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互联网+”,让陇南传统农业跳起“现代舞”

全国人大代表梁倩娟所在的徽县水阳镇石滩村是一个偏远村落,曾经因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村里虽然出产许多土特产,但却卖不出去,更谈不上卖个好价钱。村民们守着“珍宝”,过着穷日子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何让山里的“宝贝”变成农民致富的“金钥匙”?2013年底,陇南提出“433”发展战略,把电子商务作为“三个集中突破”之首,明确通过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交通物流等条件,扬长避短,把优势资源与外面市场精准对接,通过打破信息流瓶颈带动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等要素聚集,改善产业集群规模小、实力弱和集约化程度低的状况,快速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方向既定。陇南上下迅速行动,狠抓落实,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短短几年间,全市先后开办网店14602家、微店10000多家,实现农产品网络销售118.28亿元,贫困群众人均增收710多元。

梁倩娟也乘着全市发展电商的东风,实现了从普通的农家妇女到创业“女先锋”的华丽蜕变。如今,她开办的网店“陇上庄园”,年收入达450万元,辐射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发展,其中包括100多户贫困户,她本人也因“电商”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电子商务让陇南众多的农特产品声名远播,曾经烂在地里没人要的东西,如今销往全国各地。”梁倩娟说道。

不仅梁倩娟,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的负责人郑文山,也一样成了陇南电商发展的受益者。据郑文山介绍,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贫困户”的方式,将贫困户直接作为电商企业的供货商,仅2016年,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120多吨,帮助76户贫困户稳定脱贫。

也因此,康县兴源土特产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并荣获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新农民创业创新百佳成果奖”。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陇南突出绿色品牌、生态优势,开发适销网货产品1200多种,打造了武都花椒、成县核桃、礼县苹果、康县木耳、宕昌药膳、文县茶叶、两当土蜂蜜等一批知名网货品牌,引进培育了大樱桃、草莓、金银花、油牡丹等一大批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

今年“双11”,陇南的橄榄油、苹果、花椒、核桃等农特产品再次成为紧俏货,销售最好的花牛苹果,销售额达到了283万元;秒杀单品两当狼牙蜜,1分钟销售额50万元。

辛勤耕耘必有回报。几年来,陇南的电商扶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发展,陇南也先后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第三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获得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2018年全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称号。

与此同时,陇南电商的快速发展,倒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激发了农村经济活力,大大提升了陇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记者 韩县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