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朔城区:南山生态治理工程成效显著

日前,走进朔城区南山生态治理区,人们欣喜地看到:过去光秃秃的的荒坡山脊披上满栽树苗,一片片的松树林、桃树林、杏树林郁郁葱葱,给荒山披上了绿装,给百姓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幸福。

荒山披绿,百姓致富,南山生态治理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这也正是朔城区围绕“两山两河一湖”生态治理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结出的美丽果实。南山区域土地贫瘠、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相对集中、毗邻紫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潜力在哪里,如何向贫瘠的土地要效益,如何让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2016年,朔城区经过多方研究论证,决定将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由西山转向南山,将南山区域作为生态建设的重点,确定了南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目标是要:实现南山绿色全覆盖,与西山一道构建完整的环城绿地系统,形成市区西南部百万亩绿色屏障、百公里生态走廊,以生态带动经济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地域特色,将雁门关景区、广武边塞文化旅游区与紫荆山自然风光区及西山生态区连为一体;以生态环境整治为开端,适度增加经济林,结合村庄绿化及景观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形成美丽乡村群落,进而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目标既定。朔城区将南山生态治理工程作为一项生态工程、致富工程、景观工程加以实施。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治理,南山生态区治理已初见成效。朔城区林业局局长裴晔介绍说:“南山生态治理工程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治理面积50万亩,现在一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治理面积达到了10万亩,实现了与脱贫致富、森林管护、经济效益、生态旅游等的有机结合。”今年实施的二期工程投资5.5亿元,规划治理面积5万亩。项目区东接一期工程,西至保泉庄村,共涉及12个村,建设宜林地造林3万亩,经济林1万亩,低效林提质增效0.8万亩,通道绿化0.2万亩,防火通道建设18.5公里,景观林3处,管护站1处,瞭望塔3座,村庄绿化5个。

由于南山一带坡地都是石头遍地的荒地,每栽一颗树都十分艰难,需要先把石头捡出来。于是就把捡出来的石头垒成一个石头堡,隔一段距离堆放在林间,既形成了一道景观,又让后人知道在这儿植树造林的艰苦。

“环境好了,风沙小了,经济林让我们收入提高了,这真是一件大好事。”南榆林乡的邢瑞激动地说。南山生态治理工程绿了山坡、美了生态,也让周边居住的农民们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林种植,开拓了一条新的致富路子。今年建设了下寨、陈家窑园区800亩,白庄园区800亩,王化庄园区760亩,大莲花米槐园区1000亩,沿旅游公路两侧采摘园区1000亩,共5个500亩以上经济林示范园,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南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鼓励扶持贫困户在承包地中间种经济林和发展林下经济,参加造林管护,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了稳定的产业体系;通过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栽种经济树种、结合景观建设改善沿线村庄的生态环境,鼓励农民发展采摘和农家乐,带动休闲旅游的发展。

生态宜居,有水则灵,有山则秀。朔城区南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将与已建成的西山50万亩生态工程相连接,形成市区西南部百公里生态走廊,与七里河、恢河治理同步,形成山水相连、绿荫棋布的生态大循环格局,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