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庆祝改革开放40年」岷县:从茅草屋到小洋楼

从茅草屋到小洋楼

——岷县农村人居环境四十年巨大变迁采访见闻

岷县清水乡刘家村

“改革开放春风来,绿化群山显真情;危房改造困难户,扶贫资金来补助;买电器、拉网线,自来水送到家里面;精准扶贫家家乐,党心民心心相连;基础设施大发展,村社巷道水泥路,田间修起开车路;交通发达出行便,过往车辆不间断;水泥路儿新崭崭,油门只需轻轻点;从此告别坎坷路,游子归来笑开颜。”在岷县十里镇齐家村文化广场上,一首动听的“花儿”唱出了岷县人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曾几何时,这儿“山大沟深石头多,无树缺草没水喝;人穷落后文化浅,科学技术不愿学。土院土墙土坯屋,年久失修不能住;大山深沟边远户,交通不便难致富”。

改革开放,让这个“十年十灾”、灾贫叠加的国扶贫困县蝶变重生。截至2017年底,岷县共有2.43万户10.92万人实现稳定脱贫,贫困人口下降到1.95万户7.39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6.56%。“美丽乡村”建设遍地开花,群众人居环境发生质的飞跃。

昔日“烂泥湾” 今日“桃花源”

岷县麻子川乡吴纳村是该县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提起曾经的吴纳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海龙颇有感慨:“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小的时候这里的穷困外面人是无法想象的,有的家里连吃饭的碗都没有,在睡觉的土炕角上凿个坑,用来盛饭吃。”

王海龙告诉记者,那时候村里全是茅草屋,只要下雨肯定会漏,晚上根本睡不了觉,床褥全是潮湿的。

吴纳村地处迭藏河源头,属典型的二阴山区,年降雨量大,常年四季泥泞不堪。特别是一到雨季,没有河堤的吴纳河水就带着泥浆漫进村里,村道泥坑遍布,村里人出行困难,车辆更是无法进村。到了晚上,村里只有稀稀点点的煤油灯的亮光。“我们小的时候写作业必须赶时间,煤油灯也不是时时刻刻可以亮着的。”在王海龙眼里,曾经的吴纳村是真正的一穷二白。

徐改新,40岁,吴纳村二社村民,邻里亲切地称赞她为村上的“形象大使”。因为她家的变化正是吴纳村由“烂泥湾”变成“桃花源”的生动缩影。

和煦的阳光下,坐在宽敞整洁的院落里,徐改新跟记者聊起了这几年吴纳村的变化。“以前我们吴纳村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大,1997年村里才通电,2000年全村群众才彻底告别了茅草屋。这几年借助灾后恢复重建,我们村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村社坑洼不平的土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以前破破烂烂的旧房子,变成了规划整齐、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小洋楼,还新建了文化广场和蔬菜大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吴纳村的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乡上鼓励群众开展中药材产业标准化种植,建成了1000亩当归育苗基地和500亩当归标准化种植基地。县上扶贫、畜牧等部门投放项目扶持资金150多万元,并将引进的600只羊投放给贫困户,带动全村发展畜牧产业。还采取“一个工匠至少带一名本村群众为学徒”的办法,培训瓦工、钢筋工等建筑专业技术人员50多人。

徐改新高兴地说:“我们村还成立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小组,形成‘周检查、月评比、季表彰’机制,并通过光荣榜、警示榜对检查评比结果进行公布,激励群众形成‘家家讲卫生,户户比干净’的浓厚氛围。”

据了解,2016年吴纳村被甘肃省文明办等五部门授予“绚丽甘肃·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2017年入选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我们村越来越漂亮了,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好多人到我们这里休闲旅游,村里几家农家乐的生意可红火了。”徐改新自豪地说。

西寨镇田家堡村新居

迈进新时代 乐享新生活

日前,记者来到岷县申都乡新民村文化广场,看到一群老年人正在这里或吹拉弹唱,或挥毫泼墨,或凝神对弈。“有了文化阵地,我们活动有了场地,玩乐有了去处,生活面貌跟几年前大变样。”现年73岁的李贵生老人高兴地说。

进入新民村综合文化站,阅览室、电脑室、培训室、健身房一应俱全。“过去农闲没地方去,我们只能看电视、打麻将;如今有了文化站,可以聚到一起下棋上网,还可以跳舞健身。”村民赵悦胜说。

日前,记者走进海拔2700多米的岷县梅川镇永星村。5年前,岷县“7·22”震后满目疮痍的村庄褪去了伤痕累累的躯壳,集中重建点上一座座漂亮新居整齐划一、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白色的外墙、青一色的琉璃瓦、坡屋面式的顶檐……村庄街道干净靓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拉路”是个藏语地名,藏语译音就是“山顶上的村庄”。2013年7月22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使该村民居几乎全部摧毁。经过三年时间的恢复重建,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墟上林立起了青砖白墙的钢筋混凝土二层楼房,院落围墙上饰有好看花纹图案,白墙青瓦坡屋顶上的雕花兽脊尽显地域特色和传统文化。

董茂平,47岁,岷县禾驮乡拉路村村民。他家的二层新居依山向阳坐落在山坳里,门前的杏树上缀满了含苞待放的花蕾。董茂平家里装上了液晶电视和组合沙发、茶几等新式家具,客厅里挂上了字画,客厅角落里摆了几盆迎春花灿烂绽放。老董兴冲冲地向记者介绍他家装修时安装的高科技电控地暖和炕暖,“不仅可以自由定温,而且取暖成本要比煤炭节省不少。”

岷县禾驮镇随固村地处沟区,当时虽然绝大多数村民在灾后重建中盖起了新房,但是出行难、吃水难一直以来是全村群众的“难心病”,大伙儿一直盼着能够改变这种现状。为此,岷县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除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县财政、扶贫等部门抽调专人吃住在村里,一线解决各种困难。硬化村内道路和活动广场,修建便民桥和防洪河堤,实施自来水入户工程和美化亮化工程,为贫困户修建卫生厕所……通过一段时期,一件件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难题得到了彻底解决,也为村里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如今走进禾驮镇随固村五保家园,崭新的设施、宽敞的房间,住进来的几位五保老人正在悠闲地在院子里活动。五保老人潘麻女感激地说:“在这吃得好、住得好,还给我们安装了碳纤维电地暖,冬天都不用自己烧火了。”同时,县上还为村里新建了120平方米的互助老人幸福院,形成了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日间照料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民生保障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扶贫攻坚小康在即。如今的岷县儿女前进的脚步敲击着时代的大门,正积蓄着奋斗与梦想的绵延之力,大踏步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牛小栋 张新建 后斌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