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山东战疫群英谱丨张晓丽:流调“侦探”绘出患者轨迹图

1月21日晚,腊月二十七,当人们沉浸在春节欢乐氛围中时,临沂市发生首起输入性家庭聚集性疫情,并已有两人发病,需要立即开展现场调查工作。正在工作专班值守的临沂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张晓丽,接到命令后,带领流调队员迅速赶赴患者家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网上都把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称为“流调侦探”,而具体到工作中,张晓丽认为,无非是“细心”、“敏锐”,才能绘制出确诊患者的轨迹图。在1月21日晚的调查中,出于专业的敏锐性,张晓丽不但采集了病例标本,还对密切接触者、可能受污染的内外环境进行了采样。正是这个决定,让临沂在国内首次发现了无症状感染者,首次发现病毒可以在外环境传播的证据。

随后,张晓丽主导制定了临沂全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开展了密切接触者检测、环境标本检测工作。在总结这起聚集性疫情时,张晓丽说:“在当时的国家防控方案上,是没有明确这项内容的,只是出于职业的敏感,多采集了些样本,不想遗漏任何的疑点,没想到省里还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了肯定。”

作为临沂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的负责同志,张晓丽参加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最多。无论何时接到疫情命令,她都在第一时间迅速赶到现场,面对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危险因素与暴露史以及详细的活动轨迹。

连体防护衣、护目镜、N95口罩、双层乳胶手套、双层靴套……这是张晓丽和战友们赶赴现场前必须要穿戴的“工作装”。与病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是对身心的一次考验:一次询问几十个流调项目,语言交流、双手比划、书面交流……一场流调下来,就像是一场艰难的“谈判”。尽管正值严冬,但是由于防护服的密透性,很快就汗流浃背,雾气笼罩着镜片,眼前模糊一片。

1月20日至今,张晓丽和战友们轮班倒,24小时监控疫情动态,全时段搜索追踪管理密切接触者,时刻准备赶赴流调现场,吃住几乎都在办公室。他们用过硬的专业技能,顺利地完成了全市几千次流调任务,为科学制定管控方案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