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张艺谋和李安,究竟谁才是中国电影第一导演?时代造就真英雄

从业四十余年的张艺谋

导演,是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他一手奠定了中国文艺电影在国际影坛的辉煌。

那时的张艺谋,在戛纳、柏林、威尼斯这欧洲三大电影节上,连战连捷,获奖累累,先后获得两座威尼斯金狮奖(《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

一座柏林金熊奖(《红高粱》)、

一座戛纳评委会大奖(《活着》)、一座戛纳技术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座威尼斯评委会大奖(《大红灯笼高高挂》),一座柏林银熊奖(《我的父亲母亲》),

也让葛优和巩俐分别加冕戛纳影帝威尼斯影后

有史以来,所有华语片在奥斯卡奖总共只有七次提名,其中张艺谋一人就提名三次,另有李安作品提名三次,陈凯歌《霸王别姬》提名一次。

所有华语片在金球奖,总共只有12次提名,其中张艺谋一人提名五次。另有李安提名四次,陈凯歌提名两次,周星驰《功夫》提名一次。

甚至可以说,张艺谋一个人在国际影坛的奖项总成绩,就相当于内地其他导演之和,除掉已经在好莱坞发展的李安,也同时相当于华语影坛的所有港台导演之和。

然而,因为这个陕西汉子,并不属于曾经垄断了中国影视圈大半资源的所谓“京圈”,更不是被文青影评人们顶礼膜拜的港台导演,所以他的成就一直被他们刻意贬低、甚至大肆抹黑。

因此,在整个华语影坛,仅有李安一人可以抗衡的成就,却被那些影评人大肆嘲讽,说他是“一门心思要拿奥斯卡奖,简直不自量力”。

事实上,张艺谋胸襟广博,人格高尚,对同行和后辈同胞的提携不遗余力。他先后出任1993年柏林电影节的评委,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正是在这两次电影节中据理力争,说服其他国家评委,先后为李安的《喜宴》和《色戒》争得电影节最高的金熊和金狮大奖。

前者让李安得以在国际影坛一举成名,后者让李安得以凭4座三大电影节最高奖,超越张艺谋自身的3座,这本是足以铭刻在国际影史的“英雄惜英雄”的一段佳话。

而李安首获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女主角“玉娇龙”之所以用章子怡饰演,正是源自张艺谋对自己得意弟子的力荐。

他在筹拍《色戒》时,也曾力邀张艺谋主演男主角“易先生”,只是因为张艺谋要将主要精力放在筹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这才婉言谢绝。最后,片中男主角梁朝伟的妆容,完全就是比着张艺谋的模样去化妆的。

然而,无数影评人们却借着李安的成绩,对张艺谋去冷嘲热讽,甚至言之凿凿,说张艺谋「是个拙劣的编剧,根本不会讲故事的人」,而拒不承认李安的成功,只是借了好莱坞的发达电影工业的东风。

当然,即使是拍出《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奖的李安也好,拍出《霸王别姬》拿到戛纳金棕榈奖的陈凯歌也好,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影评人们用来攻击张艺谋的幌子,并非他们的真爱。

甚至直至今日,被影评人们评为华语第一电影的,依旧不是拿遍国内外大奖、同时又叙事流畅、剧情生动,完全可以当故事片看,兼顾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霸王别姬》或者《卧虎藏龙》,

而是故事单薄、剧情缥缈、所得奖项也明显逊了一筹的《花样年华》,

《霸王别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奥斯卡外语片提名。《卧虎藏龙》: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英国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花样年华》: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三等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以及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等台湾导演拍摄的《一一》《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之类乏人问津的冷门文艺片。

在这些文艺青年和影评人的片单里,大众熟知的《霸王别姬》《卧虎藏龙》甚至连华语电影前三名都进不了!唯有如此,这些人才能竭力维持他们相对于广大公众的“优越感”。

2002年,张艺谋拍摄出一部鸿篇巨制《英雄》,倡导华夏家国情怀,赞美一代伟人秦始皇开创中华大一统国家,并以国内票房2.5亿, 全球票房1.77亿美元(14.5亿人民币)的佳绩,开启华语商业大片时代,拯救了那时被好莱坞和港片打得一败涂地、各大院线奄奄一息的中国电影市场。

然而,一石激起千重浪,然而,也正是《英雄》票房和口碑的巨大胜利,让无数从业者和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影评人,对张艺谋导演的成就在“羡慕嫉妒恨”之余,更必欲除之而后快。他们对张艺谋群起而攻之,批判他“一心赚钱,背弃艺术”“屈从权力、纯为献媚”。

更有许多追名逐利之徒,则纯粹就是把批判和抹黑张导这个中国电影最杰出代表,当做了彰显自己眼光、见识如何高明的手段。

早年网络尚不发达,纸媒仍有相当影响力,广大公众对电影的认识也有所欠缺。这些从纸媒驾临网络,喜欢在云山雾里装腔作势的影评人,也相当程度上掌握了评价电影的话语权。

于是在他们的所谓“影评”中,《英雄》《十面埋伏》《黄金甲》这些在国际影坛颇受好评、获奖和提名无数、海外票房更远高于本土票房的作品,居然都成了堆砌色彩、剧情套路、故事苍白的“烂片”!

而这些影评人背后,更不知有多少眼红张艺谋成就、一心要扯他下马、取而代之的电影界同行在推波助澜。

日本NHK电视台拍摄过一部专题纪录片,镜头里的许多自命不凡的年轻电影导演,但凡碰头开会时,天天讨论的话题,就是如何换着新花样,去黑张艺谋。

到了2008年,张艺谋导演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黄钟大吕,煌煌史诗,五千年辉煌灿烂文明,如画卷一般铺展,不但震惊世界,激发了无数网民自发的爱国热情时,张艺谋更从一个纯粹的电影人,不但变成了一个为国为民操办典仪的巨匠,而且升华成了一个向全世界弘扬中华文化的艺术大师。

因此,那些影评人,对张艺谋更加怒火中烧。他们继续着对张导作品的持续恶意丑化、辱骂攻击,定要将张艺谋批倒斗臭,至今十余年而不息。

于是,这样一位中国电影活生生的神话,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的首席代表,在那些长期掌握了电影评判话语权的影评人口中,却成了“毁誉参半”“晚节不保”。

然而,正是沿着张艺谋《英雄》开启的道路,一代代杰出电影人在摸索中曲折前进,从票房爆款到兼具艺术口碑,从小成本喜剧片“以小搏大”创造奇迹,到完成了一部部好莱坞A级大制作水准的商业类型片:《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

中国的电影工业已经飞速进步,更终于能在和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正面对决中,牢牢守住了本土市场,并正式开始了漫长的冲锋和挑战历程。

眼看如今让无数电影人赚得盆满钵盈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才让更多人恍然意识到当年张艺谋毅然放弃让他连夺国际大奖的乡土文艺片,努力开拓国产商业大片的远见卓识,他的贡献恩泽后世,他的功绩万众颂扬。

在网络大发展,智能手机大普及,人人可为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写影评,亿万“小镇青年”成为主流电影观众的时代,

垄断电影评判话语权、持续地抹黑、攻击、嘲讽了张艺谋近二十年的影评人们,他们几篇酸文,就能便能决定一部电影风评、一个导演历史地位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返】!

随着如今中国电影崛起和挑战好莱坞的大势已成,我们今日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告:

即使是李安这样看似取得了巨大个人成就,拿下了3座奥斯卡奖,在好莱坞却依旧只是区区一个华裔打工者,

不论是中国电影史的历史地位,还是对中国电影的贡献,十个李安也比不过一个张艺谋!

正如在国际上拿下诺贝尔奖风光无限的杨振宁李政道们,永远也比不了为祖国扎实苦干的邓稼先和于敏!——后者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脊梁。

真正被《战狼》冷锋扫射得千疮百孔,被《流浪地球》一万座行星发动机碾压而过的,

正是无数个靠污蔑抹黑中国电影来混饭吃的文青影评人和好莱坞买办们,

正是杨德昌、侯孝贤、蔡明亮这样彻底搞垮了台湾商业电影,让该岛市场成为好莱坞游乐场和殖民地的人,

而绝不会是张艺谋!

恰恰相反,只要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未来彻底成为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两极,那么张艺谋作为中国艺术电影最杰出贡献者与中国商业电影首位开拓者,地位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个人的奋斗历程,永远离不开家国天下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