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看了一千部侦探电影,真的可以实现《误杀》中的瞒天过海吗?

翻拍容易玩火上身,尤其是如果珠玉在前,有了参照物落差就会更大。近几年国内翻拍国外热门影片不在少数,但仿佛约好的一般,10部有9部遭遇滑铁卢。一旦有相关宣传国内某导演斥重资翻拍某某经典大作的炒作出现,迎来的几乎是一致的倒戈之声。

如以在日本乃至国内都掀起美食加治愈潮的《深夜食堂》为例,前有黄磊翻拍的一版,豆瓣直落到底,2.8分血亏,18年梁家辉也自导自演了一版,可惜依旧没有一炮打响,拯救这个IP,一代影帝的招牌也起不了作用。

再如东野圭吾的经典小说《白夜行》,06年日本自己的剧版,由山田孝之与绫濑遥参演,在豆瓣获得了8.4分不俗的评价,09年由孙艺珍参演的韩版也有可圈可点的评价。18年到中国被改编成了音乐剧版本,被众多网友诟病缺乏歌词与旋律无法呼吁,让人唏嘘。


感叹创作一个作品很难,毁掉它简直就在毫秒之间。

对比中国参差不齐的翻拍,国外就精致了很多,诸如翻拍自同名英剧的韩剧《火星生活》,郑敬淏饰演的的穿越刑警的故事,就让人眼前一亮。众所周知,翻拍最重要的一点不是故事的复刻,而是将国外的人物情节、生活习俗搬到国内,进行本土化移植的难度之大。就《火星生活》这部作品而言,豆瓣9.0分就是最好的成功证明。

或许是否极泰来,或许是新的曙光,近期由肖央主演的改编自印度版《误杀瞒天记》的《误杀》的上映着实让人惊艳了一把,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青春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改编,口碑票房赢得了双丰收,甚至还入选豆瓣2019年度电影榜单“十大评分最高华语电影”。

看完了《误杀》,除了折服于肖央、陈冲等人的精湛演技,感叹肖央饰演的李维杰对妻子、女儿深沉的爱,一个人为了保护家人不受侵害,奋力的以电影中学来的反侦察手段与警察斡旋。观影过程中,潸然泪下也是在所难免。

片中李维杰有句经典的口头禅,“看了一千部电影以后,你会发现生活中再也没有离奇的事情存在”,而为了妻子与女儿的安危,李维杰导演了一场教科书般的蒙太奇手法的戏份,几乎让警察查无可查,达到瞒天蔽日的效果,而这也正是这部区别于其他翻拍作的亮点之一。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误杀》中的这种蒙太奇手法真的可取的吗?或者是说蒙太奇到底是什么?现实中真的可以实现这种操作吗?看了一千部电影以后,真的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吗?

蒙太奇手法存在的意义

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被电影专业学生奉为经典的蒙太奇代表作《罗拉快跑》,影片中主人公罗拉经历了与生死赛跑的20分钟,以拯救刚刚把巨额现金弄丢的男友的命运。在这紧张刺激的20分钟里,我们看到了多种让人啧啧称奇的蒙太奇表现手法。


比如在罗拉奔跑的同时,不断穿插了相同时间不同人物的动作与神情,发生在所有看似不相干人物身上的事情,实则组合成了一个完整故事的细枝末节,共同来推动剧情发展。蒙太奇手法非常之多,上述就是一种被称之为交叉蒙太奇的手法。

通过这个例子,鹏鹏要告诉大家,蒙太奇追求的其实是抛开人为解释的主观想象,即通过不同的镜头剪接组合让人产生某种感觉的效果。通过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出观众的丰富联想。单个镜头表现的内容也许是固定的,但按照人为设置的顺序进行承接的话,观众的情绪与心理就能被新产生的事件的渲染力所触动。

电影史上第一个运用剪接技术的电影是《波坦金战舰》,其中包含的婴儿车由楼梯摔下、四周人在开枪、母亲紧张失措等等画面交互剪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紧张紧凑、多重隐喻的效果,这一发明成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伟大经典。

为了验证蒙太奇理论,历史上还有过很多著名的实验,比如说苏联电影学者普多夫金拍摄的5个镜头:

(1)一个青年男子从左向右走来。

(2)一个青年女子从右向左走来。

(3)他们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点着。

(4)一幢有宽阔台阶的白色大建筑物。

(5)两个人走向台阶。

如此将5个镜头剪接在一起,就形成了不间断的感觉,观众就会产生这对年轻男女相遇,并由青年男子邀请女子去白色建筑物的错觉,这组实验很直接的证明了蒙太奇真的有创造时间空间的可能。

已知的对蒙太奇的分类包含了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三大类,这其中叙事蒙太奇包括了我们常见的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等十多种手法。

因为蒙太奇手法的越发深度运用,长镜头变得越发的少见,但诸多纪实性纪录片还是多以长镜头形式拍摄,通过让人看到现实社会的全貌与事物的真实关系,展现时间与空间的绝对真实。此外长镜头的表现手法在很多功夫片也比较常见,诸如泰国影片《冬萌功》中,有一幕长达4分钟从一楼激斗到顶楼的镜头,托尼贾只身一人的泰拳肉搏,长镜头的手法不仅让观众看的更加酣畅淋漓,也更能烘托出托尼贾本人的悲愤以及凶悍。这种写实的后期手法在表现拳打脚踢的真实感上效果尤佳。

在1月12日播出的让剧迷苦等了6年之久的《爱情公寓5》当中,开场也呈现了一幕3分钟左右的长镜头,随着酒吧场景以及群演,再到胡一菲以及每个让大家喜爱的熟悉角色的悉数登场,都是通过一个角色的歌舞顺联引导出下一个角色的出现,再配上应景的音乐,显然加大了整幕戏的戏剧张力,而这也为这一部爱情公寓新的音乐剧格调开了一个好头。

可以明确的是,相比较长镜头的直接感官呈现,蒙太奇更像是一种导演人为操纵镜头的手法,它控制了观众绝对的知性思维与表现意义,观众能做的只有被灌输导演的想法,甚至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理解。

区别于过去机械记录影像与声音的时代,蒙太奇的诞生让影视作品变成了更具创作性的艺术。毋庸置疑,现在的电影已经离不开蒙太奇,完全与蒙太奇无关的作品已经不复存在了。上文提到的《冬萌功》与《爱情公寓》长镜头仅仅占据了这些影视作品很短的一段时间,起到了更像是画龙点睛的效果。毕竟长达10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影片几乎不可能一个镜头直拍到底。在影视剧本的要求下拍摄出来的系列镜头,在音乐、对白的加持下进行刻意的组合排列,就产生了它们独立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意义与感染力,于是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的就这样完成了,而这正是蒙太奇存在的最重要的缘由。

误杀中的蒙太奇是如何实现的

回到电影《误杀》本身,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佳作是如何合理的运用蒙太奇手法以达到神不知鬼不觉的效果的。

男主李维杰为了保护受到欺凌的妻女,选择毁尸灭迹,方法虽然不可取,但为了家人他也是豁出去了。我们都知道在侦探类作品中,不在场证明是唯一能证明自己清白的证据,李伟杰自称看了1000部电影,深谙各种侦探技巧,于是他偷梁换柱的将蒙太奇运用到自己与家人身上,堪称天衣无缝。

案件发生在2号,李伟杰2号出差外地,当天妻女遭遇欺凌,失手杀死警察局长儿子。


3号李维杰带家人去往外地,对可以为自己做证的所有人进行了洗脑式的暗示:

大巴售票员:3号李维杰刻意与售票员谈论2号的比赛,因为自己前一天确实看了现场,所以对现场情况如数家珍,导致售票员无意识的相信李维杰昨天就带家人去游玩。

爆米花小哥:2号晚上李维杰一个人看拳赛,还打翻了爆米花,还说去取钱,让小哥印象深刻。3号晚上全家在一起看拳赛时,李维杰故意再次购买爆米花,并展现了家人一同观看的场景,又加深了小哥对他们一家人的印象。

酒店前台:酒店前台是尤为关键的一个人证,只要她能证明他们一家确实2号晚上就入住了酒店,几乎就帮助李维杰一家洗脱了嫌疑。3号退房时,李维杰故意延迟退房,与前台大吵,让前台感觉2号晚上李维杰一家住进了宾馆,成功洗脑。

这还不够,李维杰还不忘对朋友大叔、客户、手下员工,所有可能相关的人员进行一顿看似无意的意识灌输。

精细操作之下,李维杰成功将3号游玩的时间置换到2号,于是连警察局长在感知到真相后,也因为没证据只能动用个人权利进行审问,结果反蚀把米。

搞定了证人,接下来就是如何应对警察的盘问了,片中李维杰就义正言辞跟家人说到“警察没有证据,也拿不到证据,他们所能做到的也只是吓唬我们,让我们露馅”,李维杰与家人不断演习可能出现的盘问细节,毫无破绽的让桑坤一行人无功而返。

比如在学校审问大女儿平平,问她为何清楚的的记得2号发生的事情,平平说因为那天是周末,回答的多么自然顺畅。在审问小女儿安安时,安安故意像在深思熟虑过后说出与大人不同的答案。撬不开李维杰的破绽,在李维杰女儿这边也做了无用功。

看了一千部侦探片的李维杰还真是让人刮目相看,那么现实中也有可能实现这种手法吗?

现实中也能实现这种蒙太奇手法吗

尽管看了几乎数之不尽的侦探影片,给李维杰最大灵感的影片当属《蒙太奇》这部影片。

这部豆瓣8.0分的作品,讲述了15年前少女西珍被残忍绑架杀害,漫长搜查后警察依旧毫无头绪,与此同时在15年后诉讼有效期将至之时,发生了同15年一模一样的模仿犯罪。警察在破解新案件的同时,15年前案件的场景似乎又浮现出来,让人产生历历在目的错觉,而在也就是片名的意味所在,将15年前的案件剪接到15年后的今天。李维杰受到启发,将2号发生的事情剪辑到3号,做到了完整的移花积木。

若论现实中是否能重现如此手法,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1)命案发生时的抉择

命案真的发生在家人身上时,是否真的有那种胆量与魄力,冒着巨大的风险掩盖真相只为保护家人,而不是手忙脚乱的不知所措。逃之夭夭是一种做法,但李维杰的做法更显一个父亲与丈夫的担当,虽然不可取,但出发点是很男人的。

必须要申明一点,片中可以只手遮天的警察局长一家人在现实中并不常见,也许报警才是最好的选择吧。

(2)一家人的严密配合

虽是遭到无情的欺凌,但毕竟是失手造成了人命。在被警察紧紧逼问的过程中,不露馅的心理素质是何其之高,尤其是还要面对警察的恶意吼叫与体罚。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李维杰自不必说,他的女儿们又是怎么做到了极高的心理素质呢!这不是个疑问,但要做到影片中的桥段,真的不是一般的困难。要知道再混蛋的人,也会有害怕的东西,更何况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们还要面对警察的言行逼供呢!

(3)目击证人的配合

谁也不能保证目击证人能够如想象的说出证词,就像面摊老板谎称自己早上并没看到李维杰上素察的跑车一样,明明是眼见之实,却因为胆小怕事,觉得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要真的达到片中的效果,天时地利与人和缺一不可,我们不提倡这样做,但为了正义还是要勇敢的与恶势力斗争的。

终究电影是电影,太过考虑现实,电影也会变得索然无味,至少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看,李维杰的这些举动是符合逻辑的。至于警察局长的儿子尸体被替换成山羊,鹏鹏觉得这不算BUG吧,没必要深究。李维杰只是留了一手罢了,毕竟小女儿那边可能真的会被突破,陈冲饰演的警察局长的那一声怒吼太过歇斯底里了。

一个人真的看了一千部电影,然后会怎样?

都知道魔术是障眼法,可没有揭秘之前,我们总是叹服于魔术师究竟是如何做到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而人就是这样的生物,明知道不真实,但第一次看到或者听到的事情,大脑还是有可能无法辨别把它当真,就如同女人逃避不了男人的甜言蜜语,即便知道是假也无法抗拒。

当我们看了足够多的电影之后,真的会觉得现实中的一切都不值一提吗?

这句话并不是全无道理,一个人有了足够的阅历后,会看淡很多事情,会见怪不怪。举个例子,一个大学生再去看初中生、高中生的习题,也会觉得特别简单,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真实的体验之后的。

片中李维杰的观点其实是在比较狭义的范围内去表达的,也存在一定的巧合性,只有对刑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非常了解,且逻辑思维非常缜密的人,才将自己的理解与想象在影视作品中进行实现,但也是仅限于这一小块垂直领域的见地传达。

文学与影视作品都是源于生活,但更多时候是跳过了中间的很多过程,前一秒感觉悲观厌世,抬不起头,可能下一秒就克服磨难,跳过中间的5年甚至更长的努力过程,直接来到走上人生巅峰的结果,而这个被省略的艰辛过程单纯靠去看、去想是没法感同身受的。

很多时候我们看了虚拟的作品,只是知道其中的道理,而非真正懂得。没有亲身经历的东西,再滚瓜烂熟,也只是习得了缺乏深度与内涵的皮毛,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学作品,少时不理解,等到了特定的阶段再去回味,你就会有发现新天地的感觉,而这都不是仅仅看几部电影,看几乎书就能达到的境界。

李维杰看了足够多的侦探电影,他熟读了多种侦探手法,刚好在《蒙太奇》中看到了蒙太奇手法,于是在静心思考后做出了影片中的各种举动。如果万一他没想到可以模仿的手法,那就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了。

不可否认,好书是良师益友,好的电影更是能增长见识,带来一定的教育意义,如此来看,看一千部优秀电影真的能让人成长不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