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分析韩国电影《鸣梁海战》中的历史虚实


鸣梁海战

2014年,韩国电影《鸣梁海战》上映,该电影描述的是“丁酉倭乱”(万历朝鲜战争、庆长之役)时发生的鸣梁海战的故事,刷新了韩国的观影记录,观影人次达到1760万人次,并获取了无数的韩国的电影大奖。

相对来说,在其他国家这部电影就没有韩国那么吃香了,并且在“丁酉倭乱”中的另外两个主角中国、日本引起了轩然大波。

中国观众不满的是,万历朝鲜战争时明军不计回报援朝抗日,力挽狂澜拯救了朝鲜,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却没有任何一处有提到入朝的明军,似乎整场战争都是由朝鲜一己之力打赢的。除此以外,部分观众将“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混淆,认为韩国篡改历史,抹去了明军的痕迹。当然,历史上明军并没有参加鸣梁海战,这种低级错误就不予以辩驳了。而日本的观众就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就更直白了,认为韩国人故意混淆视听,罔顾事实、篡改历史,拍出了一部纯粹由韩国人的妄想而捏造出的电影。

万历援朝中的明军


对日本观众的看法,唐太宗表示深有体会,可以理解。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电影之中的鸣梁海战,与历史上究竟有哪些异同?中国、日本的观众,对《鸣梁海战》的差评究竟有没有道理吧!

鸣梁海战的背景

日本庆长二年(1597年),明朝、日本之间长期的和平谈判破裂,羽柴秀吉决定再次出兵朝鲜,派出了以四国、九州、西国为主的共约十四万人的军势渡过对马海峡。

羽柴秀吉


六月十八日,朝鲜水军在三道水军统制使元均的率领下迎战日本水军,但是仅在次日的海战中,朝鲜水军就因为失利而退却至闲山岛。七月十四日,朝鲜水军从闲山岛出击,于巨济岛与漆川岛之间的漆川梁停泊,然而在十六日的天明时分,由藤堂高虎率领的日本水军突然出现在了海上,一举击败了朝鲜水军,朝鲜水军伤亡惨重,主将元均为首的诸多将领战死。

朝鲜水军的主将

文禄之役(壬辰倭乱)时,李舜臣麾下的朝鲜水军四处出击,虽然不足以夺取制海权,但是却给日本水军造成了非常大的麻烦。那么,这么一个能征善战的水军大将,在漆川梁海战时为何没有出战呢?

李舜臣


这主要还得归功于李氏朝鲜的党争传统,在明朝、日本进行和谈之际,日军对朝鲜的攻势暂缓,少了外敌的压力,朝鲜内部又开始了斗争。到了庆长之役之际,加藤清正再度渡海来朝,朝鲜王廷命令李舜臣在海上阻击加藤清正,可是学过数学的李舜臣拒绝了这道命令,导致他被捕入狱,这也是《鸣梁海战》片头中李舜臣被动刑的背景。

虽然因为朝中有人斡旋得以免死,但是在漆川梁海战时李舜臣被罚“白衣从军”,只是一个扛长矛的小兵,直至元均战死以后,朝鲜才不得不再度把李舜臣抬出来救场。可是,李舜臣再度出任水军统制使时,他的麾下仅剩下十余艘板屋船,根本就不足以对抗日本。

日本水军的主将

鸣梁海战时,日军的主将乃是藤堂高虎。藤堂高虎出生于近江国的一个没落土豪之家,在乡间务农。后来,藤堂高虎以足轻的身份加入了北近江大名浅井长政的军队,在姊川合战中立功,开始崭露头角。

浅井家灭亡以后,藤堂高虎相继出仕了阿闭贞征、矶野员昌、织田信澄等人,最后转仕羽柴秀吉的弟弟秀长,在羽柴政权统一日本的合战中不断地立下战功,等到庆长之役时,藤堂村夫已经从农民变成了领有七万石领地的丰臣大名了。

藤堂高虎


不过,在电影《鸣梁海战》中,藤堂高虎虽然也是日军的主将,但是戏份却非常少,韩国人重点刻画的是在鸣梁海战中战死的大名来岛通总。

电影中,来岛通总一登场就与“贱岳七本枪”之一的胁坂安治打了个照面,其麾下的士兵们也个个都拽的二五八万一样,被胁坂安治手下的武士称呼来岛军为“海贼”,就差冒出来一句“你要成为我的伙伴吗”了。

这个在电影里牛逼轰轰的来岛通总是什么来头呢?其实来岛家对喜欢日本战国史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就是在第二次木津川海战中被织田家的水军胖揍的村上水军之一的“来岛村上氏”,所以来岛通总几斤几两,织田军出身的胁坂安治其实是心知肚明的。

照理来说,来岛通总不过是一万四千石的一个小大名而已,和无数的小大名一样,本该被湮灭在历史潮流之中,可是朝鲜出兵却改变了这个人的命运,让后世的人都记住了他——来岛通总是侵略朝鲜的日军中唯一战死的大名。大概正是因此,加上船夫一共才六百人的边缘人来岛通总,才会被电影《鸣梁海战》给刻画成是羽柴政权的核心人物,用电影中的台词来解释的话,他更是羽柴秀吉特意派来制裁朝鲜水军的狠角色。

来岛通总


然后就战死了。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之中来岛通总曾经对着一个牌位发呆,还和身边的家臣解释说这是他战死的兄弟。在历史上,来岛通总确实战死了一个兄弟来岛通之,但是来岛通之的年纪比来岛通之要大,自然不会是牌位上的“年二十五岁”。除此以外,我仔细看了下牌位的特写,上面写的名字并非是来岛通之,而是“夹岛通总”……姑且不计较错别字,来岛通总跪在自己的牌位面前是怎么回事?

另外,《鸣梁海战》中胁坂安治的形象是一个怂怂的胖纸,这只是因为他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罢了。在韩国人拍摄的其他有关“壬辰倭乱”的影视剧中,戏份更多的胁坂安治通常都被刻画成是李舜臣的宿敌、日本第一的名将。

哈哈哈。

对不起没忍住。

游戏里数据溢出的胁坂安治


两军的实力对比

鸣梁海战时,朝鲜、日本方面对两军的记载有着许多不同的地方,下面先简单列举下朝鲜方的记载。

《宣祖实录》:“闲山岛溃败以后,兵船器械散失殆尽。臣与全罗右道水军节度使金亿秋等,收拾战船一十三只、哨探船三十二只,于海南县海路要口把截,而有战船一百三十余只,从梨津浦前洋向来。”

《宣祖修正实录》:“贼将马多时,号善水战,率其船二百余艘欲犯西海,相遇于碧波亭下,舜臣以十二船,载大炮乘潮至顺流攻之,贼败走,军声大振。”

《乱中杂录》:“贼酋来岛守,领兵船数百艘,先向西海,至珍岛碧波亭下,时统制使李舜臣留阵鸣梁,避乱舟子百余只在后声援。”

《乱中日记》:“贼船无虑二百余只,鸣梁由入直向结阵处云,召集诸将,申明约束,举碇出海,则贼船一百三十三只回拥我船。”

朝鲜方面的水军战船如电影中一样,只有约十二、三艘而已,不过《乱中杂录》中却提到了朝鲜水军有“避乱舟子百余只在后声援”,也就是一些难民的船只。当然,如同好莱坞电影《斯巴达300勇士》一样,这些“避乱舟子”也被电影给抹去了。


日本方面对鸣梁海战的记载其实并不算多,因为这场海战中除了战死一个小大名来岛通总以外,对日军的攻势并没有影响。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从《毛利高栋文书》中收录的藤堂高虎等人在九月十八日写给石田三成等人的报告书信中窥得一二:

“一、風時分ニ御座候付而、此度者大船共ハ彼川口ニ残し置、小関舟斗にて去十日ニ打立、赤国浦〻嶋〻過半発向仕候事。

一、たいたんむろのむかひ水営と申城の瀬戸口ニ番舟・大船拾四艘、其外小舟数百艘かゝり居申候条、即十六日押懸申候而、卯刻より申刻迄相戦申候事。”

书信中提到,由于强风的缘故,日军将大船(安宅船)停留在了川口,仅率领较小的关船出阵,随后在鸣梁遭遇朝鲜水军的十四艘大船与数百艘小船。

朝、日两方对朝鲜水军实力的记载出入并不大,朝鲜水军的主力仅有十余艘战船。另外,日军同样也提到了朝鲜水军还有小船的支援,想必就是《乱中杂录》中记载的那些“避乱舟子”了。当然,这些小船的战斗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仅起到疑兵的作用。

不过,按照日本的说法,鸣梁海战时参战的并非是水军的主力,安宅船等大型战船都没有出战,日军先阵的战船只是快速灵活的关船而已,这些船只也就是在《乱中杂录》中提到的来岛通总率领的先阵。日本并没有提到参战战船的数量,但是如果只是先阵的话,想必不会有太多的船只。

鸣梁海战真的是“大捷”吗?

韩国人历来都声称“鸣梁海战”是一场以寡击众的“大捷”,在电影之中也是如此,李舜臣击败日军先阵的来岛通总以后,率领战船朝着藤堂高虎、胁坂安治杀来,击败了日军。


不过,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按照李舜臣的《乱中日记》的记载,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迎战日军之际,除了自己的帅船以外,其余船只都停滞不前,节度使金亿秋的战船甚至不顾主将后撤。直至李舜臣升起“招摇旗”后,巨济县令安卫、中军金应諴的两艘战船才缓缓加入了战斗。

电影里安卫和金应諴看见招摇旗后威风凛凛地独自进击,虽被李舜臣训了一顿,但是至少也营造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还是比较正面积极的形象。然而在李舜臣的日记之中,则又是另外一种景象:

“贼船迫至,事势狼狈,立中军令下,麾与招摇旗,金应諴渐近船,巨县安卫船亦到。余立船舷,亲呼安卫曰:‘汝强欲死于军法耶?’再呼:‘安卫敢死于军法乎?退去得生乎?’”

“又呼金应諴曰:‘汝为中军,而远避不救大将,罪安可逃?’”

也就是说,正如电影中描述的那样,李舜臣迎战日军时一度仅仅是以自己的帅船迎战,升起招摇旗后方才有战船进军,后来在他的军法威胁下,安卫、金应諴这才硬着头皮与日本水军交战。可以看出,安卫、金应諴并没有电影中那么威风凛凛,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要是整部电影里除了李舜臣以外的韩国人都是怂逼的话,那也不叫主旋律电影了。


经过一天的战斗之后,李舜臣自称“尽剿”敌船两只,“撞破”敌船三十只。韩国人认为“撞破”指的是朝鲜水军用战船撞沉日军战船,但是日本人却认为当时的记载并没有显示韩国人的战船有用以冲撞的冲角等构造,认为“撞破”只是击败船只,而非撞沉。

当然,鸣梁海战之后,李舜臣立即率领水军撤军,日本方面也因为天色渐晚,不熟悉海潮等原因不再对朝鲜水军进行追击。等到第二天藤堂高虎再度派出关船巡视之时,鸣梁已经完全没有朝鲜船只的身影了。



韩国人声称击败了日军数百艘战船,杀死八千余日本士兵,这明显是不符合历史的。要知道根据日本方的记载,鸣梁海战时参战的日军人数,加上没有出战的拥有安宅船的主力舰队,总数也没有超过八千人。

从战后朝鲜水军放弃制海权撤退,日军攻占朝鲜水军的根据地右水营以及珍岛来看,日军虽然在鸣梁海战吃了亏,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反而还继续着既定的作战计划进军。反观朝鲜水军在这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动作来看,这场所谓的“大捷”,恐怕只是一场与日本水军前锋的小规模交锋而已。

龟船存在吗?

在电影《鸣梁海战》的末尾,出现了朝鲜水军的龟船。

韩国人一提到李舜臣,就一定会提到李舜臣麾下的“龟船”。在韩国人的描述中,龟船仿佛那个年代的海上坦克一样,除了装备有重火力以外,还可以直接撞入日本水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一般开无双撞沉日军战船。

龟船


不过,在大部分的史料之中,都没有提到韩国人所说的龟船,无论是明朝也好,日本也好,似乎都不知道韩国人还有这样的大杀器。除此以外,“龟船”这么厉害的战船居然没有建造图纸或任何原型存留。现在我们看到的龟船都是当代韩国人想象复原的,即便有按照臆想中一比一建造的“龟船”,其重量也根本难以下水。

对此,韩国人表示,“龟船”是超越时代的秘密武器,所以没有图纸存留是很正常的。而在韩国,凡是质疑龟船是否存在的历史学者,都会被扣上“韩奸”的帽子。就如同韩国人至今仍然坚称唐太宗被他们射瞎了一只眼一样,韩国的影视剧经常罔顾事实捏造历史,这其实是一种文化自卑的体现。

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电影的角度出发,《鸣梁海战》都不是一部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