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成功的失敗”任務!經典電影《阿波羅13號》裡的危機處理哲學

阿波羅13號(Apollo 13)任務是美國阿波羅計劃中的第三次載人登月任務,於1970年4月發射。在發射後兩天,服務艙的氧氣罐爆炸,太空船嚴重毀損,失去大量氧氣和電力。三位宇航員詹姆斯·洛威爾、弗萊德·海斯與傑克·斯威格特不得不使用太空船的登月艙作為救生艇。在宇航員和地面數萬工作人員的同心協力下,最後成功平安返回地球,但未能完成既定登陸月球的任務。這次任務也被美國宇航局NASA稱為“最成功的失敗任務”。

阿波羅13號事故模擬圖


電影《阿波羅13號》是美國環球影業公司發行的一部紀實電影,由朗·霍華德執導,小威廉·布羅伊勒斯、阿爾·萊納編劇,湯姆·漢克斯、比爾·帕克斯頓、凱文·貝肯、加里·西尼斯、艾德·哈里斯等主演。於1995年6月30日在美國首映,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全球票房收入高達3.55 2億美元,並獲得了次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剪輯、最佳音效獎以及另外九項提名。電影對當年事故發生後的各種情況和處理進行了相當真實的還原,片中很多臺詞都是當時現場實際的對話,其中就包括那句最著名的臺詞“Houston,we have a problem”“休斯敦,我們有麻煩”,這句臺詞正是當時宇航員詹姆斯·洛威爾在事故發生時向地面彙報的第一句話,這句臺詞也在後來很多部電影中被多次模仿和提及。

《阿波羅13號》電影海報


這本電影可以說是現有航天題材電影中拍得最好的一本,筆者也非常喜歡,經常時不時就翻出來看一遍。電影中展現了很多面對突發的危機事件時處理哲學,對於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危機處理有很多啟示,今天筆者聊聊其中幾個精彩片段,和大家共賞。

最經典的臺詞


一, 危機初發時要保持冷靜,客觀分析情況,避免瞎猜造成誤判。

在危機發生時,往往情況不明,信息有限。此時容易因為著急而引發慌亂。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應保持冷靜和清醒的頭腦,客觀瞭解真實情況,切勿再情況不明時就胡亂做出判斷。

當阿波羅13號發生事故時,指揮中心曾短時陷入混亂,這時飛行主任吉恩·克蘭茲提醒大家冷靜,及時制止了混亂局面,並及時發佈了幾個最優先的指令,使大家重新回到了正常工作狀態。


二, 在對情況有初步瞭解後,對危機發展的趨勢加以分析,並及時調整工作流程,優先處理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事情,省略不重要環節,第一時間遏制危機發展勢頭,避免危機擴大和連鎖反應發生。

爆炸發生時,空地協同採取的第一批處理措施沒有發揮作用,這時宇航員意識到繼續試圖挽救指令艙已不可能,所以在地面尚未發出指令前,就開始啟動登月艙程序。標準登月艙啟動程序需要耗時3小時,而指令艙的氧氣只能再維持15分鐘,為此宇航員憑藉對程序的極端熟悉,直接省略了不必要部分,只將最基本的導航數據進行了轉移,僅耗時12分鐘就完成了登月艙的啟動工作,為後續救援計劃展開打下基礎。


三, 合理整合資源,做到最高利用率。危機發生意味著事情偏離正常軌道發展,事先準備的各種資源往往不再用於既定用途。在來不及或無法補充新資源的情況下,應將現有資源有效合理整合使用,不要糾結於用來做什麼,應關注於能做什麼,打破常規合理使用資源,將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

電影中,在確定了後續飛行方向以後,對於登月艙是否能堅持這麼長時間的太空飛行發生了爭執,登月艙製造廠家無法給出答案,而飛行主任吉恩·克蘭茲的一句話“I don`t care what anything was designed to do.I care about what it can do”“我不管設計的目的是什麼,我只管它能做什麼”結束了大家的爭論,確定了救援方案的大方向。

四, 及時請求援助。影片中,在大家確定了主要救援方案後,對於各種細節的處理就顯得關鍵起來,這時吉恩·克蘭茲要求大家和飛船設計、生產每個環節的人員建立溝通,及時有效獲得所有援助。


五, 逆向思維。

在研究重返大氣層時指令艙啟動程序時遇到了瓶頸,無論怎麼試驗指令艙電池的剩餘電量都無法勝任,這時備份宇航員肯·馬丁利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登月艙剩餘電量幫助指令艙完成啟動,最終獲得了成功。


六, 勇擔責任,給一線適當減壓。在登月艙準備實施手動點火以修正航路時,吉恩·克蘭茲對登月艙廠家代表提出的擔憂表示理解,同時表態無需對方個人擔責,這使得一線人員得以放手一搏,最終獲得成功。


七, 無論多麼困難,堅定信心永不放棄。片中多次出現各方詢問最終成功的幾率有多少,但吉恩·克蘭茲只回答一句話:“We are not losing those man!”“我們不會失去那些人!”正是這樣堅定的信念使整個救援最終完美成功!


對於這本影片中經典危機處理哲學的梳理暫時就到這裡。這本影片真實的反映了航天事業的科學性、嚴謹性和危險性,大家有興趣可以網上找來看一下,也許觀後會有更多啟示,也歡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