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福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启用 99名老人搬“新家”

大小新闻客户端11月29日讯(记者 姜晓 通讯员 潘丹丹 林冠利 常鲁滨 摄影报道)昨天上午,福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暨九如城康养中心福山院举行揭牌仪式。在此之前的4天时间里,福山区4家乡镇养老院的99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搬进了新家。全市首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模式,全市首家公建民营运营模式,让福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以更好的服务惠及更多老人。

特困老人享受星级服务

“这是我来的第三天,在温暖的新家里,每天都像过年一样……”福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供养楼里,来自东厅的81岁特困老人李学明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冬日的港城寒意袭人,但李学明的房间里却温暖如春。老人正看着喜欢的京剧频道,阳光透过玻璃,照在他的脸上,温暖而慈祥。旁边的娱乐室里,老人们有的凑成一堆打牌,有的专心写字画画,还有的在康复室里健身。

每张床都有紧急呼叫系统,每层都有护士站,每栋楼都有医疗中心,记者看到,福利服务中心为老人们准备了充足的医疗保障。“还拥有专业的膳食服务,配备营养师保证老人三餐营养均衡;采用医用护理功能床,专业的医疗电梯提供应急救助的便利。整个院区全部采用无障碍安全防护设计,外加人性化的设施配套。”福山区民政局局长孙丽娟介绍说。

社会福利中心占地85亩,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建有1栋综合楼和4栋养老公寓楼,共设床位900多张,设立颐养中心、养护中心、安养中心和医疗中心,满足高龄长者、失能半失能长者、失智长者等全方位的养老需求。

不仅能健康养老,还能快乐养老。老人们居住的楼层,都配有阅览室、文化活动中心、康复医疗中心。房间外,花园式的布局令人心旷神怡,绿化园林、艺术景观、林间休闲道、休闲广场等绿化覆盖率达到60%,一年四季享受鸟语花香,让老人们在最舒适的环境里生活。

集中供养实现“老有所依”

24日开始,福山区乡镇养老院的特困人员开始搬新家。截至昨天,99名老人已经全部搬进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这里安享晚年。“福山区在全市率先实现特困人员集中区级供养,目的就是让特困老人享受到跟社会代养老人一样的服务。”孙丽娟说。

为了让老人感受到新家的温暖,在搬家之前,工作人员走遍了各个乡镇养老院,将老人的情况进行摸底,根据他们的身体情况进行房间分配。还为每位老人配备了崭新的生活用品,定做新衣,在衣服上绣上自己的名字。“很热闹,比过年还开心……”一位老人笑着说。

福山区共有特困人员247人,其中集中供养特困人员99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48人。今后所有的集中供养特困老人都将在生活、医疗、娱乐等于一体的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生活,这里为老人配备了专业的护工,自理老人的护工配置比例为1:10,失能老人为1:6,并为老人提供24小时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公建民营,融更多社会资源

政府搭好台,企业来“唱戏”。在社会福利中心的运营上,福山区成功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模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灵活经营促进管理人性化,既保障政府托底功能,又撬动社会资源,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多赢,推动全区养老服务水平整体跃升。

福山区投入资金1.6亿元,建设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建好后,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由九如城集团运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真正实现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花园式、高品质养老。专注于养老产业的九如城将集团成熟的养老运营理念和特色服务项目,充分运用到福利中心的管理中,力争将福山康养中心打造成福山区的标杆,带动福山区乃至烟台市养老产业的发展。

公建民营模式,不仅能让老人享受到一流服务,还将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到养老产业中。在昨天的揭牌仪式上,福山区民政局、福山区卫生健康局、福山区文化和旅游局、高新区福山园分别与九如城集团签署了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委托运营协议、医养结合示范合作协议、文化艺术培训协议、天府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委托运营4项合作协议。

福山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不仅使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生活有了依靠,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而且将逐步开展社会代养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