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正安“新青校”如何巧破社会难题?

正安这块热土,历来不缺自我创新,自我革命的能力。从党建品牌“党群连心户”到“无中生有”的吉他产业,正安人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可谓千方百计。近来,在正安出现了一种新的农民学校,叫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当地人都简称为新青校。可算是该县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又一次新的尝试,有效破解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大量难题。

正安县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的起点同样源于农民。2018年,应村里群众的要求,正安县新州镇老城村支部邀请县、乡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白茶,让当地群众收益颇丰,也让村里群众白茶种植的热情高涨,于是在该村形成了农技专家助力农业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专家主动对点联系该村扶贫产业,精准匹配致富能人,形成了“导师制”的雏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正安县发现这样的精准定制的“导师制”,十分契合正安实际,再经过科学的研判和不断的尝试,第一所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在新州镇老城村成立,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正安县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从单纯的技术指导农业模式延展开来,形成了具有提供产业技术服务、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培育村级后备人才,夯实基层战斗堡垒的多功能基层组织建设、管理的助推器。

年近40岁的张小勇,17岁就出去打工,当过车间主任、厂长等。有阅历有想法,关键还有拼劲。2017年年初,张小勇放弃在外面的事业,回到家乡新州镇尖山子村,创立了汇绿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回乡后,他被聘为农民导师,看准尖山子村的气候特点,选择了寒凉蔬菜项目。他带领着村民种植500亩蔬菜,联结了50户贫困户,去年人均分红1000元。公司最初建立了200头牛的标准化养殖基地,流转了100余亩土地,种植牧草。在项目启动之初,他为村里30户精准扶贫户及20多户非贫困户建立了经济收入卡。

正安县凤仪街道大堡村村民冯佑强这个种瓜群众在西瓜上尝到了甜头:“真没想到,光卖西瓜就收入1万多元。多亏了村里办的‘新青校’,让我学到了西瓜种植技术,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堡村通过“导师工作制”的推行,加快产业发展,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群众有收入、集体能盈利”的双赢局面。

“过去老百姓发展产业受到传统的小农思想影响,思路打不开,不愿尝试新事物,通过‘农民学校’的开办,群众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全县产业发展一片生机,产业革命势头正旺。”正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琇感慨地说。即便是严寒的冬日,村民们都忙着在“产业教学基地”充电学习。

正安县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围绕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着力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按照政治素养好、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一好双强”的标准,着力健全完善“选、育、管、用、带”的“链条式”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不断为村级干部队伍充实新鲜血液、继续后备力量,切实解决乡村人才外流严重所导致的产业革命难以为继、人才振兴难以保障、基层自治难以实现等突出问题。

现在正安县新时代青年农民学校成为了引领农村产业革命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乡村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正安县的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乡村振兴、破解社会难题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

笔者了解到,截至目前,正安县共打造新青校181间,聘用导师1387名,选拔农民学员2.7万余人,其中青年学员1.2万余人。推动20个镇(乡、街道)打造了213个党建扶贫产业基地,充分吸引了青年农民返乡创业潮。先后培训农民13万人次,培训村级后备干部1322名,带动1277户5026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有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巧妙地破解了社会难题。

文/图:贾越峰 遵义杂志社全媒体记者 杨韬

原标题:正安:“新青校”巧破社会难题

主办 : 中共正安县委宣传部

承办 : 正安县融媒体中心

监制:杨德波

总编:向发谷

审核 : 文 玲

编审 : 赵永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