及财门钝㱺——之类,以备除夜之用。”


除了通过盛大的仪式或者活动来驱逐代表瘟疫的鬼怪,人们也通过虔心的祈愿,向强大的神明祈求庇护,让瘟疫能快快过去。


许愿


图 拜月图 清·袁枚


许愿,这是求得神明保佑的重要方式之一,时至今日仍大为流行。


《秦玉版甲简铭文》载,秦驰因为生病闷闷不乐,便向华山之神祈祷祭祀,经华山神保佑得以病愈。


许愿是通过祭祀时向神明或先祖许下一定的诺言来愉悦神明,取得神明或先祖的信任而得到福佑。如果自己的愿望得到实现,就要进行还愿仪式,对神明或先祖进行酬谢。


人类以自己的交际习惯来反观鬼神世界,认为鬼神帮助人类也应有所取,帮助了自己就要对其进行感谢。还愿成功下次神明或先祖还愿意再次帮助自己。


因此,人们遇到灾祸、疾病、不孕之事多会在神明面前起愿。起愿和还愿都需要到专门的地方进行,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到寺庙或者其他祭祀神明的地方。


《元史》便有记载病好后对神的酬谢的故事:


刘氏渤海李伍妻也。少寡,父母使在醮,不从。舅患疽,刘祷于天,数日溃,吮其血,乃愈。既而亲挽小车,载舅诣岳祠以答神贶。



驱疫祈福的习俗,一方面体现了旧时科学的落后,对事物的认知处于蒙昧状态;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那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愿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思想。


(全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