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站在130米高处的最美“巨人”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南部,有一个叫桑根达来的小镇。那里有一群了不起的姑娘,她们是中国首个女子特高压输电工班的成员,负责三条重要的特高压500千伏送出线路。来自通辽的吴童患有严重的恐高症,她靠着坚韧的斗志爬上了100多米高的电塔,成功升级为合格的特高压输电工。最终,她成为母亲的骄傲。

独生女去远方闯荡,母亲冷战两个月

吴童1995年2月出生于内蒙古通辽市,是家中独女,从小备受父亲吴龙军和母亲董丽君的疼爱。2013年夏,吴童受电工父亲的影响,报考了呼伦贝尔学院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随着毕业季的临近,吴童对自己的就业去向也越来越清晰:一是回到家乡县城的小电厂上班,二是参加各公司单位组织的选拔考试去外地。两种选择,吴童更倾向于后者。

然而女儿的远大抱负却让董丽君忧心忡忡,她想让女儿留在家乡,就待在自己身边,可是女儿不同意。2016年3月,吴童在母亲的陪同下前往大连参加国家电网的考试,考试很顺利,接下来她要和其他考生一起等待公司分配岗位。

就在等待分配的空当,锡林浩特输电运检分中心的人事专员走进考生中间。因为运检分中心隶属于国家电网,所以人事专员的到来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

吴童记得,那天人事专员的手不断地在空中轻点比画,将公司的优渥待遇在无形的空气中一点点具象化。恍惚间,她好像看到了自己辉煌璀璨的未来。

“坦白说,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相对应的,它的待遇很好,晋升空间很大。如果有同学不怕吃苦,可以来我们公司锻炼锻炼。”人事专员的手仍在空中挥舞,台下年轻人的热血渐渐沸腾起来。于是,有人交了自己的单方协议,之后,大家陆陆续续地都交了。吴童也义无反顾地交上了自己的协议。

走出考场后,吴童一身轻松,场外的董丽君急切地问她分到了哪里。吴童把刚才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董丽君大惊失色,一连三问:“公司什么情况?在什么地方?你干什么岗位?”吴童愣在那里只剩下摇头。“什么都不知道,你就把自己交代出去了?也不知道跟妈妈商量商量?”吴童赶紧向母亲撒娇示好,可董丽君就是不理解,硬是和女儿冷战了两个月。

两个月后,在学校处理毕业事宜的吴童接到公司通知,要求第二天前往桑根达来报道。吴童特意上网搜索了桑根达来。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用荒凉形容绝不为过,163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一万。吴童看着网上的照片,心里登时咯噔一下。

“该!让你主意大!有你受的!”董丽君一边看女儿收拾行李,一边口是心非地责骂。丈夫吴龙军说,孩子大了以后的路该自己走了,做父母的不可能护她一辈子。这些道理董丽君都明白,甚至如果今天是别人的孩子要去桑根达来,她也会这么开解别人。可是一到自己的女儿,那些道理就不成道理了。“她一个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去那么远,真有什么事,咱们都来不及赶过去。”说着说着,董丽君的眼眶泛红了。

吴童看见母亲这样子,鼻头也跟着发酸……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独生女历练成合格电工

十几个小时的车程,足够吴童对即将要去的地方幻想无数遍。“住的应该是宿舍楼,工作的地儿估摸离宿舍不远,差不多和上班族一样吧。”吴童自言自语道,她的手指头像脑海里纷乱的思绪,不安分地在玻璃窗上胡乱涂鸦。这时,两座高耸的高压电塔忽然出现在吴童的视野。“哇,好高啊!感觉伸手就能摸到天。”吴童扭过头,目光仍追随着电塔不放,“可惜我有严重恐高,唉……”她不无惋惜地说。此时的吴童还不知道,不久之后,她将站立在比窗外电塔高一倍多,离天空更近的地方。

十几个小时后,吴童终于到达目的地,映入眼帘的艰苦环境让她措手不及:想象中的宿舍楼变成了低矮的小平房,工作地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吴童盯着简陋的宿舍出神,陆续地又来了几个女孩。大家围站在宿舍中间,失望铺天盖地地蔓延开来。心烦意乱的吴童走出门外,除了裹挟着沙砾的风在她的脸上一遍一遍地“热情亲吻”外,没有其他更有生机的事物。那一刻,吴童明白了人事专员说的辛苦。

“妈妈,我到了。”晚上吴童给母亲打电话。董丽君迫不及待地问:“闺女,那里情况怎么样?住得好吗?上班远不远?”同样还是一连三问,吴童的喉咙突然被堵住了,她使劲清清嗓子,说:“不好,什么都不好。”电话那头一阵短暂的空白,吴童猜想母亲这会儿估计难过得说不出话了。“既然来了就好好干,锻炼锻炼挺好,刚开始工作都辛苦,先有苦才有甜啊。”父亲吴龙军的话极具力量地传到吴童的耳朵里,她知道那是上一辈人无比信奉的职场经验,并且这些经验将在年轻一代的她身上同样奏效。于是,眼前的困难都不值一提了。吴童信誓旦旦地向父亲保证:“爸爸,你放心,我不会打退堂鼓的。”吴龙军连忙又说了很多鼓励女儿的话,这才准备挂电话。“一定要注意安全!”母亲哽咽的嗓音在电话即将挂断的瞬间,拼命挤进了吴童的耳朵。吴童连连答应,眼眶又红了。

因为是独生女,吴童习惯什么都跟父母分享。虽然她也曾提醒自己凡事报喜不报忧,可一听到父母的声音,心里话就竹筒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就像刚刚,她会毫不遮掩地跟父母诉苦撒娇。可是挂上电话,一个人的时候,她又变得格外坚强。

2016年8月,运检分中心为吴童和其他几个女生成立了女子特高压输电班(特高压输电是指用1000千伏及以上的电压输送电能)。这是中国首个女子特高压输电班。为此,女生们和男同事们一起进行了一个多月同质同量的训练。

首先是5公里跑步训练。跑完800米,吴童觉得呼吸有点不畅;1500米,肺部有点隐隐作痛;到了3000米,每一次呼吸都像带着仙人球般360度无死角地扎着她的肺、气管和喉咙。5000米下来,吴童已经喘得快要缺氧了。

跑完步之后是理论和实操课。虽然吴童学的专业对口,但学校里教的和岗位培训的内容完全两码事。吴童目之所及的全是陌生知识点,脑袋里原先的理论知识这下全用不上,又要从头再来。实操同样棘手,上千个螺母等零部件,看得人眼花缭乱。不过对吴童来说,最可怕的事远不是这些,而是她这个祖传恐高症患者必须爬塔。

对抗严重恐高症,女儿成为塔上的“巨人”

之所以说是祖传的恐高症,因为吴童的父亲也恐高。父女俩在恐高这方面,总有旁人理解不了的深刻体会。眼下吴童要爬的还只是40米的高压电塔,而真正的特高压电塔矮则80米,高则130米。吴童光是想想手心就已冒汗。

20多名队员排队上塔,吴童从队伍的中段一退再退直到队尾,每减少一个人,她的身体就抖得更厉害些。队友们一个个脚步稳健地登上塔顶,40米高处的风景让塔上的小人欢呼雀跃。吴童目送一个又一个队友登塔,终于轮到了自己。刚摸到铁架子,吴童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手心也发痒流汗。每爬一步,她的腿就以肉眼可见的幅度剧烈抖动,接着心脏也以惊人的速度剧烈跳动,然后额边的太阳穴也默契地往外鼓胀,最后整个身体像被打开了开关,所有的部件都抖动了起来。再最后,吴童被叫下了塔。

“你这样不行,才爬了4米,一定要克服心理障碍。特高压输电工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塔上线路进行验收、检修,你不可能不上塔。”老师替吴童着急。吴童吓得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师傅,我有严重的恐高症。”老师想了想,又出主意说:“这样吧,我不要求你立刻上塔,只要你往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爬一米就行,咱们慢慢来,总能上塔的。”吴童点点头,同意老师的办法。

自己要爬塔的事,吴童照例在每晚的电话中告诉父母。董丽君当时的反应像点燃了的炸药:“不行不行!恐高怎么爬塔啊!太危险了!闺女,你听妈的,别干了,咱重新找个工作。”吴童虽然恐高,但比起辞职,她更怕后者:“没事的妈,别人能爬我也能,多爬几次可能就没那么怕了。”董丽君不同意她的话:“有恐高症,你就是爬多少次也还是害怕,你说你一个女孩子去变电站多好,爬高爬低哪是你们干得了的。”“老师说了女孩有女孩的优势。再说要是我现在不干了,以后别说进国家电网,就是县城的小电厂我也别想进。”吴童故意把事态说得严重吓唬母亲。

“啊?那可怎么办呀?”董丽君一下没了主意。父亲接过话头,说:“你们单位要是能把你的恐高症治好,那可太好了。闺女,你就在那里好好干!爸爸相信你一定能干成一番事业。”吴童呵呵地笑起来,开玩笑说:“还是我爸明白我,爸爸,你没事多做做我妈的思想工作,别老打击我的工作积极性。”吴童故作轻松地挂了电话。

吴童本以为只要自己每天持续多次上塔,恐高的症状就会慢慢消失,可事实上并没有。只要一上塔,她仍旧抖如筛糠,这种生理反应根本克服不了。吴童能做的就是抬头一路向上爬,不去想不去看脚下的世界有多可怕。终于两个月后,吴童爬上了40米高的高压电塔。有了高压电塔做基础,后来100多米的特高压电塔,吴童只花了几天便成功登顶。

董丽君的态度从女儿成功登塔后慢慢发生转变,除了嘱咐女儿注意安全,她说得最多的是:“妈妈为你自豪!”两年多时间,无数次的上塔下塔,让吴童逐渐成为一名熟练的特高压输电工。

塔上工作非常危险,尤其是在登塔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带还未能挂到塔上,几乎是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地上塔,稍不留意就会从高空坠落。吴童就经历过这样的惊险。那次她刚结束工作正在下塔,在距地面10多米的高度时脚下不知怎地突然踩空,幸亏她及时抱住了铁架才没坠落。若在以前,这次意外绝对会成为董丽君要求女儿辞职的强大理由,可她除了反复交代吴童注意安全外,没说其他的话了。吴童心想,特高压输电工这个职业不光让自己战胜了生理上的恐高,也让母亲战胜了心理上的恐高。

2018年11月,有记者特意去桑根达来采访女子特高压输电班。摄影记者一路跟随在她们身后拍了许多照片。吴童将照片发给母亲看。照片上,只见吴童和电塔融为一体,矗立在辽阔的草原上。蔚蓝的天空,一架飞机从吴童的头上飞过,留下两行长长的白色线条。董丽君盯着照片,忽然明白,原来那个娇生惯养的女儿已经成长为天地间的“巨人”了!

作者/强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