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渭水河》的故事讲的是:商朝末年西伯侯姬昌为了周国拟访贤人辅佐,他夜梦飞熊入帐,次日便外出访寻,途遇以前犯罪樵夫武吉,由武吉指引至渭水河边,果遇姜子牙垂钓。姬昌询以国事并拜姜为相,且亲自为姜拉辇八百零八步以示敬意。姜子牙感其敬贤真诚,言道:要保周朝八百八年。故戏名又叫《八百八年》《文王访贤》《飞熊入梦》。在京剧舞台上,这出戏因为故事、主题、技巧、语言,一切都平平淡淡,所以从未大红大火过,可也没有成为绝响,时不时也会冒出来,唱上一两回,尤其是逢年过节,或是老人生日、孩子满月的喜庆堂会,都要安排演出该剧,有时还会特别安排成开锣戏,取兴旺绵长之意!
该剧很早便见于戏曲舞台,清咸丰年间被选入升平署的三庆班老生张三福,就曾奉旨前往热河行宫为咸丰皇帝演出《渭水河》,张三福以生行扮演姬昌,名净吴全禄扮演姜子牙。但是十数年之后,一号人物姬昌应工的行当上有了很大变化。由最先的老生变成了花脸应工,扮演者为光绪年间第一铜锤花脸金秀山,他将《渭水河》打造成为净角唱工戏。此后著名花脸穆凤山、裘桂仙也都演过姬昌,他们的舞台人物刻画各有千秋,享有大名。
事情永远都在变化中。又一个十数年后,即上世纪20年代末,“四大须生”之首的马连良又看中了这出戏,他延续了三庆班姬昌由老生扮演的路子。请文人略微整理后,易名为《兴周灭纣》,作为大轴戏演出,突出这个戏君王不惜付出一切而访贤的主题。当时还邀请了众多名伶加盟演出。如花脸郝派的创始人郝寿臣扮演姜子牙,文武名丑王长林扮演武吉。他自己则发挥刚刚复原的嗓音,唱正宫调,又甜又高亮,还尝试着把许多花脸腔嵌入老生腔中,使唱腔更加新颖好听,颇受观众喜爱。到了上世纪30年代,马连良又将此剧的剧名改为了《八百八年》。这一次他自己依然扮演姬昌,而由名丑马富禄反串姜子牙。马富禄也有一条高、宽、亮的好嗓子,膛音又特别好,又冲又响堂,所以虽然属于反串,但是唱花脸别有洞天,很有韵味,观众都觉得很新颖,仍然是很上座。
1947年的下半年,马连良赴上海演出前,先在北京演出了一个时期,其中就有《八百八年》的贴出,并特邀金霸王少山大腕联袂共演佳剧。十全大面金少山和老生头把儿马连良这两位名伶,相互都铆上了,现场掌声雷动。姜子牙穿老斗衣,系黄大带,戴草帽圈,白须白发,手拿鱼竿,开口一唱,嗓门大得嗡嗡响。姬昌戴王帽皇冠,穿黄帔。到最后一场,两个人都换装。老渔父戴一顶道冠,穿一件八卦道袍,鱼竿也换成了拂尘。姬昌换成一件红袍,外罩红斗篷,戴红风帽。姜子牙不勾脸画脸谱,而是揉一个老脸,眼角画几条鱼尾纹。马连良更是帅气十足,台步稳稳当当,漂漂亮亮,拉辇时在肩膀上挎一条红带子,魅力无穷。
京剧《渭水河》说的是统治者重视人才、爱护人才,千方百计要让人才为国家所用,为己所用。而如果真是人才,尽管暂时不被发现,但只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学养,总有一天会黄金破土,璞玉成碧。这是个歌颂明君访贤的戏,明君形象光彩照人,为上者当然喜欢,当然也要提倡。就个人来说,年逾八旬,虽一生穷困但苦学不辍,博闻强记文武兼修,锲而不舍改换门庭,对于世人来说,是一种激励和希望,老百姓爱看,也希望如同姜子牙一样鸿运当头。戏名里两个“八”字,国人更认为甚是吉祥,饱含福祉,是一曲盛世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