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什么。《资治通鉴》是帝王之术吗?



今天开始为您解读《资治通鉴》。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因为我发现,说《资治通鉴》的人和点评《资治通鉴》的人,还是非常多的,但是真正从头到尾说一遍的,几乎没有人这么干。

为什么呢?因为《资治通鉴》的时间跨度太长了,想要把它说完,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也没打算指望它名利双收,咱们以平常心对待,慢慢的说,终究有一天能够说完。

咱们说《资治通鉴》,就得先说作者。《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

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大家都认识这个人,就是砸缸的那个家伙。你看砸了一下缸,就砸出了一生的精彩。咱们全力以赴活着,还不如别人随便搞搞。这也是命呀,不服不行。

咱们这个逻辑是开玩笑的,砸缸这个事情能够被记载下来,是因为他写了《资治通鉴》。

如果他不写《资治通鉴》,那么砸缸这件事。就和隔壁小孩子不愿意去念书,而打算跳楼是一个样子了。看起来非常的揪心,但是这种事情,不是他一家,不少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勇敢。为什么能不去上学,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砸缸的事情,估计也不在少数。

评价司马光这个人,那就复杂了,复杂的有点不敢说了。因为司马光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观点太明显的话,可能会有人喷。咱们在这里就不下什么观点了。

司马光的争议来至于他和王安石的治国理念之争。也有人说,当年司马光砸的缸,是王安石家的,他俩是从小结下的梁子。当然了,这只是调侃。

王安石主张变法,而司马光觉得变法的步子太大,很容易扯着蛋。

王安石觉得哪怕扯着蛋,也比原地不动的好,而且扯一扯还能锻炼前列腺。

司马光觉得我们可以慢慢的走,没必要这么心急。

王安石觉得步子太小会挤着蛋。国家已经病入膏肓了,国家等不及了,我老王也等不及了。天降大任于斯人,我必须得做一点事情,各种澎湃各种飘,管你们怎么想,历史能记住我就行了。大丈夫生不能五鼎食,那就五鼎烹。

皇帝觉得王安石说的有理,于是就把司马光外放了。然后司马光就开始修撰《资治通鉴》。



貌似一个伟大的传奇开始了,其实不然。所有被人称道的美丽,都有ps的痕迹。原画都是那么的惨不忍睹,因为在司马光的心理,写书是无奈的选择,他更羡慕主政的王安石。因为他是无法主政才被迫写书。在他的心里,恨不得把王安石给踹一个不孕不育,真是恨啊。

《资治通鉴》咱们要好好的介绍一下,因为咱们要说它的内容,它是咱们《戏说资治通鉴》的载体。《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比较全面的总结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智慧。

为什么说是政治智慧呢?因为这部书的目标受众,不是普通老百姓,他的目标受众只有一个,就是皇帝。皇帝是搞什么的,就是搞政治的!需要有玩政治平衡的能力。

也因为这种说法,大家就臆测《资治通鉴》是帝王之术,这完全是你挑着蛋取经,扯的有点疼。

司马光觉得,皇帝在他和王安石之间、没有玩政治平衡,直接就把他给牺牲了,所以写本书让你学学怎么做皇帝。皇帝也是人,不能是狗脑子,需要一个人脑子。

面对自己彻底失势的局面,无奈啊。心里的牢骚只能用书来暗示。你不能直接对皇帝说,你皇帝当的不合格。万一皇帝回一句:YOU CAN YOU UP。那就是掉脑袋的事情了。

既然是写给皇帝的,那么就一定要针对皇帝。为此《资治通鉴》砍掉了很多靠谱皇帝的、一些不太好的毛病。就是希望现在和以后的皇帝,不要觉得之前的圣君也是有毛病的,自己也可以跟着学。

司马光是一代大儒!儒家嘛,自然是法先王的。觉得之前的靠谱皇帝都是好的,我们学着以前的皇帝做事,就可以千秋万代了。

但是之前的所谓靠谱皇帝、真的是万般皆可取吗?当然不是的了,没有人是完美的。那怎么办?有办法,儒家把美好的事情加在某一些圣明的帝王身上,然后将这些圣君身上的毛病全部剔除。咱们人工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帝王去学习,这就是儒家的逻辑。

其实三皇五帝身上的那些光环,未必都是自己拥有的德行。很大可能,是后世儒家学者给他们加上去的。他们也是人,也会挖鼻掏耳放臭屁,也会因为胖了要减肥,也会因为瘦了要炫耀。人生本就是骚动的,淡定如果不是自己的装的,就是别人为你装的。



《资治通鉴》共294卷,三百多万字,耗时19年才完成。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开始,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结束。这期间横跨了16个朝代,1362年的时间,而且是逐年记载的,这真的不容易。

这里就涉及了一个问题,很多人在解读《资治通鉴》的时候,都是挑其中内容丰富的部分去解说,这就导致很多人的解说是重复的。而那些比较生僻的地方,或者内容不那么丰富的地方,往往就被束之高阁了。吃肉的时候,咱们也得吃点蔬菜,有利于营养均衡。

咱们说历史,最怕是节选了一个故事,单独跟您说。无论多么复杂的故事,他的人际关系都是简单的,他的社会背景都是简单的。

毫不夸张的说,要说明一件事情,可能要向前说一百年,再向后看一百年。你才能了解到更多的真相,看到更多的真实。

单独的故事,就是故事,没有太多值得你借鉴的地方。因为没有告诉你,当时社会的背景,和这个故事背后的人和事。

咱们一定搞把事情给说明白了,只要《资治通鉴》提到的内容,咱们都会一点一点的说,要说她的前尘,也要说她的往事。没有内容怎么办?也好办,咱们从其他的史料当中找资料,把她给丰满起来。

《资治通鉴》中记载的第一个事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

司马光为什么偏偏从这个时间点写起呢?按说合理的时间节点,应该是续接《春秋》,从《春秋》这本书结束的时间点开始写起。

当然了《春秋》有三个结束的时间点,这是因为版本不同。有人以“获麟”为时间终点,“获麟”就是指鲁国人抓获了麒麟这件事。也有人以孔子去世为时间终点。还有人以鲁哀公去世为时间终点。但是无论是以哪一个时间点为准,距离三家分晋最少还有六十多年的时间。

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要把事情搞得这么复杂呢?这是因为中国有一个传统,就是圣人所撰写的经书,你不能在后面接着写。这会让感觉你把你自己当成圣人了?你还要点脸不?大家一定会觉得你和天蓬元帅有血缘关系。你这傻的有点过分了。



无论是圣人、玉帝、佛祖、道祖等等,没有那个是自称的,都是别人承认的。你不能装大尾巴狼,觉得自己配和圣人媲美。

这点中国人特别懂,所以中国人以谦虚为礼的一种。您看八八六十四卦象之中,没有那个卦象是绝对意义上好的卦象,只有谦卦还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卦象。

谦虚有很多好处,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谦虚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只有保护了自己,才能施展胸中的才能。不要老觉得自己很牛,能上天入地,能降龙伏虎。其实想要改变世界,最好的办法是先改变自己,然后再改变世界。

孙悟空想要改变世界,但是失败了,现实被王灵官给堵在了通明殿,后来又被二郎神给揍了,在后来直接被如来佛给拍到山底下呆了五百年。最终还是选了改变自己。跟随一个莫名其妙的团队负责人,前往西天取一场莫名其妙的经。

咱们好像有点跑偏了,咱们接着说故事吧。既然不能在《春秋》结尾续写,司马光就在《春秋》之后的时间节点里,找合适的开始时间。

三家分晋,这个点非常好。是一个爆点,就仿佛在翻越栏杆的时候,脚滑了一下的感觉。

爆在什么地方呢,三家分晋被看成“礼崩乐坏”的标志。儒家是非常介意“礼崩乐坏”这件事的,所以这是儒家的一个痛点,一个需要批斗的点。

“礼崩乐坏”是晋国三家大夫的错误吗?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司马光觉得不是三家大夫的毛病,而是最高统治者周天子没有以礼治国,才会导致上下不分。

三家分晋不完全是周天子不懂事,周天子在这个时候,就是一杆没有人愿意再扶的旗帜,一个象征性的东西。很多事情只是走一个场面,即便周天子不答应三家大夫、变化为诸侯的请求,也不能挽救晋国了。

没有什么事情是突然发生的,都是内外因不断冲击而形成。晋国被分裂也是一样,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偶然事件,都是必然交叉之后产生的偶然。

司马光却一定要说这是周天子的毛病,他想把问题给独立化。这就好比,长得丑和发型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因为你脸丑,司马光就是这个逻辑。

为什么要用这个逻辑来写书呢?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咱们前面说了,是给皇帝看的。他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结给周天子,这才能警醒后世的皇帝。告诉他们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该怎样做一个皇帝。

要让皇帝看到正确和美好,也要让皇帝看到错误和邪恶。好的皇帝尽量把他写的好一点,坏的皇帝尽量把他写的坏一点。让所有的皇帝呈两极分化的状态,而且还不能参杂太多其他人物。

一旦有大臣或者其他人物参杂进来,那些为了讨好皇帝的人,就会把皇帝的错误,推给大臣或者其他相关的人物。皇帝就有了挡箭牌,这就不是《资治通鉴》的目的了。所以在司马光看来,三家分晋是周天子的锅,于三家大夫没有太多的关系。

好了,咱们的前言就算是说完了。下一回正式进入《资治通鉴》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