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钟正生:理解近期大类资产走势

作者:钟正生 张璐

钟正生为财新智库莫尼塔研究董事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

报告摘要

复工进度如何?我们从四个层面梳理复工进度,认为截至2月21日,复工率约可达到50%左右,大中城市地产销售回到30%左右,不同性质、规模、行业的复工率存在差别。

经济政策向何处去?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2月19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指出“银行要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意味着目前推动LPR利率下行、而不动存款基准利率的方向会得到延续。201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曾部署“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叠加本次疫情冲击,预计货币政策将更扎实的落实此要求,进一步降息、降准的空间依然存在。

如何理解近期大类资产走势?近期,新冠疫情亦开始向全球扩散,在此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降息步伐有加快态势,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预期显著增强。疫情冲击下的货币宽松,成为近期全球大类资产走势的主线。这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体现在:1、货币政策有条件在降融资成本上走得更远。2、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限。3、中国资本市场获得支撑。国内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反映热烈,短期还看不到阻断这一市场逻辑的风险点,需要警惕的也许就是情绪的过度演绎,以及后续复工进度超预期、进而带动政策收敛的风险。

复工进度如何?

上周全国疫情发展进一步放缓。全国新增确诊病例在波动中下降,2月22日,全国当日新增病例648例,湖北以外地区18例,相较于2月16日全国每日新增2050例、湖北以外117例,疫情发展显著放缓(图表1图表7)。同时,新增重症病例也显著减少,2月22日新增重症-509例,连续四日为负,病毒代际恶性程度是否有所下降尚不清楚,但至少随着防控水平和医疗设施跟进,疫情发展有明显缓和(图表2)。

我们从四个层面梳理复工进度,认为截至2月21日,复工率约可达到50%左右,大中城市地产销售回到30%左右,不同性质、规模、行业的复工率存在差别。

1、六大发电集团煤耗量。2月16日到21日,日均发电煤耗量从38.2万吨上升到42.13万吨,约为去年农历同期(2019年3月3日)的60%。考虑到电力消费中生活消费约占14%(2017年数据),那么2月21日对应的商业复工率应在约53%左右。从发电煤耗回升的斜率来看,已经进入到与往年春节后相近的逐步复工状态。(图表3)

2、百度迁徙规模指数。上周全国迁徙规模指数温和回升,2月22日已较16日翻倍。尽管相比去年农历同期水平差距仍在50%以上,相比于春节前的迁徙规模还有很大差距,但考虑到商旅出差的停滞、学生返程尚未开启,可以认为复工逐步启动(图表4)。根据交通运输部的预测,2月底之前需返程的3亿农民工预计可返程约2亿(截至2月14日返程8000万人)。据此做线性推测,

截至2月23日农民工返程率约为50.7%,并将在月底上升到66.7%。

3、30大中城市房地产销售。上周房地产销售也呈现出快速修复势头,30大中城市日均销售面积达到12.2万平方米,约为去年农历同期的30%,其中一二线城市销售回升势头更好(图表5)。地产销售的超长停滞给房企造成极大的现金流压力,据报道,

2020年以来全国已有81家房地产相关企业破产清算,一些负债高的中小房企一边着手“线上复工”加大优惠吸引客源,同时寻找合适机会尽早安排融资。

4、新闻梳理。目前央企、大型企业、服务企业、上游行业及抗疫物资行业,复工率较高。央企复工率在86.4%,制造业500强在97.08%,大型连锁超市开业率在95%以上,便利店平均开业率在80%左右,中国邮政、顺丰和京东基本全部复工、其他主要快递企业整体复工率在66.7%,煤矿产能复产率70.2%,口罩产能利用率达到110%。沿海经济大省(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较高水平,到上周末,广东达82.2%、江苏达85%、上海达72%。

汽车销售及百货零售回升有限。据报道,在iPhone供应链中,苹果公司供应商的产能目前处于30%-50%左右。百货店、购物中心开业率在50%左右,客流只相当于平时的10%-15%。乘联会数据显示,2月上半月,国内乘用车厂家零售销量同比大跌92%,跌幅创历史最高纪录。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截至2月20日的调研显示,各省区市73家汽车经销商集团涉及4S店综合复工效率12.67%,其中员工复工率29.2%、销售效率7.4%、售后效率9.7%。

高炉开工率在春节之后持续下降,上周钢材社会库存已创下历史新高(图表6),高库存使得钢材价格承压,Myspic综合钢价指数跌至2017年7月以来最低。国内大部分钢材市场虽尚未启动,但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测算,贸易商冬储的钢材基本处于浮亏状态,部分钢厂已逼近亏损的边缘。由于钢材等上游生产设备不宜关停,每年春节期间都会出现钢材累库现象,今年超长的复工周期,使得钢材库存过多过快累积,钢价承压,企业不得不降低产能利用率。(图表7)

、经济政策向何处去?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定下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

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除湖北外各省份,从2月到6月可对中小微企业免征上述三项费用,从2月到4月可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湖北省从2月到6月可对各类参保企业实行免征。6月底前,企业可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

此后,人社部称,阶段性减免三项社保费用预计总额在5000亿以上,2020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将提高到4%,进一步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医保局表示,目前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能力支撑阶段性减半征收的措施,初步匡算,减征措施可为企业减负1500亿。此外,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设立专项流动资金贷款,人民币总体额度1300亿元、外汇总体额度50亿美元,支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企业尽快复工复产。截至2月20日,专项贷款已发放699亿元。与央行推出的3000亿再贷款相补充。

2月19日,央行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释放出货币政策进一步发力的信号。首先,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物价形势总体可控;其次,仍然提到“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和‘十三五’规划收官”,意味着货币政策势必加大逆周期调节;再次,特辟专栏论述如何“科学稳健把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总量的一个界限是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并注重结构调整和完善LPR传导;

最后,明确指出“银行要适当降低对短期利润增长的过高要求,向实体经济让利”,意味着目前推动LPR利率下行、而不动存款基准利率的方向会得到延续。2019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曾部署“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叠加本次疫情冲击,预计货币政策将更扎实的落实此要求,进一步降息、降准的空间依然存在。

三、如何理解近期大类资产走势?

近期,新冠疫情亦开始向全球扩散。截至2月22日,日本累计确诊771例、韩国确诊602例、新加坡89例、香港69例、欧洲120例、美国35例,疫情呈现向全球、尤其东亚国家发散的苗头。韩国新冠肺炎疫情预警已提升至最高级别。

在此情况下,新兴市场国家降息步伐有加快态势。上周印尼、土耳其央行分别降息25bp和50bp,2月以来已有菲律宾、泰国、巴西、俄罗斯、墨西哥等央行相继降息。加上中国央行的货币宽松,以及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打压,

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预期显著增强。

疫情冲击下的货币宽松,成为近期全球大类资产走势的主线。2月以来,美元指数涨势如虹,上周一度逼近100关口,在疫情全球扩散,而美国受灾较轻的情况下,美元的避险属性得以增强。美国近期强劲的经济数据进一步为此提供了支撑。与之相反是日元,尽管2000年以来日元也表现出很强的避险属性,但本次日本受疫情冲击较重,尤其“钻石公主号”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加之上调消费税后日本经济表现暗淡,导致日元成为被抛售的对象。上周日元对美元汇率下挫1.6%,冲破110.3,创去年5月以来最低。黄金加速冲上2013年2月以来最高,主要得益于暗淡经济前景下的全球流动性宽松预期。美债涨创2016下半年以来最高,1月22日疫情以来,10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累计下行32bp至1.46%,避险情绪下资金涌入美债。亚洲主要货币显著贬值,

新西兰元、澳元、新台币、人民币及新加坡元尽数走贬。

这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体现在:

1、货币政策有条件在降融资成本上走得更远。中国疫情从消费、产业链的角度,对新兴市场构成更大冲击,叠加近期疫情向日、韩、新的扩散,导致亚洲市场货币条件进一步走向宽松。在此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也可以更加灵活(图表8)。

2、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有限。全球避险资金涌入,推动美债收益率更快下行;而中国受到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提振,债券收益率面临从低位回升。这种错位,对人民币汇率提供了较好的保护,截至2月21日,中美利差回升到140bp的高水平(图表9)。尤其是,从北向资金持续流入、外汇期权市场反映的贬值预期未蹿升来看,疫情并没有影响到外资对中国资产的信心。1月22日中国疫情爆发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贬值1.72%,在主要货币当中幅度也并不算大,在强劲的美元指数下,贬值幅度小于日元、澳元、韩元等(图表10)。

3、中国资本市场获得支撑。2月以来,中国银行间流动性持续趋于宽松;债券市场大幅走强,近期因疫情趋于好转而温和回升;股票市场尤其是创业板指数大涨13.87%,A股成交额上周连续三个交易日突破万亿。国内对于货币宽松的预期反映热烈,短期还看不到阻断这一市场逻辑的风险点,需要警惕的也许就是情绪的过度演绎,以及后续复工进度超预期、进而带动政策收敛的风险。