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鄂西山水(二三) 曾侯乙墓与隋州博物馆

草根影响力新视野 肖霞客(旅游达人)

随州市,简称随,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市境西界襄阳市、西南邻荆门市、东南接孝感市、东北抵河南省信阳市,北达河南省南阳市,地处江汉平原北缘低山丘陵区。随州是炎帝故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汉东之国”,素有“汉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称。市郊的曾侯乙墓曾经出土巨大编钟,为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维基百科)。随州亦属于鄂西地区,故在此系列文章中加以介绍。在大陆的重要考古发现中,包括湖北省“曾侯乙墓”、湖南省“马王堆汉墓”、河北省“中山国王墓”与“满城汉墓”、江西省“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等,此次路过曾侯乙墓遗址所在的随州市,抱着缅怀重要考古发现的心情前来。

曾侯乙墓是战国早期,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曾侯乙”(曾侯姓乙)的一座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随州又称为曾国。曾侯乙死于楚惠王56年(公元前433年),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未见的珍品,以在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上的成就而震惊世界,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与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早在二十年前就听过湖北省最大的古墓就是“曾侯乙墓”,且出土的文物大多在湖北省博物馆展示,也去过湖北省博参观过这些精湛文物,也买过有关曾侯乙墓详尽的书籍,故到湖北省博对这些文物就没有进行拍照,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墓室按方位分东、中、西、北四室,东室放置主棺,棺有内外两层,皆为木质。外棺镶有青铜框架,长3.2米,宽2.1米,高2.19米,重达3.29吨。墓的中室放置随葬的礼器和乐器。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四间墓室共出土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器、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约15404件,其中有8件被定为国宝。许多器物造型奇特,形象逼真,纹饰华美,充分体现了南方楚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在随地交融汇通的特点(百度百科)。

此次从武汉前往武当山,路经随州参观曾侯乙墓遗址,从武汉到随州的高铁约一小时可到,从随州站到曾侯乙墓遗址约8公里,此遗址在个小山丘上,进入后可参观这个大墓,目前墓室所出土的文物皆已搬至博物馆,但能看到这个220平方米的大墓颇感震撼,大墓的每个墓室四周与底部皆为巨型木条环绕,且已呈碳化现象。此外,此遗址除大墓外,只剩图片可供欣赏,得知在离遗址不远处的1.5公里,还有一处“随州博物馆”可参观,即刻驱车前往。

曾侯乙墓原址与随州博物馆之相对位置

随州博物馆位于擂鼓墩大道中段西侧的厥水河畔,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擂鼓墩古墓群”毗邻,占地100亩,馆舍由展厅、文物库房和辅助用房三部分构成,集编钟演奏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藏文物306,140件,着名的有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与曾国铜器群、吴家坞墓地出土的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三里岗毛家冲村出土的凤鸟扉棱铜搏、安居羊子山出土的鄂国铜器群等。尤其是青铜器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内涵丰富、时代跨度大,而且铸造精美,在大陆屈指可数,被誉为“青铜器王国”。特别是曾国青铜器群,为研究曾国文化及曾、楚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史料。战国菱形勾连云纹铜敦之精美,为国内已出土铜敦之首。随州擂鼓墩二号墓出土的36件编钟更为珍贵,其音色、间律均与曾侯乙编钟相通,被称之为曾侯乙编钟的“姊妹钟”,有兴趣的读者可阅读“走进随州博物馆”,此行获得满满的收获,对随州的考古发现惊叹不已。

随州曾侯乙幕遗址,可见每个墓室的结构

置于地板下方的曾侯乙墓模型,红色小长盒为陪葬棺,右方大长盒为主棺

外形精美的铜尊

铜尊上有狰狞的脸部外观

卣(音友)是一种盛酒的器具。其形制粗口、大肚、顶上有盖且有提梁

卣有长颈圆体壶形、有盖、盖上有纽、下有圈足,两侧有提梁

匜(音宜)的腹硕而椭圆、兽首形,底无足

双耳莲瓣盖铜壶

联禁方铜壶,壶颈两侧各有一攀附拱屈的龙形耳

铜尊缶,直口稍敛,下腹收敛,有极小圈足,肩上有双钮链环耳

有盖的铜鼎,可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

此有盖的铜鼎,外形更为精美,两侧有提梁

造型奇特的铜钟,两侧是斜边,铜顶有公鹿

菱形勾连云纹敦,图案精美繁复

可盛放炭火的提梁铜盘

瓠壶,可盛装液体的大腹容器

古墓出土时的模型,游客投了许多纸币祈福

銮铃,是马车上装饰的青铜铃铛

生锈的铁刀

三只造型不同的陶狗

陶井与汲水器

陶猪舍,还可见到陶猪

陶罐与陶豆

有盖的陶瓶

刊登鄂西山水系列文章时,不幸发生武汉疫情,特别是受害最深的湖北省民众,期盼尽快战胜疫情,使得社会大众能尽快游览湖北的好山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