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夜游“北方威尼斯”,泛舟六座古城之上

一座城市,有了水,便有了灵性。作为身处 江南 的 扬州 人,自然懂得这样的道理。但由于 中国 地理气候的原因,北方,往往给人以干旱、缺水的印象。但偏偏有这样一座古都,因水而生,因水而盛,也因水而衰。走进包公湖的码头,踏上精致的游船,开启夜游大宋御河的行程。每个城市都会有那么一条河,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市井味道。但 开封 可这条御河却与众不同,它不仅贯穿着城市的中心,还连接着包公湖与龙亭湖两大水域。这不仅是 开封 城市的中心,也是 开封 历史文化的核心。

“一城宋韵半城水,梦华飘溢伴汴京”作为八朝古都的 开封 ,2200多年的历史,大半都在这 水里 。从战国到明清的六座城池淹没在水下的泥沙中,而耳熟能详的包公稳坐 开封 府、赵匡胤点状元、杨家天波府等传说,也散布在河湖两岸。在我们登船的码头对面,就是举世闻名的 开封 府,但真正的 开封 府,也早已淹没在这包公湖下。夜晚的 开封 城,少了几分白天的喧闹,多了许多夜晚的静谧。船行河上,两岸的风景如画卷般展开。造型各异却又透露着宋朝古风的桥梁横跨两岸,11座桥梁与这蜿蜒流淌的御河构成了一条通往古都汴京的时光隧道。两岸的仿古建筑被灯光所点亮,倒影在水面上摇曳。每每从桥洞下穿过,呈现在眼前的风景都会更新变换,仿佛穿行于清明上河图之上。千年前古都的繁华盛景,也不过如此吧。

忽然,远处传来悠扬的歌曲声,沿河而建的亭台上,几位身着宋装的演员正在演奏着耳熟能详的宋词。在鼎盛一时的 东京 ,宋词乐舞自然是皇室贵族最爱的娱乐项目。华灯映水,画舫凌波,桨声灯影,宋词乐舞,此时的我仿佛也成为了某个宋朝的妇人,在这御河上与友人谈笑风生。游船线路的终点就是曾经大宋皇城的所在——龙亭湖。这里是 开封 城摞城的发掘地,偶然的一次清淤让沉寂了千年的六座城池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古人不仅执着的在此建城,甚至连中轴线都未曾变过。许多人不理解为何水灾频发的 开封 会屡次成为历史上重要的都城,其实,这都是因为 开封 富饶的水系。

开封 城古有四水贯 开封 之说,汴河、蔡河、 金水河和五丈河环绕 开封 。春秋的浚水,战国的鸿沟,秦汉的汳水,隋唐运河……还有自始至终与之陪伴的 黄河 。在古代,河流不仅是农业的重要支撑,也是交通、军事的重要保障。即使如今,除了我们所在的御河,城外还有济水、汝水、京水等众多河流和众多湖泊。如此看来, 开封 一点都不像一座北 方城 市。

水给 开封 带来了悠久的历史,带来了城摞城的奇观,却也包含着众多的苦难。 黄河 的决堤、改道不仅湮没了 开封 城的历史和繁华,也让曾经举世闻名的 东京 汴梁变成如今的 开封 小城。重新踏上包公湖码头,仿佛从千年大宋穿越回到现代。回想着刚刚的经历,真可谓“船在御河行,人在船上看,百尺御河百样景,百丈御河看宋韵”。

双龙盘旋的开封第一巷,千年大宋文明的源头

作为 中国 八大古都之一, 开封 城除了璀璨的大宋文化和可口美味的小吃,还有许多老胡同和名人故居遗留下来。与 福州 的三坊七巷、 临夏 的八坊十三巷同名, 开封 也有七街八巷之说。而在众多的街巷老胡同之中,双龙巷无疑是 开封 第一巷。

龙,自古以来就是皇室特有的象征。别说平民老百姓,就是权贵大臣都不允许使用。但在 开封 ,却有一条以龙命名的巷子,一条不够,还是双龙,堪称世间罕见。相传逃难于此的赵弘殷用一条扁担挑着他的两个儿子在这要饭,后来这两个小孩先后当上了皇帝,他们就是赵匡胤与赵匡义,这条巷子也由此从原本的鸡儿巷改名为双龙巷。双龙巷重新开街的这日,正好是周杰伦41岁的生日。其实,说到底,周杰伦的出名还要谢谢这位双龙巷走出来的皇帝。他早期脍炙人口的《双截棍》,是由武术中的大小盘龙棍发展而来,而发明它的,就是还未登基时的赵匡胤。

除了众多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最能承载这个故事的,要数小巷中墙壁上的一个龙头石雕了。如今的石雕嵌在民居的墙壁上,相传是清代所塑。原本有两个龙头,以纪念两位皇帝由此走出。如今,却只剩下这孤零零,早已被风化的没有了棱角的龙头注视着小巷的变迁。手抚石雕龙头,让人有诸多想象。当时,谁能想象,千年的大宋文明,就开启于这条只有500多米的小巷。对于我这个 扬州 人,可能对这条小巷有着更深一层的感情。此时,史公祠梅花岭上的腊梅开的正香,而这座祠堂的主人史可法就是 开封 人,而且就居住于双龙巷之中。只可惜清朝 黄河 的任性,将他的住处夷为平地。

双龙巷之所以如此有名,并不只因为两位皇帝的传说,也因为它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合院建筑群和 开封最大的民国建筑群。民国时期的这里,曾经是 开封 有名的富人区,比肩 北京 的南锣鼓巷。地处 开封 城中心的双龙巷,交通发达,又靠近省直机构所在地,闹中取静,自然是名人聚居之处。著名数学家杜孟模,无产阶级革命家罗章龙,孔子的75代孙、著名水力学家孔祥榕等,都曾在此居住,也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置身于民国建筑群中,感受着一砖一瓦的历史沧桑。与清朝的建筑形式差不多,这里的房子大多是青砖灰瓦,卯榫结构的屋架,木质的窗子配上精美的雕花。偶尔门口也能见到精致的下马石、拴马石,无一不彰显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主人的财富地位。只是,如今名人的风流都已烟消云散,只留下小巷中浓浓的市井气息。

原本破败不堪的双龙巷经过修葺重建,已然涅槃重生。不管是赵匡胤、赵匡义的双龙,还是民国大家的故居和传说,都已然成为这条小巷,乃至 开封 城珍贵的历史文化积淀。

三山不显,五门不照,开封的历史都藏于此

当听到 开封 的城墙是 中国 现存规模第二 大城 墙时,我想,第一肯定是 西安 吧。谁知, 西安 只能屈居第三,第一的竟然是六朝古都 南京 。“有城必有墙”。城墙,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不仅是一座城池规模和繁华程度的象征和标志,也是一种极其重要且有效的军事防御设施。而如今提到城墙,人们想到的往往是 西安 、 北京 、 南京 ,而 开封则很少有人提起。纵观历史,自魏都大梁起, 开封 的城墙史已经长达两千三百余年之久。相比之下,西安 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唐,距今一千四百年左右。 南京 则起于明朝,距今六百多年。 北京 与 南京 相比,也只是迟了几十年。如此算来,三座城墙相加,也比不上 开封 的古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