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东山岛|游子回岛的度假时光

暑假,我带着儿子阿楼从千里之外回到了东山岛,度假一周。

每天早晨和傍晚,我的老爸骑个电动车,载着我们四处晃悠,我坐在后面,阿楼站在前面。老爸说,阿楼又长高了,站在座位前面有点挡视线了。

南屿

有一片小沙滩,原住岛民称它为“双边海”,位于南门湾和屿南湾的交界处。涨潮时,那片沙滩会被海水淹没,看不出有沙滩。

退潮时,那片沙滩便会露出来,我们可以从沙滩上走到对面的小岛上。而沙滩的两侧,都有海水。所以,顾名思义我们叫它“双边海”。

有个早晨,我们趁着退潮走到了对面的小岛上,小岛叫南屿,南屿上有个寺庙叫东兴寺。

小岛周围有很多礁石,我兴奋地拉着儿子挖小海螺。小海螺会在礁石上或礁石缝里,有的礁石上附着一层青苔,踩上去容易滑倒,有的礁石上有很多尖锐的海螺壳,摔下去会划伤。老爸紧张得一直喊我们上岸。最后,还是靠我老弟才挖到了一小袋海螺。

南门湾

南门湾是离我家最近的一个海湾,从小到大,我在那里留下了无数的脚印。

有一天天亮不久,我们就去了南门湾。海堤上坐着一个流浪汉,一动不动地看着大海。

沙滩上有少数几个人在踩海浪,站在海浪的“留白”处。“留白”是本地人的叫法,其实就是两个小海浪交接碰撞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小漩涡,有明显的白色浪花和泡沫。“留白”容易把人拉下海。我跑过去叫他们挪到旁边,并教他们如果看是否“留白”。

夜晚的南门湾,因“照小管”的渔船,而形成了一副独特的风景。

渔人码头

沿着南门海堤,路过很多民宿,就到了渔人码头。那里有一小片木麻黄树,树下有秋千和吊床。阿楼很喜欢那个秋千,我则躺在吊床上享受一会清闲,而老爸坐一旁抽烟。

有一家子的游客路过我们,向一个本地阿伯打听风动石怎么走。“轰(风)动石往这条路走,走到那个黄(房)子后面再一直走。”阿伯用很有特色的普通话回答。

文公祠

文公祠的地势比较高,因此看到的风景也比较独特。苏有朋导演的《左耳》,有个场景就是在文公祠附近的屋顶拍的。

去文公祠的路。

这里就是著名的十八景之一,文公座上看天池了。

老弟的快艇

老弟是职业钓手,有一天傍晚我们去码头等他。远远的,几艘快艇飙过来,每艘快艇后面都有一道长长的白浪,那场面,很酷哦!

老弟靠岸后,先把活水舱里的鱿鱼捞出来卖给来收购的人,然后再去找“停船位”。快艇犹如汽车,不能随便停,还要每月清洗两次,否则快艇底部会有类似青苔的东西,影响速度且不利于快艇本身的保养。

唱戏

关帝庙前有个莲花池,莲花池前面有时会搭个舞台,用来唱戏。我小时候来凑过热闹。这次回来,刚好赶上连续多天的潮剧演出。阿楼第一次看戏,和新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坐在离舞台最近的台阶上,竟也看得如痴如醉。

东山岛有看不完的风景,有说不完的故事。离开的那天,走过巷口,紫色的牵牛花开得正艳。傍晚的时候,它们会闭合起来。

但我知道,待到次日早晨,它们还会重新盛开,就像离开的游子,终有一天都会再回来。

图文来源 | 海边的艾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