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夏收三部曲》——张万迎作品

(文/张万迎)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从人工、半机械化到机械化,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和记忆。

纯手工收割时代

过去中国还很落后,夏收是纯手工收割。那个艰苦的年代令人永远难以忘怀。

从我记事起,我看到的夏收场象:金色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田野里到处是人,女人在前面割麦子,男人们在后面装载拉运。十几岁的孩子牵着毛驴或黄牛曳着满载麦子的架子车,大人们驾着车辕,一车一车往村子拉运。由于麦子装载的很多很高,有时几乎看不到驾车辕人的脸,只能看到两条腿在车轱辘前不停的交换。土路上人、车、像织布的梭子,来来往往,反反复复,十分繁忙。如果好几天不下雨,路上就会出现一层厚厚的糖土。一辆辆满载麦子的架子车从土路上碾过,立即就会荡起阵阵尘土,如同火车头上冒出浓浓滚滚的烟雾。

麦场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忙忙碌碌,十分热闹。麦场口两边有两面红旗,迎风招展,十分显眼。红旗下面有两名穿白衬衫蓝裤子,脖子围着红领巾,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的少先队员。他们如同军人,抬头挺胸,站得笔直,目不转睛,威风凛凛。为了防火防盗,出入麦场人员都要严格检查。麦场里有撒麦子的、有赶着牲口拉着石碌碡碾场的,有翻场、起场、扬场的,有积麦草积、有装麦袋子、有装车拉运入库的等等,人多的如同赶集上会一般热闹。

那时夏收叫打仗,口号是“大干一个月,打赢三夏这一仗”,“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等等。墙上的彩色标语是:防火防盗严防阶级敌人破坏,抓防火安全,确保夏收胜利等等。每个人精神琴弦都绷的很紧很紧,挽起袖子,起早贪黑,没黑没明,苦干实干。从田地里到麦场里那宏大的场面,就像当年淮海战役中的支前队伍,人山人海,气势磅礴,浩浩荡荡。

我记得那时奶奶已经病重,父亲身体也很差很差。家里主要劳力就是母亲和三个姐姐。母亲和姐姐经常下地劳动,每天很辛苦,特别是到了每年夏收之时。

为了这个家,为了多挣工分,奶奶硬撑着有病的身体还要做饭。父亲有病也要坚持干农活。每次去割麦子,母亲和三个姐姐,每人都要多带三张刀刃。那时割麦子的镰刀刃是活动的,可以自由更换。因此,多带几张刀刃可以提高收割效率。这也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我当时还小,弟弟更小。我帮不上什么,大人们割麦子时我只能跑跑腿。为了这个家,我有空就给大人们送馍送水。馍是黄馍,在灶火边烤得橙黄,然后夹些红红的油辣子撒些盐,或者加一些炒熟的绿辣椒,老远闻着就清香扑鼻。西北人常说:热馍夹辣子,一口半拉子。然后再提一壶开水拿一个白瓷杠子。

我清楚的记得家里的那个茶壶很漂亮,是个圆圆的白底瓷茶壶。听大人说是景德镇的瓷器,我看不懂,当时还不识字。我只清楚记得在茶壶的肚子上有一幅画,是个穿红肚兜的胖呼呼的娃娃,头顶扎了一撮头发,怀里抱着一条大鲤鱼。咧嘴笑着,样子很开心。周围是青翠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孩子的胳膊腿圆乎乎的,就像脚下的莲藕。旁边有几个黑字,大人说是连年有余。

我啥也不懂,只觉得茶壶上的孩子很好看、很可爱。就是不明白,我村里的孩子为什么都是瘦哩吧唧的,包括我和弟弟。我心里暗暗想:自己为何不能长成水壶上面可爱孩子的模样呢?

我记得给大人送的水不是茶水,是农村人称为猪耳朵草(学名:车前子)泡的水。那叶子厚厚的绿绿的,长长的呈椭圆形,十分像猪的耳朵。上面还长有许多像谷子一般的小絮絮,结了很多小籽。那猪耳朵草也很神奇,看起来不怎么样,可是泡在水里就成了透亮的黄色,很像茶水。听说喝了可以清肝胆,解心火,除热毒。每到夏天,农村人都准备了很多晾干的猪耳朵,几乎家家都喝此水。当然也有奢侈的人用竹叶、桑叶、绒花等泡水喝。他们都是天然的,防暑降温的植物。不过生产队里为了防止群众上火影响夏收,给每个大人还发了几袋人丹、薄荷片防暑降温。

地里割过的麦茬一行行一排排,像一把把竖起的锋利尖刀。我每次去都是穿着姐姐夜里加班赶制的千层底,黑条绒面布鞋。穿着条条粗布上衣,下着一条黑色大档粗布裤子。送完水和馍,一群小朋友在麦茬地里打闹追跑。新新的鞋子上机会扎破几个窟窿,脚有时也被扎破了皮,流出血来。大人们气愤的大喊:“快点回家,少在这里捣乱”。

送馍送水回家,奶奶表扬说:“我孙子真乖真懂事,好样的!”。然后奖励我一块白色透明的冰糖。我嘴里含着冰糖,跳着蹦着,高高兴兴出了门,去和小朋友玩去了。

为了多挣工分多割麦子,母亲姐姐们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一直低头弯腰不停的割麦子。直到太阳出来,烈日照在当头,一大片麦子全被放倒,一堆一堆放在地上。一直干到一点多,人已精疲力尽,有时都站立不稳才肯回家。

回到家,父母和姐姐已经累得直不起腰。要坐在凳子上缓半天才肯洗脸。吃过饭本想休息一会,但是镰刀不快了,只好硬撑着疲惫的身体,在磨石上蹭蹭蹭蹭磨起镰刀。

每个人三把刀刃,母亲和姐姐共有十二把。镰刀刃摆在地上就是一大片。我很好奇,模仿着大人的模样也在磨石上磨起镰刀来。

母亲怕我不小心割破手,所以不让我学着磨镰刀。但是,我看到母亲和姐姐那么辛苦,我就坚持要学。学会了还能帮她们磨镰刀,替大人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一次我卯足劲手抓住刀刃两端,蹭蹭蹭蹭快速磨着。磨着磨着一不小心,手上划了一个小口子,红红的血迹一滴滴顺指头流了出来。母亲和姐姐心疼坏了,赶快用棉花烧成灰给我敷上,用布条缠包好让我休息。后来我还是学会了磨镰刀。以后每年夏收,我就帮着母亲和姐姐磨镰刀。当时三姐才十二岁,还在学习割麦阶段。有时一不小心,就会割破手或割破腿。

父亲虽然身体不好,但是为了家也付出了很多很多。他和其他人一样拉麦、碾场、扬场等,很辛苦。经常是满头、满脸、满身的灰尘和麦糠皮。

场里人很多,有男有女,还有小孩。女人们头顶着湿毛巾或戴草帽,五六个人一组,共分几个组,一个挨一个排成队,在各自一块圆圆干净的空地上一把把撒麦子。麦子撒成一道一道隆起的麦岭,想打仗的战壕。让阳光透射暴晒,然后又去另外一块空场地撒麦。男人四五人一组,和女人一样分成相应的小组,在后面戴着草帽,脖子上搭一条白毛巾,负责从翻场、摊场、碾场、扬场、积积、装粮、拉运、入库。

撒开的麦子经过反复几次,暴晒翻场,直至麦秆用手一折,咔喳一声折断为好。这时,碾场的人一个个戴着草帽开始登场。专门有赶牲口曳着碌碡碾场的,有翻场启场的、有扬场积麦的等等。分工明确,紧张有序,吃苦耐劳,汗流浃背。

尤其扬场是个把式活,也是个最脏的活。通常下午风比较大,是扬场的最佳时机。夕阳下,一个个扬场的人,头带草帽,脖子上搭一条白毛巾,围着一个半圆,一木锨一木锨把地上带皮的麦籽驰撒在天空,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弧线。麦糠皮尘土落在头上身上、吹在脸上脖子上全然不顾。汗水浸透了衣衫,尘土染满了脸庞。硕大的一个麦场,很多摊点一起干活,扬的扬、扫的扫,配合密切,个个卖力。那劳动时发出的咔喳声、哗啦声、欢笑声,组成一曲丰收的交响曲。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劳动的壮观场面,多像一幅美丽的夏收图画。

虽然,驰撒出去的麦子,有麦糠皮、有尘土,风儿吹来,落人一头、一脸、一身,但是没有人喊苦叫累,没有人怕土怕脏,一个个大花脸上露出了灿烂丰收的喜悦。

每年交公粮,也是一项重大任务。几个人拉着一辆载满粮袋子的架子车,一个挨一个,要步行几十里以外的粮站去卖。那阵势人车如流,像打仗一样,声势浩大,波澜壮阔。

半机械化收割年代

时代在发展,历史在前进。但是苦难的日子总是过得很慢很慢。时间一年一年艰难的过去,人们好不容易度过了十几年艰苦的日子,终于迎来了半机械化收割的时代。

有了拖拉机,节省了不少人力财力。就连牛也省了不少力气。每到夏季收割时,人们不再一镰刀一镰刀,一把一把弯腰去割麦子。有了半自动收割机,拖拉机前面戴个大刀具,机器所到之处,一道道麦子就会应声而倒。农村人把半机械化收割机,习惯称之为“放倒机”。

运输也不用人和牛拉车了,都成了拖拉机的事。男人们只需要用铁叉把麦子挑上车,用绳子扎紧就可以了。妇女们也不用下地了,在家里只需要做好饭菜,照顾好老人和儿童就行。拖拉机一车一车把麦子从地里拉到场里,堆积如山。

碾场也不用人赶牛拉石碌碡了。人驾驶着拖拉机碾场,或者直接用脱粒机脱麦籽。

脱粒机就像一个永远也吃不饱的汉子,七八个人不停的填喂。几个小时以后,一个个堆积如山的大麦积,在一个小小如桌子大小的脱粒机的吞吐下,就很快变成了一堆堆麦草和一堆堆带糠的麦粒。

扬场也省力气了。带糠的麦粒也不需要男人们等到下午或半夜借风费力去扬,而是立即用电风扇吹扬。几个人很快就把一大堆带糠的麦子分离开来,干净的裸露在场中心。经过人们辛辛苦苦几天晾晒,等麦子含在嘴里用牙一咬,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时,就可已装袋子上车,拖拉机运到粮站交公粮变成钱。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轻松,一天比一天幸福。

机械化收割年代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又是十几年已去。社会又发展了一大步,一台台大型智能联合收割机闪亮登场,夏收完全进入了全自动收割的年代。人们不动一刀一枪,站在田间地头就可以把粮食变成一张张票子。

每到麦子泛黄,金浪翻滚的时节,一个个大形联合收割机就呼啸而来。只见庞然大物在金黄的海洋里,哼哼哼转几圈,田地里一大片一大片麦子就变成了干净的麦籽。麦子不用转手,就直接卖给在地头等待收购的面粉厂老板。麦子直接就变成了人民币,多幸福啊!

早上,大地还是一望无际的金色麦浪,晚霞满天时,地上就变成了短短的麦茬,就像谁用推子给大地理了个

“寸发”,大地显得精神了很多。接着就是全自动耕种。

几天以后,太阳再次冉冉升起时,黄土地上又长出了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禾苗。那绿色禾苗是希望,是美好的未来。蓝蓝的天空,一群可爱的鸽子,咕咕地唱着,在空中尽情的飞来飞去,多么自由多么欢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逐渐进入机械化时代。人们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辛苦,那么费劲。完全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打工、做生意赚钱。全国人民奔上了小康,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快乐。现在,种地已经成为生活中一种消遣和乐趣,成为很多城里人追求羡慕的一种浪漫,成为城里人追忆农耕时代的一种美好体验和超然享受。比如去乡下的樱桃园、草莓园、桃园、苹果园等,体验农耕,自食采摘,欢乐无穷。

但是不管怎么说,几十年前的夏收场景,依然令人常常回忆,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