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正月里 祭河神——山西盂县河灯节流传近800年

2018年3月16日至18日,由梁家寨乡党委、政府主办,山西大汖温泉度假景区承办,盂县文物旅游管理局、盂县文化局协办的“梁家寨乡第二届河灯民俗文化节”成功举办。

在滹沱河流域的盂县北部梁家寨乡,自古就流传着一种民间习俗——正月河灯节。2014年12月3日,河灯节被认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次活动在位于盂县北部的滹沱河畔的梁家寨乡大汖温泉景区运动公园、广场、河道举行。活动以“河灯寄初心 踏春赏美景”为主题,采取民俗节庆与非遗项目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对撞、展演展示与互动参与融为一体的形式,举行了大型河灯燃放系列表演、民间社火表演、打铁花、舞流星表演及广场舞邀请赛、河曲二人台精品剧目等演出。活动在放河灯许愿、祈福体验的同时,还加入了蒙古包餐饮、蒙古舞、马头琴助兴表演、晋冀地方特色美食等特色项目。

在滹沱河流域的盂县北部地区,自古就流传着一种民间习俗——河灯节。由于当地村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河、离不开水,人们自然对河充满依赖。然而,河水泛滥会吞食庄稼、冲垮土地,甚至伤及生命,于是,老百姓把希望寄托于“河神”,祈求河神保佑平安、五谷丰登,久而久之,千百年延续下来,就形成了河灯节。

盂县北乡河灯节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南宋末期(1225年)。当时,崔氏祖先从大同怀仁迁到大崔家庄定居,由于居住在岸边,不识水性,常遭不测。为了保佑平安,遂祭河神,村民在河边建起河神庙。几百年来,河神庙几经冲刷,未能保留下来,但人们祭拜河神的习俗却一直延续至今。据《崔氏族谱》的记载和先民的口碑传承,都有“祖先迁来就开始放河灯”的说法,因此,河灯节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末期。

在盂县北乡的滹沱河流域,曾有部分村落也有放河灯的习俗,但规模最大、历史最久远的还数梁家寨乡大崔家庄村的 “河灯节”。这里的百姓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会自发地传油、传棉花、传柴、做贡献、烧香。

冰川融化,河川初开,夜幕降临,人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成群结队,集中到村旁岸边七亩大的巨石“望河梁”上,祭拜河神,放河灯。据说,柴火越旺,丰收在望,旺火照到哪里,哪里就不受霜冻,不下冰雹,于是,人们把对平安、幸福、丰收的美好愿望寄托在河灯节的习俗里。

盂县河灯节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其形式和内容都具备自身的特征。从文化内涵上讲,南方和东北以及河曲的河灯会是在 “盂兰盆节”(即:中元节),为纪念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以“目连救母”为文化背景的,而盂县河灯节却是在“元宵节”(即:上元节),以祭拜河神为文化背景。与全国各地的河灯会相比,盂县河灯节有明显的庆贺色彩,老百姓选定年后初春、春暖河开时祭祀河神,保佑一年当中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河灯节在民间流传了将近800年,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和固定节日。历经战乱和十年浩劫,险些失传的河灯节在历史传承过程中,对滹沱河流域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文化的形成都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保护好河灯节对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富裕、社会和谐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