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崛起,139:利万高速控制性工程磁洞沟大桥工程建设纪实

崛起,139

——利万高速控制性工程磁洞沟大桥工程建设纪实

董祖斌

在武陵腹地恩施,沿着318国道从恩施向西行,经过鄂西屋脊齐岳山后,会到达鄂渝门户小镇谋道镇。谋道镇一侧,是现在崛起的旅游风情小镇苏马荡。沿着丹霞地貌暗红色的山崖,一排排新颖、整齐的住房临崖而立。站在这些风光秀美前临深渊的高楼旁,极目远眺,数里之外,就是绵延横亘的齐岳山。而这之间,是一道巨大的沟壑,沟壑太深,山上白雪飘飞,沟里桃红李白;山谷太宽,里面还分布着几个村落,住着千百年来生息于此的土家苗族儿女。

此沟名唤磁洞沟。相传此处有山洞出产富含磁铁的矿物,因此而名。


两面高山,一道深壑,林海茫茫,稻浪起伏,山水人家,田园风光,晴日则花树耀光,遇雨辄云飘雾荡,凭栏一望,任何角度都是难得的风景,如梦似幻,蔚为大美!


当然,两面高山虽然一眼望见,可是悬崖阻隔,真正要互相到达,步行至少需一天时间。多少年前,这里居住的人们,互相站在崖上山歌对答,表情达意,一想那漫漫行程,恨不得希望这山谷里能平地冒出一座桥来,连接两岸,如此,那真是“一桥飞架南北”,须臾可至。可是,世代居此的土著深知,在磁洞沟上架一座桥,那是比神话还要缥缈的想象。


时光进入21世纪初叶,一条消息在这里开始传播:利川与万州之间要修高速公路!而且这条高速公路正好要经过磁洞沟,这里真的将会架起一座高桥,连接自齐岳山绵延过来的磨盘山和苏马荡!


人们将信将疑。这里高峰密布,沟壑纵横,架桥谈何容易?当然,前些年从齐岳山下面穿洞而过的沪渝高速还是让人们领略到了现代科技的神奇伟力,也许这就是真的呢!


这还就是真的!

原来,沪渝高速建成通车今后,极大地促进了武陵地区的发展。可是,那条高速路穿过恩施利川齐岳山后,直奔重庆,可是万州与利川虽接壤相邻,仍然需要翻山越岭,爬山涉水,两地仍然阻隔重重。修一条高速公路不仅是相邻两省、两州市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的必须,更是武陵经济圈与长江经济带联通的纽带,也是中国东部与西部进行连接的重要通道之一,其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不可估量!

按照设计,这条利万高速公路走向正好从磁洞沟经过。而磁洞沟这里的建设项目就是一条从沟底架起、连接两岸的大桥!

村民们从沟底仰望那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摇着头,目光凝滞,半晌不言。


2012年12月底,海拔较高的利川谋道雪花飞舞,北风呼啸。村民们都在开始忙着去集镇买年货,准备过年了。

磁洞沟里,世代居住着近千村民。虽然谷底很深,而且几乎四面都是悬崖峭壁,可是沟底还是有着一片肥沃的土地。这里分布着几个自然村子,桂花村,磁洞村等。稻麦飘香,鸡犬相闻,只是这沟里没有公路,就是去谋道镇赶集,也得背着背篓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徒步走,其实世代的磁洞沟人都希望能早日结束这肩挑背驮的日子。


就在这年12月底雪花飘飞的这个日子,赶集的村民在挂满台阶的山道上遇到了几个往沟里走的外地人。来的人用一口普通话向他们问路,并咨询一些村里的情况。好奇的村民一打听,马上心里产生了热情:这是来磁洞沟修路的人!


冒雪赶往磁洞沟的这批人并不多,但是他们是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确切地说,他们是临危受命的几员大将。为什么?因为这个工程在整个利万高速的建设中,是重中之重。而且,这个磁洞沟大桥是整个项目建设承担者中铁十四局成立以来承担的最高的大桥项目!建设的艰难和考验的艰巨不言而喻!


磁洞沟大桥项目在设计时就因为其巨大的浇筑量、建设高度、复杂的地质条件及施工环境恶劣被确定为控制性工程。冒雪前来踏勘的这拨人其实也捏着一把汗,心里忐忑!当然他们也是指挥部经过多次决策,最后科学选定的一班人。他们年龄虽然都不大,可是在高速公路建设上都可谓身经百战了。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班人里面,几乎连一个湖北人都没有,分别来自山东、宁夏等地,真正的“千里迢迢”。


磁洞沟大桥项目所在的第一标段经理梁金宝,临危受命,肩负起这一重大工程建设使命。自然,磁洞沟大桥的主要负责人选也成为梁金宝深深思考的问题。梁金宝作为资深的高速建设专家,走南闯北,经验丰富,战绩卓著。他也很清楚,干好这第一标段的工程,一定要确保磁洞沟大桥的施工进度及质量。而要干好利万高速项目,则首先要干好这个工程,必须找到一个能打硬仗的团队,尤其要有一个能统率这一班“能人”的“帅才”。自然这应该是作风硬朗、经验丰富、极具人格魅力的人。


而一场经典的战斗,一定具有非凡的故事性,磁洞沟大桥项目也一样。刚开始磁洞沟的工程建设之初,主要负责人另有其人,可是在几次指挥部进行的检查中,项目一开始就出现了一些失误,此番故事在稍后表述。这些失误虽然经过了惩处,但是触动了指挥部对质量的高压神经,那是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敬畏!丝毫不能麻痹!他们显然意识到需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换将!换一位有勇有谋,指挥若定的大将上去!经过深思熟虑,一个人在梁金宝的脑海中跳了出来,这个人就是冯德元!


这个人选一提出来,马上得到了指挥部的赞同。50岁的冯德元,是中铁十四局二公司桥梁施工管理资格最老、经验最丰富的管理专家。1981年,随着中央裁军一道命令,他作为最后一批被安置的铁道兵进入中铁十四局。进入工作岗位以后,退伍不褪色,保持了军人的那种服从命令、敢于拼搏的作风,把修路建桥当成毕生的追求。30年来,风风雨雨,征战不休。屈指一算,他已参加过20多个桥梁项目的建设,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陇海线宝天铁路特大桥、济南顺河高架桥、泰曲路特大桥、天津南外环高架桥、张家口特大桥等等。而且这些项目质量很高,其中获鲁班奖3个、国优工程5个、其他基本都是部优工程。从1998年开始,冯德元一直担任项目部架子队长、副经理、常务副经理。2013年6月从邯郸邯黄铁路大桥工地调任利万一标项目部副经理兼四工区经理。


主帅人选选定后,梁金宝还有更大的计划,工区主要部门的负责人都换下来,换一组新的合适人选上去,给冯德元授权“组阁”,政策无比优惠。一句话,他冯德元看上谁是谁!在整个项目部甚至是整个二公司范围内,冯德元挑选上谁就调动谁,整个项目部、二公司全部开绿灯!冯德元也毫不客气,本来就对公司各种人才了如指掌,有了这把“尚方宝剑”,点起将来更加有底气,于是,一个个在施工的各领域几乎是领军人物的人才被他“划拉”到了磁洞沟大桥项目上来了。仅从这一点来看,磁洞沟大桥的重要性和团队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历史就是这样,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挑选一大群杰出的人物来实现。而一项艰巨任务的完成,又可以提升、造就、培养一大群杰出的人物。


一起来看看随着冯德元走到磁洞沟沟底仰望那面天空的人。

朱兴礼,利万高速公路第一合同段项目副总工兼工程部长,男,中共党员,四川开江人,1984年出生,工程师。2006年从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带着优秀毕业生的荣誉进入公司。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等,2010年,被评为公司第五届“十大杰出青年”,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奖项。年龄不大,但是曾参加了武广高铁项目、沿海高速公路项目、邯黄铁路项目等大型项目的建设,而且一般都担任项目部工程部长、项目副总工等重要职务。现在,大战在即,这位敢打硬仗的年轻人又来到了这磁洞沟的高山深壑间。


李文,宁夏人,工区项目经理。自从踏出学校的大门,就一直奋战在全国各地的高速工地上。妻子也和他一起在工地进行建设。敢于创新,敢打硬仗,施工及管理经验丰富。承包的项目众多,很多时候,在全国多个省份有近十个项目同时开工。他也是四川广元泽鑫劳务公司副总经理。参加过宜万铁路、郧十高速、大广高速以及获得火车头奖的温福高铁等项目一系列桥梁工程。曾经在大桥局成功建设过墩高179米的大桥项目,业内颇有名气。


王振元,工区技术主管。参加过柳州滨江东路市政工程、邯黄铁路技术员、工程部副部长、技术主管,富有桥梁施工管理经验,具有年轻人的朝气,敢于创新,同时也有一份年轻人不易多得的沉稳。


王如宾,30岁,山东泰安人,毕业于山东农大。参加过沪昆客专、向莆铁路等项目的建设。年纪不大,但是已经有了11年高速建设的经验,此前担任项目部安全部副部长,一道命令,这个雷厉风行的小伙子成为磁洞沟大桥项目工区安全主管。


林政,80后的大学毕业生。干过技术员、参建过青藏铁路二期、黔桂和宁启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本身也是专业工程师,在技术、质量管理上很有一套,同样一道命令,走马到磁洞沟大桥工区担任质量主管。


三位中层管理骨干平均年龄30岁多一点,且均为土木工程科班出身,均有技术管理或技术主管经历。就连负责地泵的张卫林,也是28岁的小伙子,山东人的直率和干劲博得很多人称赞。而主帅冯德元又是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资深高速建设人。科学搭配、合理分工,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一个久经沙场的团队。


不光是领头人和中层团队都是强将,就是任何一个施工人员,也都得是精兵。多年桥梁施工管理经验告诉冯德元,作业队伍中熟练工少,是直接导致质量、安全事故的原因。因此,凡是他麾下的施工队,均要求熟练工达到百分之百。


磁洞沟大桥有2个作业队伍180多人,其中,挖孔桩、抗滑桩施工队,四十多人;上部结构施工队下设3个木工班、3个钢筋班,140多人。他们都来自国内外著名桥梁工地,或者都有著名桥梁建设的经历。其中,模板、混凝土施工班组转战自塔高245米的恩来、恩黔高速公路忠建河特大桥建设工地;钢筋加工班组,曾在沪蓉西高速公路、全国最高的龙潭河特大桥施工;中层管理人员都是参加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工班长的施工骨干。技术负责人吴中书,原本就是宜万铁路宜昌长江大桥的施工技术主管。


冯德元在现场调研中发现,个别班组熟练工较少,于是下决心撤换。不久,北京卓良模板公司原工程部长杨营芳率领的王牌施工队伍进驻磁洞沟。这支队伍参建了全国著名的湖南吉首矮寨大桥、汝郴高速山店江特大桥等重难点工程建设,堪称桥梁建设的王牌和“铁军”。

一时间,磁洞沟群雄聚首,激情沸腾。一场精彩绝伦、气势恢宏的大战即将开锣!


翻开《利万高速第一合同段项目扩初设计》材料,我们看到关于磁洞沟大桥项目的一段文字表述:“磁洞沟大桥位于利川市谋道镇桂花坪村,利万高速TJ-1标线路终点,与利万高速TJ-2标桂花坪隧道相接,是利万高速全线重难点控制工程。桥平面位于分离式路基段内,左幅桥起止桩号:ZK25+080~ZK25+647,右幅桥起止桩号:YK25+003~YK25+591,桥梁起点位于半径R=900m的圆曲线和缓和曲线内,终点位于直线内,左、右幅桥纵坡均位于-1.0%的单向坡上。本桥左、右幅桥均分为两联,桥跨布置稍有不同,左幅桥孔径布置为(65+3×120+65)+2×30m,计入起终点两侧桥台长度后为567m;右幅桥孔径布置为3×26+(65+3×120+65)m,计入起终点两侧桥台长度后为588m;其中主桥65+3×120+65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箱梁,引桥为等截面现浇连续箱梁”。


即使不是专业的人士,看见这一段话,也会觉得这个“硬骨头”不好啃。磁洞沟大桥主墩高139米,是整个利万高速上的最高桥梁,而且,也是中铁十四局历史以来承接的最高桥梁,这意味着冯德元带领的一班人将会创造出中铁十四局的新纪录。整个桥梁项目投资高达2.1亿。项目建设投资之大、建设之艰、要求之高、任务之重不言而喻。


磁洞沟大桥集超长大直径桩基(最大桩长达55米)、高桩承台(承台最大悬空18米)、大体积混凝土(单次最大浇筑方量1900立方米)、超高桥墩(最高墩身达139米)、大跨连续刚构(三跨120米)于一身,施工组织难度极大。该桥墩高超过100米的墩身4个,均为双肢变截面矩形空心薄壁结构,最高墩达139米。墩身线形控制、混凝土泵送,物流垂直提升等十分困难,安全风险较高,施工风险控制和管理压力极大,是利万项目跨度最大、长度最长、投资最多的桥梁工程,在项目施工准备之初,指挥部就把它纳入了重点管控笼子,无论是从整体上着眼还是细节上着手,磁洞沟都是管理团队和专家技术人员目不转睛、夙夜萦怀的焦点。


技术挂帅是磁洞沟大桥项目的一大特点。和桥梁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冯德元明白这个道理,在这样的重大项目上,质量、安全就是一切,只有把握了这两点,自己才敢拍胸脯说硬话;可话说回来,自己要硬气,光靠行政指挥可不行,这里,是拼智慧、讲科学的地方,所以得技术挂帅,一切都要听命于技术的,也就是听命于科学的,其他的都是第二位。要保工期、保质量、保安全,除了相信科学、相信技术,什么也没法相信。这磁洞沟干得可是开创性的活儿,一切都得听科学技术说了算。


有了这个“技术挂帅”的理念,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自首节墩柱浇筑以来,项目部通过加大现场资源配置、优化施工方案、邀请业内专家现场把脉、加强技术培训、成立青年突击队、实行领导带班制度、制定专项激励考核办法、抢晴天战雨天等一系列举措,见缝插针抓生产,相继克服了雨季多、施工难度大等一系列困难,确保了7天模板爬升一次的既定目标。


技术挂帅还有更大的收获,把工程上的技术攻关与施工管理结合起来,让二者互相促进。工地变成课题的试验场,课题成为施工的理论成果,可谓“一箭双雕”。工程建设初期项目部就成立了以项目总工朱兴礼为组长、副总工兼技术主管王振元为副组长的“高墩液压自爬模综合施工技术”课题小组,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成立QC小组等形式带领广大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了液压自爬模的施工工艺原理,提高了广大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总结能力及应用能力,编制下发的《液压自爬模爬升循环安全检查转序签认表》在全线推广。


工程建设期间广大技术人员集思广益、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高墩液压自爬模自动喷淋养生系统”、“高墩预制盖板法在横隔板施工中的应用”、“高墩混凝土输送泵管接长固定预埋件设计及应用”、“液压自爬模吊平台稳定性设计”等技术课题共节约成本100多万元,并荣获十四局集团二公司技术创新一、二等奖,目前已成功申报中铁建总公司参加评选,为项目部争先创优做出了重大贡献。


同时该桥现场标准化、安全文明施工始终走在全线前列,尤其液压自爬模标准化施工、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得到湖北省交通厅质监局、鄂西指挥部、监理单位及公司领导的一致好评,建设单位多次在此召开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是不平凡的。磁洞沟大桥的每一寸混凝土上不仅凝聚着这班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更凝聚着他们无私的大爱与奉献。

从风雪中走到磁洞沟的那一刻起,冯德元们就意识到了这里施工的艰巨性。别说那设计上高耸入云的139米高墩,就是把一包水泥、一个机械运送到谷底,那也是巨大的挑战。


从和磁洞沟最近的集镇——谋道镇,到磁洞沟那条简易的机耕路不仅狭窄,崎岖而且多处塌方,山间小溪就在公路上奔流,就连单人摩托车也几乎没法行走,专门对付山村泥泞路的柴油皮卡也不敢轻易驶上这道路。没办法,先修路,修出这施工便道,既是这个工程的第一个项目,也算是为磁洞沟的老百姓做的第一件好事!


乡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征地等方面积极配合。随着挖掘机的一声轰鸣,筑路大军吹响了进军磁洞沟的第一声号角!

施工难度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想象。这条施工便道地势陡峭,历程较长,施工难度极大,是他们在施工便道修筑上从没遇见过的。


从飘雪的冬天开始,这一修就修到了第二年的夏天,整整修了半年时间。在悬崖上要拓宽道路实在不是易事,下方要砌挡土墙,上方要做护坡处理,都是在悬崖上施工,无法同时展开大的施工面,而且,都得从开头部分进入,也不能多头施工。很多标段的主体工程都已经开工了,冯德元、李文等还在这施工便道上消耗着。一遇暴雨山洪,刚修好的地段还会被冲毁,又得重新开始。这修高速的队伍,开始在这山岩的便道上开始了艰难的演习。

这条便道耗时半年,后来还要到谷底修施工场地,总投资超过了数百万元。


就是到现在,有时候遇上下大雨,还会有塌方的事情发生,项目部都会及时派出维修机械马上进行排除,因为这条便道的畅通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施工质量。

便道修通以后,各种机械纷纷进入到磁洞沟的谷底。平静的小山村开始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喧闹。


139米的高度,开始的时候却是往地下深处掘进。这符合哲学,越是长高,越要根基要深、要稳。在行业术语上这种作业叫做“打桩”,也就是给“长”上去的桥墩“安脚”,而且这“脚”要越深越稳固才好。当然,究竟要多深得要依据挖出来的地质岩层通过技术检验后才算。磁洞沟这地方,地质条件复杂,这一挖下去,就是50米。而且,由于桥墩高大,平台要求更大,桩孔的数量也众多,一共是114个。光深也就算了,可是偏偏这打桩的地方,是滑坡体,还得避开,得加固。施工条件又特别艰难,大多都是在悬崖上,工人站住脚的地方都没有,施工平台的开凿都需要工人系着绳子吊在悬崖上施工;光吊着绳子施工也就认了,可是偏偏施工上方还是危岩,还必须爆破清除……这一趟下来,就像是永远扯不完的纠纷,没有足够的耐心谁也受不了。


但是冯德元一班人承受了,没有怨言,只有默默地承受和默默的奋发进取!

光是建设平台就用了整整48天,真正是在悬崖上作业;下挖的桩孔都是人工作业,深度都超过了50米,直径两米多,114个桩孔挖出来,那么深的井下要把泥沙一桶一桶提上来,谈何容易!深孔下面缺氧,施工时都是用大风带送风下去。孔挖好后,又要放置钢筋笼进去,为了抢时间,几个施工队轮番作业,昼夜不休,还是用去了三个月时间。但是,这都是在这个建设条件下创作出来的奇迹,兄弟单位无不感到惊叹!

关键在这些科技攻关,组织施工的后面,还有这一个巨大的压力:那就是投资增加!每一个增加的项目都得花钱,而且不是小数目,动辄几十万,多的高达数百万!


磁洞沟就是这样执拗地考验着建设者的韧度!

钢铁的队伍就有钢铁的意志,不仅这些困难没有吓到,相反,他们还要开展标准化建设,还要继续“花钱”,用钱买质量!用钱买安全!用钱买品牌!

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在谷底好不容易平整出来的拌合站,本来施工进行得井井有条,然而这磁洞沟就像是为了给建设者示威,在2015年6月7日,夜间却突然爆发了20年一遇的暴雨和洪水!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一下子把拌合站冲毁了,高压线、搅拌塔、变压器、仓库等等全部冲走,看着洪水肆虐过后的一片狼藉,负责拌合站一块工作的张卫林欲哭无泪。据估算,这次山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000万元以上。而更加要命的事情是右幅五号大承台浇筑在即,丝毫不能拖延。怎么办?又借又买,拼成3台临时发电机,又找指挥部借来相关设备,一刻也不耽误施工。这次浇筑,又一次创造了记录,刷新了中铁十四局单次浇筑的历史新高!1890立方的混凝土持续浇筑,从原料供应到搅拌运送,分秒未断,工人两班倒进行施工,一直干了两天一夜!不仅安全、圆满完工,而且施工质量达到一流水平!年轻的团队领导虽然眼中布满血丝,但是不约而同地绽放笑容!


为了确保建设质量和安全,磁洞沟大桥项目大力开展标准化建设。但是磁洞沟工地,施工场地狭窄,施工安全风险高,现场管理任务重,标准化建设投入大。但是从上至下达到了高度一致的认识:在磁洞沟,一定要坚持标准化建设,花钱再多,也值!也认!

开展场地标准化建设。李文坚持人性化管理,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了4栋二层共90多间标准化宿舍,可住宿180多人。同时,还建有办公室、会议室、娱乐室等等。

按照指挥部标准化建设要求,迅速硬化了拌和站场地和大桥两侧2.2公里施工便道。平整硬化了4个主墩4000多平方米的作业场地。仅此一项,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同时,每个主墩现场都安排有专人负责清扫,全天候保洁。


安全标准化建设同样一丝不苟。共制作安装安全警示标语标牌170块。4个主墩都分别制作了12.5米×2.5米大型漫画安全宣传栏。仅标示标牌和漫画栏就投入资金20余万元。投入特种设备。施工队按照项目部和工区统一安排,投入数百万元,购置安装了双电梯、双塔吊。为确保塔吊安全运行,生产厂家还派出4名专业技术人员,常年驻守工地保养维修。规范临边防护。投入10多万元,按照指挥部标准化建设蓝皮书要求布置的高空作业临边防护措施,整齐划一,赏心悦目,得到了鄂西指挥部肯定,成为磁洞沟大桥的墩上亮点。严格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布置施工现场,超常规划双塔吊、双电梯,计划实现爬模施工全程安全监控。同时,还委托山东大学承担大体积混凝土承台温控、墩柱梁体线型控制,开展全方位监控量测。


这每一项,都需要花钱,而且动辄数十万数百万,但是,项目部没有一个人觉得冤枉。正是这些投入,确保了磁洞沟项目的安全无事故!


为了确保质量关,磁洞沟大桥砼施工一律使用进口外加剂,以确保混凝土综合质量。但是进口外加剂每吨高达11000多元,比国产外加剂高5000多元。磁洞沟大桥共需混凝土4万多方,需要进口外加剂155吨,增加成本93万元,项目部眉头没皱,认了;现场检查发现施工队使用的模板存在质量隐患。为确保不出现质量缺陷,按照项目部要求,施工队大手一挥,全部购买进口维萨板。仅此一项,又增加投入40余万元;按施工工艺要求,矩形空心墩,每隔30米,要增加一个隔板。常规做法是凌空架模,然后拆模。架模相对容易,但拆模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项目部经过认真研究,决定采用10公分预制板作为模底和操作平台,不用拆除,也不影响结构,人员操作更安全。这项创新,又增加投入数万元;磨盘山隧道倾倒出来的渣土,推积过多,山体受压,加上谷底水毁,有形成塌方的危险,于是,项目部迅速决定修砌挡土墙,工程一上马又是40多万。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为了确保安全,严格执行“四检”、“三会”制度。为了确保质量,除了开展标准化建设之外,项目部还从外面同类工地的优秀项目部请来专家现场指导。例如恩来、恩黔高速公路第二合同段承建忠建河大桥的项目总工吴明威就曾经几次应邀到工地现场指导,对质量提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然对于不按照安全和质量要求施工的部门就要惩戒,除了整改,还要罚款。磁洞沟大桥钢筋加工场,只配置了一台龙门吊。因此,在装卸钢筋等原材料时只能用汽车吊。而车吊装卸,又存在吊臂碰撞钢筋棚的危险。分部和监理多次要求增加一台龙门吊,施工单位一拖再拖,依然故我。最后,利万分部与利万驻地办研究,罚款2万元。2012年4月,在左幅2号墩挖孔桩现场例行巡查时,发现施工现场混乱,施工现场无操作规程等标识标牌,存在滑坡、落石的安全隐患,孔口井盖、安全绳、吊笼迟迟不能到位,而且屡次无视整改要求,于是,下发通报,施工整改,罚款2万元。


光这些还不够,项目部还拿钱出来奖励。首创性设立了“墩身施工现场奖”,由项目部单独列支。每一模混凝土拆模后,均组织工程部、质检部、工区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质量评比,判定优劣,现场奖罚。至今已现场发放奖金2万余元,受奖人数达到20多人次。


很多同行知道后,认为花钱太多了,有些心疼,但是,梁金宝语重心长地说,打造优质工程,不拿点血本,没有真金白银,都是白话,我们在磁洞沟,花的这些钱,买了质量,买了安全,这钱花得值!一本万利!

是的,这些付出已经有了回报,磁洞沟大桥施工,已经成功申报了部优工程,正推荐为国优评比项目,部优国优的闪亮奖牌,已经给磁洞沟大桥项目抛出橄榄枝!


一切成功,其实都是人的付出,而且往往是一群人的付出换来的!

从决策到实施,从管理到操作,莫不如是!磁洞沟的工地上,每一个岗位,上至总负责人,下至每一位具体施工者,都为这项工程的成功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为了让项目成本控制、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协调发展,项目部坚持“技术先行、方案预控”,每个方案的制定要通过多次讨论和会审,直至完美,才最终确定。在日常工作中,号召群策群力,全体施工人员,只要有好的建议,好的点子,不仅会采纳,而且还要进行奖励。因此,这项建设真正实现了全员的参与。


磁洞沟的建设条件是艰苦的。这里地处深壑谷底,附近农户很少,最近的乡镇,也有十多公里的距离,而且道路崎岖盘旋,赶集都成了一种奢望。由于路途遥远,项目部三天才能送一次粮食、蔬菜,大多时候吃的菜下锅时都已经枯黄,可这没有影响磁洞沟建设者的斗志和信心!


项目经理李文小孩子在宁夏,多年没在身边,半年时间没法回去看看孩子,一心扑在工地上。从面容上看有些超过实际年龄的他说:“哪有不想孩子的爹娘?我没办法啊,干脆就把时间用来做事情,早点做完不就可以回去看孩子了嘛!”


挂帅的冯德云,每天几乎就没有坐下来的时候。哪里的施工紧张,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哪里出现难题,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军人出身,退伍不褪色,随时保持着军人的硬朗作风,服从命令,恪尽职守。视建桥为生命,视磁洞沟为生命,青山之间,他的目光与崛起的高桥一起飞升。


负责安全工作的王如宾,正是30岁的年龄,孩子小,爱人远在山东工作。平时自己工作忙,每天很早起床进行安全提示教育,白天奔走在各个工地,晚上还不得安宁,只要哪里的施工没停,他就会出现在哪里。他说,两件事情他最受不了,也让他夜不能寐。一是晚上听到运输车倒渣土的声音,他会担心塌方、泥石流,会冒雨爬起来查看;一是给孩子通话,每次只要孩子在电话中叫一声“爸爸”后,他就会果断地挂掉电话,他说怕听下去自己忍不住会先掉眼泪。自己常常一年半载不回家,孩子都和自己有些生疏了。


工区技术主管王振元,虽然是青春年少的小伙子,虽然在这山里工作,但是,困难条件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乐观和活泼。在工作中,他会铁面无私,坚持原则不让步;可在生活中,这位小伙子同样爱看手机、爱玩微信,一个踏实的高速建设者和一个时尚的青年就这样在城市与山水之间,在他身上实现了重叠。


技术主管吴中书,年仅28岁,可是经验丰富,成果丰硕。执行制度毫不留情,为了质量和安全,他几乎把自己绑在工地上,每一处施工的细节他都一丝不苟,工人们既爱他,又怕他。多年的山野工作,让这个28岁的小伙子收获了比内心更加成熟的面容和肤色。但是,他始终洋溢着青春和热情,磁洞沟的每一个桥墩,都凝聚着他专注的目光。


施工3队队长杨营芳,老成持重,笑意含蓄。真正模板施工专家,可谓业绩辉煌,他曾在沪蓉西高速公路泗渡河特大桥、武汉天兴洲大桥等著名工程中施工,从事模板、混凝土施工13年,锤炼一支货真价实的王牌之师是他真正的追求,磁洞沟,是他又一次对自己事业的挑战。


驻地办主任刘柏平一直恪守自己的信条,他认为监理,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敬畏生命,呵护生命。尤其像磁洞沟这样的高桥,监理就得守住生命的门槛。因此,他和他的监理团队就像一颗颗螺丝钉,铆在了工地上。发现问题后,他们不是简单地下单子、讲处罚,而是与施工方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当参谋。从细节着手,从大局着眼,真正贴近现场、贴近施工单位实际,开展“帮扶式”服务,实现了监理从“冷眼旁观”到热情服务的转变。在他们的指导下,磁洞沟大桥浇筑完成的桥墩,全部被评为一类桩,几无瑕疵。


鄂西指挥部始终牢牢把控着磁洞沟大桥安全、质量、进度和标准化建设。事无巨细,尽在眼底。副总监兼安全处主任李兵、技术处主任鲁水涛参与了所有技术方案的审定,严谨、尽责、忠诚,为所有建设者竖起了一面旗!

指挥部各职能部门坚持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管控,把日常巡查与重点监管结合起来,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对磁洞沟大桥项目青睐有加,当然,这也是磁洞沟大桥的压力,因为指挥部几乎对磁洞沟大桥做到了路过必查。无论是随机抽查还是月度检查,磁洞沟大桥都铁定为必查工地。项目部的几位主要负责人表示,虽然“鸭梨山大”,但是,这些“高压政策”保证了他们一刻也不敢懈怠,也保证了建设质量。


自2014年主墩封顶以来,磁洞沟大桥的建设就实现了提速。百米高台上,桥面平衡地向两边伸出。按照这个速度,在预定的工期内顺利完工是没有悬念的。拔地而起的大桥,架起两座上梁之间的平台,连接成新的高度。通车后数十秒的一瞬,却隐匿着建设者这么多年的夜以继日,风霜雨雪!


139,一个新的高度。崛起,在大山之间,在磁洞沟之间,也在鄂西指挥部和中铁十四局建设者的心里!

利万高速建设纪事(9)

(董祖斌,男,笔名草千里,湖北恩施人,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恩施州作家协会主席。现任恩施自治州博物馆馆长。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编撰刊物6部,获得州级以上文学、文化类奖项40余项。曾被评为"恩施市十大杰出青年"、"恩施州杰出文化新人"等荣誉称号)

相关文章:

众志成城撼齐岳 ,利万项目齐岳山高风险岩溶隧道施组侧记

磁桥聚“宝”:利万高速磁洞沟大桥建设管理纪事(一)

挥金入土:利万高速磁洞沟大桥建设管理纪事(二)

追求无憾 ,利万高速磁洞沟大桥建设管理纪事(三)

王牌之师,利万高速磁洞沟大桥建设管理纪事(四)

敬业如命,利万高速磁洞沟大桥建设管理纪事(五)

“强磁”酵应 ,利万高速磁洞沟大桥建设管理纪事(六)

突破禁区,利万高速公路齐岳山隧道工程建设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