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黄麓镇洪家疃……


如果将宗祠看做是一个移民家族身份的象征,那么无疑其中透露的符号性的倾向,亦是一个族群深层次文化意识的反映。洪氏家族及其宗祠和徽州的渊源意识,从写于1917年的宗谱序言中深深的流露:



“居巢有东西两黄山,其气脉与宣歙间黄山通。宣歙间多奇士,而以理学经术鸣世者复后先相辉映,望气者咸信为三十六峰,灵秀所钟焉。若吾居巢之两黄山,则地非冲要,游踪阒寂,邑志外记载盖鲜要,非明眼人不能知其胜也。黄山之在县东者,以浩瀚曲折胜;其在县西者则孤峙湖上,于奇拔中仍露一种尊严浑朴气象,俯视众山,皆培偻耳。而吾舅氏洪村实居其阳,复于村之西麓度地建祠,为族人岁时伏腊合祭宗祖之所。故其族中士人多能为清峭拔俗之文,若诗而又岿然抱道;其服农力穑者流则皆能朴愿守礼,不染恶习,含哺而嬉,熙熙然有太古风。谓非兹山淑气之磅礴,郁积分寄于人,俾各得其性之所近欤?


洪氏盛于唐、经纶公以宣歙观察使家于休宁,为新安一世祖,阅数世,有讳宽者于元季迁巢,遂为居巢洪氏始祖,其必卜筑西黄山之阳也。殆然默寓,睠念乡山之意,而稔知三十六峰气脉之潜通,以期保世滋大欤?洪氏之自新安别徙者,豫章则有朋匈、伯仲,丹阳则有兴祖、中孚诸人,敦煌则有忠宣父子。史册昭彰,不烦赘述。即如近代北江之天才亮特文卿之大魁[1]。多士固皆昭昭在人耳目间。吾居巢洪氏亦自三十六峰间来,安知不能比隆前哲?洪氏宗祠藉表外家恩纪,因循未果,殊引为憾,兹值华乘告成,又新八表兄,属余一言,弁首余衰且病,学殖日益荒落,闻命之余,念及山川之灵,未能终閟卜洪氏之将兴也,跃然以喜,怆怀堂背之保,眷念渭阳之谊,则又有不知涕之何从者,而湫然以悲,以此忐忑数十日不能成一字。虽然,庚修诸君子敬宗收族之宏愿、承先启后之苦心,不可无文以纪之而昭示来兹也,爰不辞而为之序。董其事者,北分亭杰,汉三;南分炎曦、子远;山分世渐、风山;上分声永、谐之;田埠分克芬、介轩;督修者则八表兄恩铭、又新也。例得并书,犹有请者。族人士人所为清峭拔俗之文,若诗凤毛麟角,世不多观,及今搜罗,尚可十得二三,别立艺文一类,录而存之附谱牒后,俾前人精神历千百年跃于纸上,后世子孙读之,必有感而思奋以靳、既往而开来者。吾知三十六峰下之以理学经术鸣世者行将见之巢,迤西湖上、黄山间,固不仅区区增光一族而已也。谓非后死者之责耶?


江苏候补县十七世甥刘原道敬撰


时民国丁巳年冬月上浣”



在刘原道的这篇文字中,他将洪氏称作宣歙间黄山所“潜通”的遗族。而洪氏宗祠所坐落的东黄山,“俯视众山,皆培偻耳”(图5-11)。隐隐之中,流露出皖南移民者在文化上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吾知三十六峰下之以理学经术鸣世者行将见之巢,迤西湖上、黄山间,固不仅区区增光一族而已也。”在这些皖南移民家族的心中,无论从宗祠,还是村庄,或是蕴藏于人们心中的文化素养,都是他们作为一个整体优秀于江西移民的象征。在这一点上,建筑成为了他们融合自身文化意识和美好愿景的一个最佳手段。

图5-11洪氏聚落风水图


[1] 原文如此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