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印度電影又拍出了中國年輕人心中的痛!

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屢屢在中國市場可謂大火。婊姐身邊也總能聽到這樣老生常談的說法——

印度電影已經超越國產電影。

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現狀?

其實,印度電影產業並非好萊塢那樣得財大氣粗,但印度電影人卻總能夠在現實題材領域深耕細作,尤其在中國這樣國情類似的發展中國家而言——

印度電影拍出了中國人不敢拍的現實。

比如,《三傻大鬧寶萊塢》裡,印度電影人用喜劇的手法探討“填鴨式”應試教育的弊端;

前不久熱映的《起跑線》當中,又諷刺了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問題。

而在最近,印度又出了一部我們不敢拍的電影,它揭露了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心中不能言說的痛:

房價。

方寸之愛 Love Per Square Foot

影片的片名中文翻譯實在太傳神,所謂“方寸”二字,已經盡顯故事背後的主題。

人活一生,所圖不過是為了能夠有方寸之地來生活。

可在貧富差距巨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個小小的夢想,對於很多人來說卻已是遙不可及。

這背後所蘊含的便是很多當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

房奴與蝸居。

只是不同之處在於印度電影人,將這個扎心且辛酸的話題,改編成了一個笑中帶淚的喜劇故事。

影片一開場,就用一段荒誕感十足的戲份帶出了故事的主線。

一個成年男性身穿背心短褲,嘴裡還叼著個牙刷。他的身上還披著一件隨風飄揚的披風,站在屋頂上眺望著遠方。

可這個如同超級英雄一般拉風出場的男子,此刻想的卻並不是拯救世界,而是眺望著不遠處的精裝商品房。

他的眼神裡透露著一種渴望和羨慕,他內心YY著。

有一天自己也能夠生活在那種精裝修的豪華大房子裡。

然而現實很骨感,此刻他只是一個一無所有的蟻族。

他叫桑傑,是一個普通的銀行職員。

快三十歲的人了,卻和父母一起住在鐵路公司的宿舍。

宿舍不僅又小又破,而且每天都要擠公共廁所,因此他不得不站在屋頂上刷牙。

更麻煩的是,他在這個臨時的家裡連獨立的房間都沒有,每天只能打地鋪。

一旦有客人來家裡,桑傑就連客廳都沒的睡。

這還不算完,要命的是桑傑的父親馬上就要退休,這意味著宿舍也將被收回。

沒了宿舍,一家老小就得露宿街頭!

所以對於桑傑來說,他的人生夢想只有一個:

告別和父母擠在狹小宿舍的生活,擁有自己的房子!

但要在房價非常高昂的當地買房,首先面臨的就是錢從哪兒出。

以至於連桑傑的父母都對自己兒子的想法不屑一顧——

就你每月那點工資還想買房,自己心裡就沒點X數嗎?

沒想到父母不僅不支持而且嘲諷技能MAX,但桑傑卻不甘心,他表示自己在銀行工作,可以貸款啊!

可讓桑傑沒有想到的是,銀行不願意給桑傑貸款,因為——

自己是工薪階層。

桑傑作為一名銀行的工程師,收入還算不錯,月薪5萬盧比(約4千人民幣)。

這在貧富差距巨大的印度,已經算得上是收入穩定的中產階級。

可即便是中產階級,他的收入卻始終跟不上房價瘋漲的速度。

根據報道,2017孟買市區價格為每平方米均價在6萬元人民幣~7萬元人民幣之間,大概也就比中國的北上廣深這樣的超一線城市相差無幾。

看到這裡可能很多人都會感同身受,在中國不也一樣的現狀嗎?

恰好此時,桑傑看到政府出臺了廉價買房政策的新聞,

但遺憾的是,只有已婚夫妻才能有這個條件。

怎麼辦?

作為單身狗的桑傑,想到了利用“假結婚”的方式來獲得購買廉價房的機會。

一開始,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上司兼情人拉席。

拉席是桑傑的女老闆,卻總是經常揹著男友和下屬桑傑搞辦公室闇昧。

但對於有錢任性的女老闆來說,和桑傑不過是露水情緣,頂多算是個備胎。

至於結婚,就更不可能了。

而這時候,桑傑剛好在朋友的婚禮上,遇到了心儀的女孩卡莉娜。

巧就巧在,卡莉娜也是一個買不起房的印度蟻族。

和桑傑一樣,她也是和老媽擠在廉價公寓裡,房頂的石灰更是經常脫落,簡直就是危房。

機緣巧合,兩個把房子當成一生信仰的人相遇了。

確認過眼神,彼此理想和人生追求完全一致,而且一個人負擔不起還貸,但兩個人的收入加一起就完全沒問題了啊。

於是為了能夠買廉租房,男女主決定假結婚。

可婚姻大事畢竟不是兒戲,這場以先上車後補票的虛假婚姻當然不能長久,擺在男女主角之間的還有同居之後的更多問題……

《方寸之愛》的故事其實並不新鮮,但導演卻在輕鬆詼諧的故事裡加入了社會性主題,而更戳中人心的,無疑是片中對“買房難”話題的探討。

這場啼笑皆非的“假結婚”來買房的鬧劇,絕對會引發不少內地觀眾的情感共鳴。

電影中的男女主角為了能夠買房選擇了假結婚,看似荒謬,但實際上這樣的案例卻有著現實基礎。

在這方面,中國與印度有著類似的國情,人口基數巨大,貧富差距激增,隨即帶來的種種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日益明顯。

早在幾年前,國內很多城市便出現了夫妻兩人為了規避房產限購政策,而選擇假離婚的新聞。

僅僅是為了多買一套房子,夫妻兩人的假離婚的算計,卻換來了無可挽回的真離婚的代價。

這背後的扭曲現象,歸根究底都是高房價帶來的副作用。

所以婊姐完全理解桑傑和卡莉娜為貸款買房而遭受的悲慘折磨,儘管電影用了不少喜劇式的荒誕處理,消解掉了電影的一部分悲情寫實的基調。

回到文章開頭,印度電影人為什麼總能夠扎中我們的痛點呢?

婊姐覺得,是因為印度電影對於房價這樣的現實主題的人文關懷具有普適性。

這個印度房奴的荒誕故事,即使放置在中國背景下也一樣成立,甚至可能會衍生出更多無奈和共鳴吧!

但從另一方面講,買房難固然是現實問題,但房子也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

正如片中桑傑的母親所說:

家,是由住在裡面的人定義的,而不是由房間的大小和牆壁。

房子多大不是多重要,重要的是,你跟誰一起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