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炎夏逼近 赏析传统古建探索古人生活文化 为生活带来一丝清凉

明 唐寅 守耕图卷(局部)

古人小小的几间茅屋,隐于山林幽处。

往往,它们没有复杂的装饰,

仅一顶、一门、一窗、四柱,

就勾勒出让人悠然神往的空间。

屋内,若一人,则秋窗读易;

若一对,则剪烛西窗。

古代诗人像陶渊明对于窗子的这种精神,颇有会心。《归去来辞》有两句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不等于说,只要有窗可以凭眺,就是小屋子也住得么?他又说:“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意思是只要窗子透风,小屋子可成极乐世界;他虽然是柴桑人,就近有庐山,也用不着上去避暑。

“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 刘熙《释名》

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现在的轩窗都没什么人说起,城市里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玻璃窗。又哪里还会有:

窗含西岭千秋雪

梦觉隔窗残月尽

……

古人知美,

衣食住行莫不见诸于美。

造窗,更是三分匠意,七分文心。

以窗借景,尺寸间尽收大观。

意,不浅露,

境,不穷达,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窗外是大千世界,

窗内是内心情怀。

一扇窗,

开合之间,

是在云卷云舒里的风轻云淡。

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

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予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

凭栏而伫,倚窗而立,

大抵是文人们最热衷的姿态之一。

大概太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

都是源于那临窗一站后的灵光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