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被读错了,原来是“见贤思斋”

《复活论语》是王宏杰研究儒学三十余年的学术成果,站在先秦儒家文化的起点上,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儒学本义的《论语》。

《复活论语》破译了至今未解的、至今仍在争议的,有关《论语》内容的谜底,同时破译“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谜底,让我们看到了一部波澜起伏、荡气回肠的《论语》。

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复活论语》是《论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复活论语》,从正本清源到追根溯源,破译了《论语》留给我们的一个个迷团,其解读更接近儒学本义。

王宏杰发现,从西汉以后,后人在很多方面误解了儒学,同时也误读了《论语》。

当今我们该为孔子正名:

孔子,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世界历史上倡导并践行平民教育的第一人,是全人类的老师。

欢迎四海同仁前来曲阜儒风国学院共学、共修。


【原文】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第十七章


【注释】

(1)见,《说文》:“见,视也。”即看见、看到。本章指看到。

(2)贤,《说文》:“贤,多才也。”即有德行、多才能。引申为好、善。这里指好的行为。

(3)思,《尔雅•释诂》:“虑,思也。”思考、思虑。《说文》:“思,容也。”即把人事放在头脑、心坎。本章为语气词,无实义。

(4)齐,《尔雅•释诂》:“齐,疾也。”即迅速、疾速。《说文》“禾麦吐穗上平也。”即禾麦吐穗上平整。本章齐读作(zhāi),通“斋”,端庄。

(5)省,《尔雅•释诂》:“省,察也。”《说文》:“省,视也。”即内视。本义是视,察看。由视察、察看引申指对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进行检查。又引申指觉悟、明白。本章指省察。


【译文】

孔子说:“见到好的行为,要表现出端庄的样子;见到不好的行为,就从内心自我省察有没有做过。”


【复活论语】解读

说到“贤”,我们常把“圣贤”一起来说,比如“一心攻读圣贤书”。实际上,贤是贤,圣是圣,二者是有差别的。《金刚经》中称为“贤圣”,有“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就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佛教的“贤”“圣”是指大乘菩萨修行五十四位次中之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十地)及(等觉、妙觉)二圣的四十二贤圣以及如来。

儒家修学体系中,分为圣人、贤人、君子、士人、庸人。圣贤就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是指品德、智慧皆达到完美的人。而贤者,是品德和智慧还没有达到圣人的水平。儒家的圣人就是指孔子,称为“至圣”,就是我们常说的“大成至圣先师”。还有境界接近圣人孔子的人,分别是“复圣”颜渊,“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而根据儒家、道家、墨家的经典,圣人通常指古代的先王(圣王),也包括伊尹、傅说等的辅佐圣王的老师及贤臣,还有最后继承了先王道统的孔子。

儒家的“贤人”,孔子有确切的回答。《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公曰:‘何为贤人?’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不规绳。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贤者也。’”这是孔子回答鲁哀公的问话,是说所谓贤人,他们的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他们的言论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虽富有,天下人不会怨恨;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受贫穷。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后人认为孔子是说,见到贤人就心里想着要向他看齐。请问,在孔子的时代有多少贤人,在当今社会贤人又在哪里呢?如果见不到贤人,我们还拿什么来看齐呢?本章的“贤”与“不贤”,并非是指贤者和不贤者,所以对于贤者来说,是可以“看齐”的,对于好的、善的行为又如何能看齐呢?可以去学,可以去效仿,这里把“齐”作为“看齐”解,显然不合乎本章的语境。当人们见到善的行为的时候,最先有的应该是态度。如果是“看齐”,那就是有行动、有做法了。所以,“齐”不可以作“看齐”解。思齐(zhāi),在《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是赞美周文王的母亲大任的。思,语气词,用于语首,无实义。齐(zhāi),通“斋”,端庄。意思是说,那端庄的太任,是文王的母亲。思,作为语气词,无实义,在先秦典籍中也有用在句中的情形。比如,《诗•小雅•桑扈》:“兕觥(sì gōng)其觩(qiú),旨酒思柔。”所以,本章的“齐”,应为“斋”,是肃然、端庄的意思。我们学习本章,往往忽略后缀的“焉”字。焉,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比如,《书•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如果“齐”作“看齐”解,这句话没有必要有“焉”,如果非要有助词的话,也应该是“也”。我们从《荀子•修身篇》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句式,和本章是一个意思,这应是荀子在学习本章后的心得体会。“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修然,整饬的样子,即端庄的样子。愀然,忧虑恐惧的样子。意思是说,看到好的行为,要表现出端庄的样子,一定要自察有没有做到;看到不好的行为,要表现出忧虑恐惧的样子,一定要自省有没有做过。孔子在本章的“见贤”和荀子的“见善”,是一个意思。贤,善、好的。“齐焉”和“修然”是一个意思。“见不贤”和“见不善”是一个意思。“内自省也”和“必以自省也”是一个意思。而,就。内,内心。自,自身、自我。省,省察。这一章的结构,“思”和“而”是对应的。意思是:见到好的行为,要表现出端庄的样子;见到不好的行为,就从内心自我省察有没有做过。这一章的意思,显然讲的是修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王宏杰

诗人,

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者,

儒家文化与大乘佛法践行者,

《复活论语》学习和教育体系创始人,

《周易凿光》学习和教育体系创始人,

曲阜市教体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聘讲师,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传统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

博鳌教育创新论坛传统文化专委会首席专家,

曲阜儒风国学院院长、导师。

生长于华北平原,沧州以南潴龙河北岸。于天山脚下近三十载,博览群书,深入经典,勤学不辍,研习儒学、佛学、道学、易学经典,尤其对先秦文化的探索别开生面。主张用“追根溯源”到“正本清源”的治学路径,意在寻找各种文化的源头。从师于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系统学习南怀瑾先生著述。

数十年来深入学习《周易》的应用系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践,尤其对“梅花易数”的运用极其纯熟。为了进入《周易》的殿堂,解开《周易》卦辞、爻辞之谜底,以《十翼》为金钥匙,沿着《子夏易传》和《东坡易传》所传承的《周易》之源流,终于看到了《周易》的光芒。古今学“易”者,因被其即厚且高的墙壁阻挡,便把学习收获称为《周易凿光》。

研究古今诸家《论语》解读版本,继承南怀瑾先生、钱穆先生、李炳南居士对《论语》的注解思路,提出“复活”的观点,完成《复活论语》,全书近150万字。《复活论语》是“集百家之说,近一家之言”的重要著述,将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论语》呈献给读者,是《论语》研究史上的里程碑。

精研中华传统相学,阅人无数,以儒家文化为体,以人才管理为用,对识别人才、运用人才的典籍《冰鉴》和《人物志》解读和实用可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