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路边摊比租门面赚钱,商铺不如5年前,不再受投资者欢迎了吗?

最近有个现象,一路边摆满了早餐摊位,路过的人流量大,每天生意火爆,但是这两天城管每天值守,不再让这些路边摊继续经营下去,不少商家抱怨,但是有苦难言,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周边租门面的老板举报,加上全市整顿市容市貌,路边摊被“打击”殆尽!

话说回来也是正常现象,路边摊很少有摊位费,对这类商家而言,大大减轻了经营压力,虽然平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但是实际利润比普通实体店大得多,受到不少小众创业者欢迎,相比租门面开店的商家来说,显然有些“不劳而获”,不付租金,经营自由,移动性强,受众面广,相比之下门面还需承担租金、物业费等,加上在路边摊经营者资金实力不够雄厚,尚且达不到租门面的地步,路边摊目前不适合当下的生活品质,特别是城市形象,设想一下,一线城市最重要的实体店产业变成路边摊,对整体形象将会遭受多大的影响,可见路边摊虽赚钱,但不适合城市发展,被取缔是迟早问题!

回到商铺主题,商铺投资作为实体店首选,无论是租还是卖都彰显出稳重感,比如真实性,相比网购,还是有不少人选择在实体店中购买,并且部分商家依然坚持着线下销售模式,租商铺存在市场。另一方面,随着商业地产快速发展,无论是价格还是数量,都在快速提升,使得商铺终究有一个瓶颈期,现阶段是否达到了瓶颈期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商铺的价值还能否突破,进而持续走高?

从销售情况来看,一个商业楼盘最容易销售的部分是临街一楼,其次才是高楼层,对投资者来说,租或者买在临街一楼显得更有优势,在于广告效应强,让消费者一目了然,只是一楼的门面数量上面不见得少,社区底商、购物中心、商业街、文旅地产等多以临街一楼为主,即使这类广泛受欢迎的商铺,也面临滞销现象,商铺售卖方不仅只是少有的房企,个人投资类商铺也成为主力军,僧多肉少成为当下商业地产现状,通过朋友圈转发,个人群发模式延展开来,可以说全员都在无形中参与,为此给出的佣金报酬也不低,从2个点到10个点不等,成功介绍一套商铺提成过万成为常事。缺乏购买者的投资品,价值难以上涨是不争的事实!

FranceCannesFilmFestival

第二、房企销售存在打“擦边球”现象

为了促进销售,营销方式多样化发展,对开发商有一定优势,这种优势对于业主来说却演变成劣势,比如在销售过程中,承诺返租、回购,这两者运营起来实则困难重重,一方面返租的不可控制因素发生于招商运营阶段中,另一方面是否能够回购还得看今后公司战略方向,以及能否有这个财力收购。没有保障的承诺在客户眼中或许是很好的“预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暴露出来的诟病也更多,为此国家也正在积极打击虚假销售,这些广告成本都包含在商铺单价中,对市场来说,无形中增加了价格成本,价格方面自然有所提高,价格较高的商铺,虽然具备很强的投资价值,但增值空间并不明显,单靠不断做“擦边球”广告也不能解决当下商铺销售难的问题。

第三、老百姓手里的可投资现金流降低

房地产快速发展阶段,老百姓手里积蓄并不少,需要一种产品来投资,哪怕是房子甚至债券,都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在人们心中,房子具备增值、保值效果,而债券投资性能更加稳定,随着对住房的需求提高,从农村到城市迁移,有着更高的投资需求,于是开始筹备买房、买铺、买车位,钱总有花完的时候,短时间拆迁的可能性非常低,上班收入与买商铺相比微不足道,可以说能买商铺的人,所支付的商铺款大多不是来自于上班收入,拆迁群体短时间暴富,买下几套商铺后手里资金也所剩无几,还会有更多资金投资商铺吗?答案显而易见!

5年前的商铺市场怎么样?

对于一二线城市来说,5年前的商业地产正勃勃生机,棚改全面开花,老百姓也赚了不少钱,实体店发展趋势非常明显,预计未来还会有所提高,不巧的是互联网经济到来,网购模式全面市场化,但是互联网的成交案例较少,所以涌现出一批“刷单员”,虽然有悖于商业正常推进历程,却加速了电商全速推进。

即便如此,商铺的销售受阻影响也不明显,中产阶级人士尚未感受到互联网冲击力,依旧选择将闲置资金投入实体行业中,买商铺的现象已经明显,只不过在一二线城市随着价格的上涨,商铺数量的增多,商家经营压力随即增加,已面临着入不敷出的现状。

于是企业或者个体户发展重心开始转移至三四线城市,例如万达变卖一二线城市资产,转战到三四线城市中来,以“轻资产”的形式进入地级市,这样的战略部署,一方面有利可图,能赚钱,另一方面可拉动地方经济,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预示着支出更多,拆迁款在手中还没捂热,就投资到商铺或者开实体店中去。

创意配图:全国首套房贷平均利率升至4.99%

为什么5年后的今天商铺不在受欢迎了?

对于商铺是否值得投资,有人说有钱就买,没钱就不买,即使卖不出去,好歹也是资格固定资产,小怪兽想说的是,正是因为有钱,投资者才会谨慎考虑是否该投资商铺,商铺是否受欢迎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首先是商铺遵循共需机制,不仅仅是买卖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租赁环节,大多数人买商铺是为了每年有笔可观的固定收入,至少要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才存在投资必要,如果跑不赢通货膨胀,投资商铺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毕竟谁都不喜欢贬值,但是商业地产的发展需要买单者,也就是说建再多的商铺,如果卖不出去,又或者说需求量不足时,商铺的投资价值还剩多少,这个很好估算,比如一个城市人均商业面积10平方米左右,商铺均价为1万元,那么人们手中投资金额均能达到十万元吗?并且还有部分人现阶段并没有投资需求,面对众多数量的商铺,增值空间寥寥无几。

其次是开发商在面对商铺售卖时,方式多样化,都透露出一个信号:商铺不好卖,俗话说:自古真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虽然是反语,运用到商业地产中来,恰好证实了销售之道,在营销方面过分夸大事实,时间是个好东西,能验证话术的真假性,盲目提高“预期”售卖商铺,显然不再被人们认可!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正因为有权衡利弊的思想,才让我们有现如今的高品质生活,明摆着会亏钱的商铺显然不会再去花钱买教训。

最后是我们面临的投资方向更加广泛,为生活品质投资,为教育投资,为健康投资,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投资方向,而商铺所带来的投资价值无疑是财富,财富无穷无尽,没有挣不完的钱,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作为地产商,可谓赚钱无数,依然在进行多领域投资,比如农业、互联网等领域,所以商铺是否值得投资,完全没有确定概念,设想一下,房价如果一直上涨,我们还需要工作干什么呢?商铺投资在未来更适合自营业主发展,想通过买商铺实现财富快速增长已然不够现实,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